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牧祥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浅谈

2014-01-25陈分乔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10期
关键词:款冬花咳喘太子参

成 立 陈分乔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杨牧祥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浅谈

成 立 陈分乔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经验 杨牧祥

杨牧祥教授现为博士生导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2、3、4、5批指导老师,潜心临床工作50余载,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均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在诊治呼吸系统疾病方面有独到见解,疗效显著。笔者作为学术继承人跟随杨教授临证学习,受益颇丰,现对其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做一浅析。

1 病因病机

杨教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学“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临床以咳嗽、咯痰、或伴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严重时可继发阻塞性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通调水道,主宣发,外合皮毛,助心以行血,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外邪侵袭,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多因气候突变,冷热失常,劳累过度等情况下,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袭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发为咳嗽,令气管产生炎性病变。正如《河间六书·咳嗽论》所述“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杨教授推崇张景岳“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之说,认为外邪以风邪挟寒者居多。若不能及时驱邪外出,邪气可化热化燥,炼液成痰,出现咳嗽、咯痰等表现。久治不愈,损伤气管与肺脏,以致形成邪减脏虚之候,或素体脏虚,免疫功能低下,而后外邪侵袭,形成肺气虚弱、肺气壅滞等脏虚邪实之象,致缠绵难愈。同时疾病日久,可进一步损伤脾肾两脏,脾虚失运,聚湿为痰,日久痰阻于肺。肾藏精,为生命之本,元气之根,主纳气,以助肺之呼吸,肾虚气化不利,纳气功能失常,必致呼吸不利,咳喘日久难愈。

杨教授认为,气血是生命之本,气与血同等重要,同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与血相互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无论肺气虚弱还是脾肾气虚,日久皆可致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最终导致瘀血与痰浊互结,此是必然的病理结果。

2 辨证要点

杨教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形成是外邪袭肺,久治不愈,损伤气管与肺脏,形成肺气虚弱、肺气壅滞等病理机制,疾病日久,进一步损伤脾肾两脏,形成肺脾肾脏气虚的病理变化。气虚日久,可导致血行不畅,瘀血内生,痰瘀互结。因此,慢性支气管炎辨证要点是脏虚为本,邪气盛为标,关键为痰浊瘀血互结,病属本虚标实。

其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发病原因为外感六淫,侵袭肺脏;(2)病程较长,一般达3个月或更长时间,常久治不愈;(3)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气短、喘息。本病应与哮喘病相鉴别,哮喘病虽也可见咳嗽、咯痰症状,但该病主要以喘息、气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甚喉中哮鸣有声,常伴鼻塞、喷嚏等症状,病因为宿痰内伏于肺,复感外邪,或饮食不当,或吸入粉尘、花粉所诱发,病机有所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差异。

3 治疗法则

杨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强调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应根据本病病因病机特点,从整体治疗入手,遵循扶正祛邪、气血同治原则,注重脏腑、气血功能的恢复,并因势利导,驱邪外出。首先针对脏虚之本,即肺脾肾脏气虚的特点,主张补益肺脾肾脏之气,以扶助正气。其次针对邪实之标,即瘀血阻滞、痰浊蕴肺、肺气壅滞之标,主张活血化瘀、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以驱邪外出。因该病病程较长,虚实夹杂,倘单纯扶正或祛邪则有失偏颇,不能周全,无法取得最佳疗效,故须标本兼治,以止咳平喘祛痰为基础治疗,同时补气活血化瘀贯通于治疗之始终。

4 用药特色

根据对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杨教授研制成咳喘宁方,该方主要由炙麻黄、杏仁、紫菀、款冬花、百部、桃仁、丹参、地龙、炙黄芪、太子参、五味子、补骨脂等药组成。方中麻黄主要功效为平喘,杏仁、紫菀、款冬花、百部皆祛痰止咳要药,桃仁、丹参、地龙主要功效活血化瘀,而地龙兼有平喘之功效,炙黄芪、太子参均为补气要药,五味子、补骨脂可敛肺纳气。以上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祛瘀、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切中慢性支气管炎病机。杨教授率课题组开展了咳喘宁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观察表明,总有效率为100%,疗效显著[1]。临证之时根据个体差异,辨别证候的轻重缓急,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减施治。若汗出恶风,易于感冒,肺气虚甚者,应重用太子参、炙黄芪,酌加炒白术,健脾补气,少佐防风,共助黄芪固表之功效;若纳呆食少,便溏,脾气虚甚者,酌加炒白术、茯苓、炒山药、炒扁豆、炒薏苡仁,以增强健脾渗湿止泻之力;若喘息日久,动则喘甚,气不得续,肾气虚甚者,酌加蛤蚧、胡桃肉、紫石英、沉香,增强补肾纳气平喘之效;若痰稀多泡沫,畏寒,寒痰较重者,酌加干姜、细辛、白芥子,温肺化痰;若痰多黄稠,咳吐不爽,痰热较重者,减炙黄芪、太子参,酌加黄芩、浙贝母、知母,重用鱼腥草,清热化痰;便干者,加葶苈子、大黄,辛开苦泄通便,有助于肃肺平喘;若胸满闷窒,痰多色白,苔白厚腻,痰湿偏盛者,酌加苍术、清半夏、白蔻仁,燥湿化痰,加紫苏子、白芥子、白前,化痰降气平喘;若痰少而粘难咯,舌红少苔,阴虚火旺者,加沙参、麦冬、百合、玉竹、地骨皮,滋阴降火,润肺止咳;若舌质淡暗,或舌有瘀斑,血瘀之征明显者,酌加赤芍、绞股蓝,重用虎杖,以增强活血化瘀,止咳平喘之力。

杨教授临证时注重药物的配伍,强调药物的相辅相成与相互制约,避免矫枉过正,如咳喘宁方中炙麻黄开宣肺气,杏仁降气平喘,二药相合,一升一降,共为宣降肺气,止咳平喘要药;五味子、补骨脂可敛肺纳气,多用于久咳虚喘者,又可制约麻、杏外散之力,防宣散太过,损伤正气;紫菀、款冬花与百部花均可温润肺气,化痰止咳,紫菀重在祛痰,款冬花功擅止咳,百部偏重润肺,故3药合用可以相辅相成,加强祛痰止咳之力;黄芪、太子参均入脾肺二经,补肺气、益脾气,相须为用,扶助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桃仁、丹参、地龙3药均有活血之功效,合用可增强消除瘀血之力,同时3药又各具特点,地龙咸寒入肺,通经活络,又能平喘;桃仁活血化瘀,可祛肺络瘀血,又能止咳;丹参功擅祛瘀活血,促进排痰。

5 病案举例

患某,女性,45岁,农民,2012年9月就诊。主诉:咳嗽、咯痰、喘息10余年,每遇冬寒加重,1周前不慎感寒,出现咳嗽气短,呼吸困难,气不得续,动则更甚,伴咯痰白滑量多,畏寒自汗,面白无华,神疲乏力,舌淡暗,苔白滑,脉沉细。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肺肾气虚,痰阻血瘀),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杨教授辨证分析:本例患者素有喘咳,久病必耗气,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故感寒邪而发病。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肾气虚,故而咳嗽气短,动则喘甚,咳声低弱;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则见畏风自汗;痰浊阻肺则见咯痰白滑量多;肺肾气虚则见面白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暗为瘀血内停之象;苔白滑,脉沉细为气虚痰阻之征。该患者辨证为肺肾气虚,痰瘀阻肺。治法:补气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方药选咳喘宁:炙麻黄10g(先煎),炒杏仁10g,炙紫菀10g,炙款冬花10g,炙百部10g,丹参15g,桃仁10g,地龙10g,炙黄芪30g,太子参15g,五味子15g,补骨脂10g。每日1剂,文火水煎30min 2次,共取汁500mL,分早晚2次温服,共服14剂。二诊:药后喘息咯痰、畏风自汗诸症递减,舌淡暗,苔白,脉沉细。前方加炙桑白皮10g,炙批把叶10g,紫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继服14剂。三诊:药后喘平咳止,诸症皆明显减轻,唯活动后气短,晨咯少量白痰,畏风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前方加炒白术15g,防风6g,绞股蓝15g,红景天15g,继服30剂,半年后随访,今冬喘咳未复发。本例患者证属肺肾气虚,痰阻血瘀,故治当标本兼顾,以补气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为主要治法,故获良效。

[1] 杨牧祥,方朝义,杨宝元,等.咳喘宁胶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24例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02,17(2):95-96.

R249.8

A

1004-745X(2014)10-1850-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10.032

2014-04-22)

猜你喜欢

款冬花咳喘太子参
闽产太子参主产区连续式清洗机的设计及应用效果
太子参品种栽培特性及其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太子参愈伤组织与植株再生培养基和外植体的筛选
奇特款冬花润肺化痰奇
止咳良药款冬花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蒙古“活肺”秘方现身快速治疗咳喘
化痰止咳款冬花 等
化痰止咳款冬花
柘荣县太子参品牌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