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习对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党员发展质量的启发与探索
2014-06-01梁思影陈健
梁思影,陈健
一、高职高专院校党员发展质量的存在问题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十八条要求,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有关规定,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目前,高职院校存在学生在校时间短,学制三年,在校只有二年半,甚至二年,考察不充分;被考察的对象人数远远超出正式党员、预备党员的人数,考察工作难度加大,党建队伍的状况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的需要,处于“应付检查、完成指标、突击发展、临时做材料”的状况;学生党支部书记基本是年轻教师,缺乏长期党内政治生活的锻炼,对发展党员的业务不熟等影响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四个方面。
(一)重发展数量,轻党员质量
一些高职院校将加大大学生发展党员的力度理解为增加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数量,质量意识有所淡化。
(二)重在校表现,轻“三观”素养
部分高职院校将大学生党员的质量片面理解为发展学习成绩优秀或是担任干部的同学加入组织,对学生的“三观”素养没有深入考察。
(三)重程序规范,轻教育培养
有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人手相对不足、新手多且经验缺乏,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大学生党员走程序、规范材料上,放松了党员质量提高的培养教育。在大学生入党标准把握上避重就轻,重硬指标轻软指标,不能下大力气考察与帮助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
(四)入党前重视,入党后漠视
某些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符合学生党员实际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无法对学生党员的各方面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和有效的监督,不利于大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党员发展质量的分析
(一)服务学习的简介
服务学习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普遍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整合了大学生的学术学习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公民责任感。[1]服务学习就是“服务”与“学习”的相互结合,也就是在“服务”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效果,同美国教育家Dewey所提的“从做中学”。除了要学习与服务并重外,还要将服务与课程相结合。美国于1930年推广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自愿参与社会服务,培养学生具有关怀社会的能力及成为国家的优质公民;在美国民权运动与杜威经验教育影响的1960年代,逐渐发展为以经验学习养成公民意识历程的服务学习;1960年至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与培养公民意识,将学校所规划的社会服务活动增添学习的元素,使单纯的服务活动转型为服务与学习并重的服务学习课程(江雪龄,2004;林慧贞,2007;黄玉,2008)。[2]国外高校服务学习的一些共同特征:与课堂的学术学习紧密结合、学生与社区共同受益以及培养学生以批判反思能力为核心的各项综合能力。美国服务学习对我国的社会实践方式的启示是: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蕴涵;完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和制度建设;建构社会实践活动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机制(许瑞芳,2010;孙曼丽,等,2013)。[3]目前,在东亚地区新加坡、日韩及我国港台的服务学习课程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和推广,以台湾为例,2009年,164所大专院校中已有138所学校设有服务学习课程,高达八成的大专院校设有服务学习课程,显示目前台湾正积极的推广与重视。[4]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其它发展中国家服务学习案例较少,多为志愿者服务或劳作课程,如中国南开大学是最早开设服务学习课程的高校,但整个中国大陆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服务学习与党员宗旨的契合性
解决上述高职高专提高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其根源就是如何塑造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党员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衡量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我们审视一个学生是否是一名合格的党员,最基本就是看他们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学习是知行合一和“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能促进学生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可以说服务学习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服务学习能有效促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
服务是参与者通过学校为相应的社区或机构提供的,强调的是“贡献”。而学习则是参与者自身从服务这项活动中获得的技巧技能的训练,强调的是“获得”。服务学习的理念有助于使得原来单向式的向双向式转变,使得活动对于学生自身的需求得到重视,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服务学习活动的动机。同时,服务学习过程最后的环节“分享”,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和激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服务学习是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党员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的区别
有些高职院校提倡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树立党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学校提供一般的志愿服务活动,偏重服务工作,但是服务内涵与课程多无关,也少有、甚至毫无教师或督导在服务过程中提供相关指导与反省。志愿服务是学生从事一些促进被服务者利益的服务活动,而“服务学习”是学生从事于一些满足小区(被服务者)需求的活动,作为整合课程学习的一部分,并提供反思机会去连结他们的学习。“服务”与“学习”二者关系与比重不同是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的区别。然而,真正的服务学习,应是服务与学习并重,设计具有服务意涵的目标,注重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兴趣,学生也会从中获得人格的发展。
三、服务学习提升党员发展质量的实施
(一)应用服务学习提升党员发展质量的历程
服务学习方案,其历程与步骤的安排,可能会因各校情况不同有差异,如方案的推行时间长短、参与人数多少、活动规模大小及涉及资源多少而有差异,但其本质大致可依下列四大阶段历程加以设计。(见图1)
1.构思阶段。(1)连结小区(受服务机构、地区)需求与学生能力;(2)党支部、服务学习承办单位、学生、小区共同发展服务计划;(3)党支部是服务活动的指导者,服务学习承办单位和小区提供训练和协助。
2.服务阶段。(1)从事有意义的、实作的、具挑战性的与小区实际问题解决有关的服务,服务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安全;(2)引导学生从对服务、探索走向理解、行动阶段;(3)服务方式最好具有多元选择,适合学生不同能力;参与方式先由团体参与,再渐渐以个别方式参与。
3.反思阶段。(1)反思是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最大不同的地方,可设计结构化的反思活动,如撰写服务日志、研读与服务对象有关的专书、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2)把握经验学习周期:What?(我做了哪些服务?);So What?(这些服务带给我的意义与学习?);Now What?(未来我将如何运用所学?)。
图1 服务学习提升党员发展质量的历程
4.分享阶段。(1)是一个分享的过程,让学生、小区、老师一起分享彼此的学习与成长;(2)庆贺可以采庆祝同乐方式进行,并可颁赠感谢状、谢卡、徽章、证明等。
(二)服务学习的课程设置
服务学习可以结合在课堂、专业训练、班级活动、学生社团自由活动,有校园课堂模块的课程以及专业课堂(校园)之外的专业训练。全校性服务学习课程以服务学习基础讲座形式办理,充实学生服务知能、为学生终身服务做准备,安排基础课程与不同类型服务学习课程基础讲座;各系部每年开设服务学习课程外,并鼓励行政单位、社团等开设具特色的服务学习课程;让学生将服务知识经验与系所专业所学及通识服务课程结合,进行主题策划案的形式,期许学生能具备主动与创意服务思维。从服务学习课程内容本身是否接近社区服务,课程实践环节的传统资源是否较容易继承、整合为社区服务学习,服务学习内涵专业、通识课程的社区服务单元是否需要特别重新建构,是否多元文化主题、国情教育主题、教育主题课程/活动等,服务学习与专业训练的结合方式被分为五类。
1.与社区服务独立的专业,其实践环节通过独具匠心的课程设计与活动组织,将社区服务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此类服务学习形式称为“与学科专业有机结合的服务学习”,是学以致用的典型成功案例,实施面比较广。
2.与社区服务相关的专业,其实践环节通常已经有社区服务因素,此类服务学习形式称为“由社会工作专业衍生的服务学习”,是针对社工类专业的服务学习,实施面比较窄。
3.有别于社区服务的“具服务学习内涵的通识课程”,是对服务学习理论的学习,是志愿服务课程化的探索方向。
4.以社区服务为主旨的“劳动课、公民教育课、志愿服务课”,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情况。
5.“海外服务学习、多元文化社区体验”,非本地社区服务的服务学习课程,特点是参加者获得边缘地区或境外多元文化、改变日常生活方式的体验,以“山区计划”、“西部计划”或是“三下乡”志愿者服务最为常见。
综上所述,服务学习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能促使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服务学习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党员发展质量是党建工作的又一新举措,是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党员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系统的服务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党员在学习与实践中实现自我提升,以达到党章对党员的要求,多方面实现党员质量的提升。
[1]单玉.“服务学习”与负责任公民的培养——美国学校公民教育中“服务学习”方法的运用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4(1).
[2]张翠翠.“服务学习”对于志愿者培训体系建立的启示—以南开大学“服务学习”课程为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8).
[3]曹文军.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1).
[4]陈小娟.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与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