以读代析,让诗歌教学富有诗味
2016-06-18郑爱民
摘 要:“读”是诗歌教学乃至语文课堂的生命,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体会诗意。这节课以“望”字作为切入点,巧设角度,通过诵读、品读、比较读、赏读等环节让学生的朗读感悟层层递进,由“读诗意”进而达到“悟诗情”的目的。明白诗情诗味来自于文本,也来自于教者、读者的内心。
关键词:诗歌教学;诵读;品读;比较读;赏读
今天,听了同校一位老师执教的《望岳》与《春望》这两首诗,感触很深。反思以往古诗教学的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读”是诗歌教学乃至语文课堂的生命,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体会诗意。
以往我教这两首诗歌,大部分情况是先让学生一首一首大声朗读,接着老师讲解意思,引导学生找重点句子,然后体会作者的感情。这种做法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要么干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读读背背就算过关了,可又怕误人子弟,总要零零总总地罗列出考点,以备不时之需。所以经常陷入讲与不讲的两难境地。这两首诗,前者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后者写于安史之乱前期,编者把这两首诗并列,一定有用意。这一次,执教者抓住“望”字作为切入点,两首诗整合教学,始终让“读”贯穿整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诵读——在情境诵读中感知《望岳》的内容
上课伊始,老师激情导入之后,一个学生和着古筝曲《高山流水》朗读《望岳》,学生品评朗读情况,老师重点引导从重音、节奏方面体会朗读情况。接着全体学生自读,然后配乐朗读。在悠扬的乐曲中,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节奏和韵律也在音乐的配合下显得更加完美,一种充满诗意的气氛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眼前出现的景象,然后描绘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古诗,只有短短几句,蕴涵的内容却是远远超越了文字。因此,要理解古诗,自然离不开想象。执教者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到诗中去捕捉意象。然后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描写的画面,感知诗歌的内容。
二、品读——在细细品读中体会《望岳》的情感
有了前面诵读的铺垫,学生再读诗歌,品读诗歌的词、句就不难了。《望岳》中杜甫“望”到了什么?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学生边读边就有人举手了,说从“割” “钟”“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词句,读出了作者望到了“山”的高大秀美。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到了一个登高远望、豪情万丈的杜甫,望到了一个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杜甫,望到了一个心胸开阔、激情满怀的杜甫……此时,教师抓住时机,介绍了开元盛世的背景,并加以巧妙的渲染,青年时代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爱国诗人形象便凸显在学生面前。然后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练习背诵,这对加深理解诗歌感情有很大的帮助。5分钟以后一半以上的学生完成了当堂背诵。
三、比较读——在对比中体会《望岳》与《春望》的异同
这主要是运用比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的品析,比较《望岳》与《春望》中杜甫“望”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我们又分别“望”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学生合作学习5分钟后有一个小组举手,7分钟后,七个小组全部举手。)
生1: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望”到了国家破败,凄凉的景象。
生2:我则从这句诗读到了草木茂盛的景象。
师:用“草木茂盛”合适吗?
生3:不合适,应该是杂草丛生,草木茂盛不能体现“国破”。
师:那你们从这首诗中“望”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生4:我们组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读到了一个爱国、思家的杜甫。
生5:我们组从“恨别鸟惊心”的“恨”字读出了诗人痛恨战争。
生6:我们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读出了诗人回家不成,焦急而又悲伤的状态。
师:(简介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初期,与《望岳》中开元盛世的背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你读出其中异同了吗?
生1:《望岳》中的杜甫“望”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生2:我“望”到了豪情万丈的诗人。
生3:“望”到了站在高山之巅,激情澎湃的诗人。
生4:《春望》中杜甫“望”到的是破败、萧条的景象,我们“望”到了一个悲伤、屈辱、愁白了头发的诗人。
师:你觉得两首诗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5:都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师:你们觉得这两首诗的朗读有什么不同吗?
生6:我觉得两首诗的朗读也应该是不同的,《春望》应该读得低沉、悲伤点。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6:(邀请小组成员读两首诗)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试一试了。(学生鼓掌)
师:吟唱《春望》(学生热烈鼓掌)
师:想试一试吗?
生:(齐声)想。
生吟唱,教师指导。
诗味,首先来自于音乐之味。在合作品读中学生对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解。这时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吟唱一遍,用独特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押韵、平仄、相间、节奏等)。在老师的示范引领下,学生们也跟着逐句吟唱。教室里萦绕着杜甫《春望》凄凉哀伤的曲调,和着曲调一个破败荒僻之景呈现在眼前,师生的眼前浮现了这位饱经沧桑、忧国忧民而又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诗人形象,感受到了乐声背后他屈辱哀痛的爱国情。与《望岳》中热情澎湃、豪情万丈相比,同样是饱含浓浓爱国情的诗人却满是忧伤、饱受屈辱。
四、赏读——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首诗,读出不同的情感
学完古诗,在理解内容、领悟情感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然后各小组进行展示赛读。学生激情很高,或大声诵读,或沉思吟唱,有的摇头晃脑,有的踱来踱去,真正读出了古诗的情感与意境,读出了不同时期诗人诗作的不同风格,读出了古诗的美。
整堂课设置了四个环节,每一环节都以“读”代析。我们知道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朱自清先生在《朗读与诗》一文中指出:“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老师正是基于课标,立足诗词本位,将教学法渗透于诵读、品读、吟唱的过程,以“杜甫望到了什么?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为主线,巧设角度,让学生的朗读感悟层层递进,由“读诗意”进而“读诗情”。教师在诵读、品读中融入了对诗词的比较鉴赏,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使学生感悟到读出诗味是有法可循的,漫步诗林,悠闲惬意;诗情诗味,来自于文本,也来自于教者、读者的内心。
千百年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它以其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给了人们愉悦的审美享受。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多一点欣赏,多一点品味,多一点理解,把古诗教出诗意,也让学生从中学出诗味来。
参考文献:
[1]冯善亮.入境,古诗鉴赏教学的落点[J].语文教学通讯,2012,(17).
[2]胡礼仁.再谈朗读教学与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2014,(8).
[3]罗娟.以“读”带品,读出自我—我教《虽有嘉肴》[J].语文教学通讯,2013,(35).
作者简介:郑爱民(1973— ),女,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第七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