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1例

2014-01-23许经纶沈卫路黄池清蒋亦秀刘冬梅方金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右足抗酸麻风

许经纶 沈卫路 黄池清 蒋亦秀 刘冬梅 方金仙

浙江省金华市第五医院皮肤科,321000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1例

许经纶 沈卫路 黄池清 蒋亦秀 刘冬梅 方金仙

浙江省金华市第五医院皮肤科,321000

患者,女,30岁,贵州人。面部、四肢红斑伴垂足6年,双手麻木1年。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左颊、手背起红斑,无痛痒,逐渐增多,累及鼻部、下肢,伴右足浅感觉减退,在当地多家医院诊断为“湿疹、足癣、红斑原因待查”等予抗过敏、抗真菌等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皮疹范围增大,1年前出现双手麻木感,日益明显,右足逐渐出现屈伸困难,影响行走,于2012年5月15日来我院就诊。发病来无咳嗽,无心慌,无腹痛,饮食正常,睡眠可,无体重突然减轻。患者既住体健,否认肝炎、糖尿病、心脏病史,否认血吸虫病史。否认家族史,否认长期居住麻风患者聚居地。

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面颊部、鼻翼、双手腕背侧、双手背、双足踝部伸侧、双足背红斑,界清,略隆起,双侧桡神经轻度粗大;左足皮肤浅感觉减退,右足下垂,背屈困难,双侧腓总神经轻度粗大(图1)。

实验室检查:左眶上、双耳垂、下颌、左手背、右小腿查菌阴性。下肢红斑组织病理示:真皮浅中层团块状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未见泡沫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组织液涂片及抗酸染色均未见抗酸杆菌(图2)。

诊断: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

治疗:MDT-MB方案。3个月后复诊,无新发皮疹,仍有双手麻木,右足下垂无好转。

讨论:本例患者发病6年,反复误诊,这与人们对麻风的认识日渐淡漠,医务人员对麻风知识欠缺有关。患者查菌阴性,多次病理检查未发现麻风杆菌,但经MDT-MB方案治疗3个月后,皮疹明显改善。患者曾反复服用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药物,而麻风属细菌感染性疾病,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米诺环素、氧氟沙星等药物具有抗麻风杆菌活性作用,因此可能导致查菌及抗酸染色阴性。

猜你喜欢

右足抗酸麻风
甘凤池古传少林拳
抗酸分枝杆菌荧光染色与Ziehl-Neelsen法在抗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抗酸染色法、细菌培养法和实时荧光PCR法在分枝杆菌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达摩派洪拳入门
改良McBride手术联合跖骨双截骨术治疗青少年踇外翻的生物力学分析
青年学生常速行走下足底压力分析
甘肃省麻风受累者麻风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
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何时服用抗酸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