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和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的临床疗效
2014-01-26周芸羽卢国良
周芸羽 卢国良 吴 敏
(琼海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海南 琼海 571400)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及心房扑动(房扑)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疾病。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极高,一般发病缓慢或反复发病,因而治愈困难,致死严重〔1〕。心律失常可引起左房射血异常并进一步导致动脉栓塞,电复律治疗一般应用于紧急情况的处理并不能长期有效的控制病症的发作,因而早期发现并应用药物及早复律是治疗该症的首选方法〔2〕。其中,药物治疗最为重要,毛花甙C是控制心率的临床常用药物,胺碘酮在近几年转复房颤的治疗中也取得显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此二者在治疗阵发性房颤和房扑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病发阵发性房颤及房扑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毛花甙C治疗组,每组36例。其中胺碘酮治疗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31~75〔平均(54.3±8.2)〕岁。毛花甙C治疗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33~79〔平均(53.7±9.4)〕岁。入选患者入院时均伴有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经心电图确诊并发阵发性房颤及房扑。患者均被告知研究目的及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排除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房室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甲亢和每分钟心室率在60次以下的患者。并且排除哺乳期和妊娠期女性患者。排除近期服用抗自律失常药物的患者。
1.3治疗方法 入选患者用药前均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测和血压检测,记录患者治疗前的血压和心率。胺碘酮治疗组患者首先静脉推注150 mg胺碘酮,若1 h未见明显复律则以0.5 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毛花甙C治疗组患者首先静脉推注经葡萄糖稀释的毛花甙C药物0.4 mg,若未复律则每2 h静脉追加注射0.2 mg毛花甙C。
1.4观察指标 用药前后分别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连续观察8 h,若复律成功者则停止用药,继续观察1 h。转为窦性心律者为成功,用药8 h未能复律者为不成功。心室率控制在70~90次/min为治疗有效。对治疗期间心室率和血压出现明显降低,心电图变现异常的患者应停止给药,观察并控制不适症状。患者均于治疗后行B超检测。
2 结 果
2.1阵发性房颤转复情况 两组患者给药治疗后,胺碘酮治疗组3 h内复律12例(33.3%),毛花甙C治疗组10例(27.8%),并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而在3~8 h中,胺碘酮治疗组成功复律14例(38.9%),毛花甙C治疗组6例(16.7%)。胺碘酮组8 h复律成功26例(72.2%),毛花甙C治疗组16例(44.4%)。应用不同药物对房颤患者进行复律治疗的结果显示,胺碘酮的治疗有效率较毛花甙C明显偏高。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治疗组平均复律时间为(5.8±2.1)h,毛花甙C治疗组为(3.2±1.3)h。两组比较,毛花甙C给药治疗后的起效时间更短(P<0.05)。
2.2心率及血压变化 两组未复律患者在给药治疗之前的心室率分别为(145.7±22.4)、(143.2±21.9)次/min,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胺碘酮治疗组心室率降低到(91.4 ±7.3)次/min,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毛花甙C组治疗后心室率为(93.8 ±5.4)次/min,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室率、血压和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P>0.05)。
2.3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不同给药治疗后,胺碘酮治疗组中病发低血压、轻微呕吐和心室期前收缩症状各1例(2.8%)。其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8.3%。经毛花甙C治疗的患者中,出现低血压2例(5.6%),呕吐和心室早搏各1例(2.8%),心动过缓2例(5.6%),以上症状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另有3例(8.3%)给药后心室率出现明显降低,心室率在每分钟60次以下而停止用药,未能成功复律。毛花甙C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较胺碘酮组明显偏高(P<0.05)。
3 讨 论
阵发性房颤或房扑是以心房快速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病症〔3,4〕。该病症往往反复发病,进一步导致血流动力学的障碍和左房及动脉栓塞,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5,6〕。因而对出现早期房颤或房扑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心房的无序收缩,将其转复为窦性心律,以预防血管和脑部栓塞的发生。对出现急性房颤的患者应用电复律的方法常可以及时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异常心率,但对于慢性及复发性房颤、房扑,药物治疗尤其是静脉滴注给药的方法起效时间短且效果明显,一直是临床首选治疗方法〔7,8〕。
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繁多,但对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毛花甙C是以往临床治疗阵发性房颤和房扑的常用静脉滴注药物。曾经一度认为该药可以显著控制心室率,并对阵发性房颤和房扑有显著疗效〔9,10〕。但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7〕表明,与安慰剂治疗阵发性房颤和房扑的效果相比,毛花甙C并未表现出更具显著优势的治疗效果。而且应用毛花甙C治疗的患者如遇紧急情况接受电复律治疗极容易引起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1,12〕。因而,从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考虑,毛花甙C并非是治疗阵发性房颤和房扑的理想药物。近年的临床研究发现,胺碘酮可以通过延长心肌细胞中动作电位传导的有效不应期达到对心室各个传导系统的有效抑制〔13,14〕。胺碘酮通过静脉给药进入人体后,短期内在血液中存在而作用于心肌细胞表现明显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并且可在短时间内被代谢和排除,因而对肝肺器官毒副作用较小〔15~17〕。胺碘酮还可以通过促进心肌排血和外周血管的扩张对心律失常进行有效控制,因而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具有一定安全性〔18〕。
综上,胺碘酮对治疗阵发性房颤及房扑的成功率高,转复律方面的疗效高于毛花甙C,且治疗安全副作用少,可作为阵发性房颤和房扑患者复律治疗的一线药物。
4 参考文献
1贾茹芹.胺碘酮与毛花甙 C 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比较〔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156-7.
2王雄关,林文华,宋 昱.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急性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09;49(29):82-3.
3李丙中.静脉毛花甙C 、胺碘酮治疗快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137-8.
4向 娟,王 娟,张代富.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6):853-6.
5李国凡,王光道.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2009;18(6):558-60.
6刘立新,冯雁玲,周书明,等.短期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7(4):388-91.
7Jordaens L,Trouerbach J,Calle P,etal.Conver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o sinus rhythm and rate control by digoxin in comparison to placebo〔J〕. Eur Heart J,1997;18(4):643-8.
8何 华,马长生.胺碘酮治疗房颤的相关问题〔J〕.中国医刊,2007;42(10):2-3.
9许宏珂,张月峰.针刺与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疗效比较〔J〕.中国针灸,2007;27(2):96-8.
10杨志光,王 毅,吕彩霞,等.普罗帕酮与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122-3.
11李小明,王 霞.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3;34(4):304-6.
12常当宁.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17):3352-3.
13张 芳,黄东博,解卫春,等.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1(18):3538-41.
14辛克刚,于晓峰.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和阿托伐他汀治疗13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138-9.
15梁跃雄.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1(12):1805-7.
16吴 军,唐顺忠,徐小燕.胺碘酮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11(4):577-9.
17闫秀莲,张 梅.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P波离散度及阵发性房颤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5):1029-30.
18王 敏,徐正明,沈建瑾,等.缬沙坦与胺碘酮合用对轻中度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复律及复律后窦律维持作用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4):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