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再思考

2014-02-05

职教通讯 2014年5期
关键词:师生员工院校高职

陈 伟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再思考

陈 伟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其发展“短板”,需要予以重新审视,并以强烈的人文关怀、鲜明的创新意识和自觉的个性培育为切入口,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人文关怀;创新意识;个性培育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提高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特别是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其发展中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重新审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个密不可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重要性的重新认识

对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论者可谓见仁见智。在此基础上,“三个密不可分”或可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视角。(1)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教育是人类文化创造和传承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运用人类文化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如同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一样,是不以教育的意志选择为转移的。[1]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存在,高职院校的时空中也必然隐匿着文化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能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因素;(2)文化与发展密不可分。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以规模求发展的阶段,其主要表现是扩大办学规模,主要特征是“做大”。第二个阶段是以质量求发展的阶段,其主要表现是加强内涵建设,主要特征是“做强”。随着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必然要经历一个以文化求发展的阶段,其主要表现将是文化动力的有力支撑和文化底蕴的日益厚重,主要特征将是“做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脱离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3)文化与学生密不可分。高职院校要让学生增值,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知识技能,也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而后者又往往是高职院校学生为人诟病之处,“文化空气”的欠缺无疑是造成这一尴尬的重要原因。上述三个方面涉及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和现实考量,需要高职院校在进行顶层设计时为文化建设预留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三少”——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从严格意义上讲,大学和高校并不是同一个概念。高职院校文化与大学文化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社会要求来看,公众对大学及其文化多持一种重视甚至苛刻的态度,而对高职院校及其文化则多持一种宽容甚至忽视的态度。从建设现状来看,大学一般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而高职院校的发展则呈现出时间短、速度快的特点,从而直接导致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文化基因”和厚重的文化积淀[2],文化建设大多处于一个低层次运行的状态。从文化构成来看,大学已形成较为稳定一致的文化主轴和基调,而多由若干所不同类型的中专学校或成人学校合并而成的高职院校则面临着文化的冲突与整合。由此而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少”,即少强烈的人文关怀、少鲜明的创新意识、少自觉的个性培育。

(一)少强烈的人文关怀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工具价值固然十分明显。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人为制造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割,任意删减人文类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可能娴熟掌握了某项技能,但人文素养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在竞争中实际上仍然处于弱势。过弱的人文教育,意味着高职院校提供给学生的仅仅是一本学历证书或一个工作岗位,缺乏心灵的训练和精神的完善,为社会输送的是“工具人”,而不是人格精神健全、发展潜力巨大的社会公民。这样的高职院校无疑是失败的,也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

(二)少鲜明的创新意识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尚未构建起稳定的学校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体系,文化建设上趋同有余而创新不足,特别是在两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趋同倾向。(1)在发展思路方面。一些高职院校不能准确把握自身的定位区间和发展区间,盲目推动学校升格,一味扩大招生规模,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哄而上热门专业,师生员工无所适从,学校实则处于“发展痉挛”的状态之中;(2)人才培养方面。目前,“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的提出,凸显了高职教育的现实感,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满足市场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以就业为导向”在政策层面上应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选择,而不能无限扩大,甚至泛化为“以就业为本”。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错误理解“以就业为向”,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得十分急功近利,一味满足社会的即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空间。

(三)少自觉的个性培育

由于生存压力巨大,高职院校多将着力点放在专业、教师、课程、教材等方面的建设上,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在文化建设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的是人云亦云、机械模仿的态度,对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其他院校的做法予以简单直接的转化利用,导致自身文化无特色、无个性,呈现出“千校一面”的局面。谈精神文化建设,似乎只有政治理论学习;谈制度文化建设,似乎只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谈物质文化建设,似乎只有绿化美化校园。上述做法完全无视文化建设外延的广大和内涵的丰富,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无物。高职院校文化的趋同,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个性和特色的湮没,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专业、教师、课程、教材等方面建设的成效,这显然对于学校的发展是不利的。

三、“三项原则”——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

针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遵循以人为本、注重创新、突出个性三项原则,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的重要保证。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既把人当手段,也把人做目的。[3]

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放在突出位置,充分激发和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蕴含着丰富的内容。(1)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以师生员工为主体。高职院校文化由师生员工共创共享。合理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作用,使其各明其位、各尽其责,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2)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满足师生员工的需求。有需求才有创造。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就是为了解决师生员工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师生员工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则说明文化建设的水平越高。这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尺度。当然,师生员工的需求会不断更新,从而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3)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服务于师生员工的全面和谐发展。人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确立对师生员工的生存和发展的终极关怀,培育师生员工的自主意识,促进师生员工全面和谐发展,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

(二)注重创新的原则

创新是积极意义的非常规的量变、部分质变或质变,是主体的自觉行为,需要主体有更多的能动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活力深植于去伪存真、推陈出新之中。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注重创新的原则,既弘扬现有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充分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成果,使现有文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如果缺乏创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就会因失去创造力和生命力而不断衰微。

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创新具有多方面的要求和表现形式。从时间来看,现时的文化与原有的文化相比有新的发展;从内涵而言,有新的文化内涵或新的文化形式出现;从空间来看,在特定的区域内是第一次出现。[4]只有不断的创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容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才能与时俱进、生机勃勃。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不断创新,必须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一个环节是观念上的创新,这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实现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作为文化创新的主体的思想观念不断更迭变革和趋向解放,不断强化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才能最终实现文化创新。[5]另一个环节是机制上的创新,这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实现创新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健全支持创新的长效机制,文化创新的成果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三)突出个性的原则

个性是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一概念运用至文化领域时,则更多地被解释为稳定的整体的独特性。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指出:“每个文化的存在都是为了把自己的特性表现在她生命发展的每个细节之中。”文化的个性是文化存在的依据,一种文化如果丧失了个性,也就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力。

凡是著名大学,自成风格,各具特色。作为办学历史不长的高职院校,尤其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实际,培育文化生长点,不断积淀文化个性,这是一所高职院校赖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在各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区别不是个性,只有这种区别成为被广泛认可的优势,方能称得上是个性。建设个性化的高职院校文化应做到以下两点:(1)要通过对自身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挖掘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找准学校的文化定位,并筛选所处地域的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提炼和积累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是高职院校文化个性形成的基础;(2)高职院校要结合时代精神,积极吸收以企业文化为重点的其他各种类型文化的合理内核,并与自身文化有机融合,使自身文化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这是高职院校文化个性形成的标志。

[1]高金岭,谢登斌.文化学观照下的教育变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杜国民,于晓梅.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7(3).

[3]徐国清.以人为本研究综述[J].理论参考,2006(2).

[4]苏国红,李卫华.大学校园文化创新应是大学人自觉的文化选择[J].理论前沿,2009(5).

[5]申作青.当代大学文化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G717

A

1674-7747(2014)05-0006-03

陈伟,男,仙桃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院校高职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如何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