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2014-01-23孙培祥
孙培祥
(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漯河462000)
多层螺旋CT对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孙培祥
(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漯河462000)
急性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少见的血管阻塞性疾病,Kumar[1]等建议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分为小血管型及大血管型,小血管型仅有单纯肠系膜上静脉小血管血栓形成,而大血管型则累及大血管或合并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此病容易误诊,死亡率较高[1-5],常规CT扫描速度慢,层厚较厚,对该病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通过平扫及增强扫描,利用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进行血管、脏器及组织图像重建从而大大提高诊断正确率。本文对我院16例病人进行分析,探讨其CT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我院2008年9月—2013年7月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并经手术或外科治疗确诊的16例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8-87岁,平均53岁。16例中,5例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其中脾切除2例),糖尿病伴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胸、腹部术后5例(胆囊炎2例,阑尾炎1例,肺癌切除1例,卵巢癌切除1例),胰腺炎2例,肿瘤放化疗1例,肾病综合征1例。临床表现;持续性或间断腹疼12例,伴腹胀9例,恶心、呕吐5例,排便、排气减少或停止3例,腹膜刺激4例,便血2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采用东芝64层Aqlion螺旋CT扫描机,患者仰卧位,与屏气状态下扫描,参数为:Helical扫描模式,120kV,560mA,FOV36cm,扫描范围膈上2cm至耻骨联合下水平,行平扫及增强检查。动脉期于给药后24-27s,门脉期55-62s,延迟期为120-180s,层厚5mm,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优维显370)80-90ml,流率3.2-4.0ml/s,生理盐水30ml冲管。扫描各期原始数据均采用层厚0.5 mm,间隔0.3mm重建并在工作站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和多平面重建(MPR)、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
2 结果
2.1 直接征象
①肠系膜血管内高密度或充盈缺损。CT平扫病变血管管腔内呈相对高密度9例(与同层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相比),CT值47-68HU,平均57 HU,增强扫描均见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7例仅累及肠系膜上静脉,6例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及门脉,3例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
②静脉管径增宽。16例均见静脉管径不同程度的增宽,16例平扫测量肠系膜上静脉、门脉主干直径最大径约14-16.7mm,平均15.2mm。管壁外缘均模糊毛糙。
2.2 间接征象
①肠腔扩张、积液、积气。6例显示扩张及气液平面,1例显示扩张积液,其余8例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肠淤张。②肠壁水肿。12例显示肠壁水肿增厚,厚度4.0-17mm,平均10.5mm。7例呈“靶征”。③肠壁密度的改变。肠壁密度减低10例,增高2例。增强扫描肠壁未见强化3例。④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10例,称为肠系膜积液。⑤肠壁及门静脉积气。肠壁积气2例,其中1例并有门脉积气。⑥腹腔积液9例。
3 讨论
3.1 病因及临床特点
急性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少见病,约占肠缺血的5%-15%,误诊率及死亡率较高[2],病因分原发和继发性,原发多为先天性,继发性主要源于腹腔感染、门脉高压、腹部外科手术、血液高凝状态等。临床因缺少特异症状与体征,易误诊为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以及消化道穿孔等疾病,给正确诊断带来很大的不利[68]。但急性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也有一定的发病特点:常起病缓慢,患者多为持续数日的腹部不适、恶心、大便习惯改变等,早期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症状突然加重,腹部剧烈疼痛,可腹胀、恶心、呕吐,此时患者临床体征少与症状重不相符是其特点。病情进一步发展,肠管缺血加重,肠壁水肿、渗出,继发腹膜炎,继而出现相应体征。进一步发展肠管出现透壁坏死,继发穿孔导致腹膜炎表现为剧烈腹疼,腹胀,呕吐咖啡色液体,血便等。
3.2 多层螺旋CT征象
急性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主要为:平扫显示血管管腔不同程度的增粗,血栓部位管腔内高密度,CT值47-68HU,平均57HU,这可能与血栓内血红蛋白成分有关,增强扫描均见完全或不完全的充盈缺损,是明确诊断的最可靠的征象,7例仅累及肠系膜上静脉,6例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及门脉,3例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
急性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间接征象主要为:①肠腔扩张、积液,这是由于肠壁缺血、肠蠕动消失以及肠壁渗出液体和血液所致。②肠壁增厚:急性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肠壁增厚可能是肠壁出血或重复感染所致。③肠壁密度的改变,肠壁呈低密度改变是由于肠壁水肿引起,而肠壁高密度是由于弥漫或局限于黏膜下层的肠壁内出血所致。增强扫描肠黏膜及浆膜强化明显而黏膜下肠壁水肿未强化,呈“靶征”。如果增强扫描肠壁未强化,常提示此段肠管处于坏死阶段,应引起高度重视。④肠系膜间积液是肠系膜充血水肿的表现。表现为肠系膜脂肪弥漫性密度增高,称为肠系膜积液。⑤肠壁及门静脉积气,这是由于肠腔内气体穿破脆弱的缺血肠壁进入黏膜肌层或浆膜下,此征象对肠系膜血管梗塞的特异度达100%,此征象的出现预示预后较差,常需立即手术。⑥腹腔积液,主要与肠管缺血后渗出有关。
3.3 多层螺旋CT对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主要靠影像学诊断,但超声受肠气影响较大,MRI因检查时间长,且急腹症病人呼吸浅快,易受呼吸运动影响;DSA虽被认为是金标准,但价格昂贵、有创及其对其他急腹症征象诊断的局限性,应用受到限制。多层螺旋平扫加增强是诊断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快捷、无创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正确判断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以及侧枝静脉异常,准确率可达90%。多层螺旋CT具有快速、大范围、各向同性容积数据采集的能力、同时图像后处理有方便、快捷、稳定等特点,能通过强大而且较清晰的三维后处理技术经任意平面观察血栓的分布及管腔通畅度,还可清晰显示门脉系统走行、门体间侧枝循环等,并且能观察肠管壁的血流灌注情况,为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在诊断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有独特的作用。
[1]Kumar S,Kamath PS.Acute Superior MVT:one Disease or two[J].Am J Gastroenterolgy,2003,98(6):1299.
[2]王茂强,高玉璈.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基础和介入治疗进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13(5):462.
[3]Smerud MJ,Jo hnson CDStephens DH.Diagnosis of bowel infarction:a comparison of plain films and CT scans in23cases[J].AJR,1990,154:99.
[4]Wiesner W,Khurana B,Ji H et al.CT of acute bowel ischemia[J].Radiology,2003,226:635.
[5]高伟强,黄 嵘,盘中贤,等.MSCT对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疗效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12(28):1918.
[6]孙 瑾,董 理,胡 兵,等.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10(28):1409.
[7]黄泽和.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梗塞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29)261.
[8]贾乾君,梁长虹,张水兴,等.急性肠系膜缺血的MS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1,26(1)62.
[9]孙如皋,张桂成,宋兆伟,等.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12(38)1321.
[10]江 浩,张 蓓,张 华,等.急性肠系膜血管梗塞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8(39)852.
2013-10-26)
1007-4287(2014)10-17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