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动手操作更有效

2014-01-21孙建立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笔算竖式小棒

孙建立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呈现出了焕然一新的教学面貌,既生动活泼,又热闹有趣,但如何让有趣的课堂更加有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构建小学数学童心课堂”的课题研究,研究如何使每一堂常态课更加有趣和有效。在数学课堂的各种学习方式中,“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有效途径。我们教研组通过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的两次课堂实践,针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动手操作”展开了研讨。

以下是第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断:

出示主题图(见下图)。

生(提出数学问题):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引出除法算式 42÷2 。

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半分钟过去了,生似乎没有想到使用小棒,师只好提示:大家也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几分钟后再进行交流反馈。

生1:我用的是口算的方法。40÷2=20,2÷2=1,20+1=21。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1回答后,大部分学生的手已经放下)

生2:可以列竖式。

师:你想到了可以用笔算的方法,可以把你的竖式展示给大家看吗?

生2:我还没写好。

师(还没有放弃):有没有谁也想到了用笔算的方法?

全班沉默。

师:那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还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

终于有人提到摆小棒了,于是师请他上台摆一摆、分一分。分好后师再引出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接着边演示课件边介绍笔算的过程:刚才我们分小棒的时候,第一次分的是4捆,相当于十位上的4,用4除以2,商是2,2写在什么位上……

讨论与分析:

“笔算除法”是三年级下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引导学生学习这节内容时,安排了摆小棒的环节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这节课上,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最后引出笔算,并利用课件让分小棒的过程和算理充分结合起来,突破难点。但在实际教学时却遇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学生似乎更喜欢用口算的方法,对于操作小棒和笔算并不“热衷”。虽然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开始操作小棒,但由于没有进行适当的操作指导,学生在操作前缺少思考,目标不明确,花时较多。有几个学生甚至把本来十根一捆的小棒全拆了,再数出42根小棒分一分,使得操作小棒在这里变得毫无意义。

第二,在介绍笔算过程时,教师本想通过课件一边演示分小棒,一边在黑板上书写笔算过程,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算理。但是学生一会儿看大屏幕一会儿看黑板,加上笔算除法的步骤较多,到最后真正能理解的学生没有几个,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课后,听课教师就这节课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摆小棒” 的组织教学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1.是否一定要让学生操作小棒?

有一位教师提出质疑:操作小棒浪费了很多时间,是否改由教师操作或只用课件演示?我不认同此观点,因为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中低段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由于学生只在二年级下册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相隔时间较长,好多学生对除法竖式的算理及书写格式也已经淡忘。在本节课中,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分小棒和算理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算理。但在这节课中显然效果不佳,摆小棒似乎只是形式。

2.怎样在这节课中用好小棒?

教师都知道在课堂上“动手操作”会带来两个截然不同的效果:使用得当,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使用不当,就会让操作流于形式甚至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流程。那么,怎样在这节课中有效使用好小棒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修改:第一,在让学生准备42根小棒时,明确这是10根一捆的,再另外拿出2根,以免学生花时间数小棒;第二,教师事先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思考以后再动手操作;第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竖式来表示分小棒的过程,让分小棒和竖式充分结合。

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教学过程做了改进:把一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环节去掉,改为直接利用小棒代替小树苗进行平均分,在展示方法时让学生多次描述分的过程,使得这个过程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为接下来和竖式的结合打好基础,最后引导学生尝试将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在评价各种方法的优劣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分小棒和竖式计算的过程。与第一次不同的是,将分小棒的过程和竖式的写法放在同一张幻灯片中,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改进后,我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实践。

出示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引出除法算式“ 42÷2” 后,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树苗分一分。

师:现在请拿出4捆小棒,每捆是10根,再拿出2根。把这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

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展示。

生1: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再把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根。

师:谁看清楚了,他是怎么分的?请你们也像他一样说一说刚才分小棒的过程。

学生自由说。

师:我们刚才分小棒的过程还可以用除法的竖式来表示。现在就请你试着用除法的竖式把刚才分小棒的过程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笔算,有十几个学生所列竖式基本正确(可能课前已经通过其他途径学会),大多数学生所列竖式为■,个别学生没有写。

展示交流。

师:这有几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看法?

■endprint

生1:很简便。

生2:但是看不出分的过程。

师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介绍这个竖式。

生3:我觉得太麻烦了,有好几层了。

生4:但是能看出来分小棒分了两次。

师:那怎样写既能看出分两次的过程,又能比较简单地表示出来呢?请大家看屏幕。(课件演示分小棒和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笔算的每一步更加清楚,我又在黑板上重新板书了一遍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先怎么做,再怎么做,之后让学生修改刚才自己列的竖式……

反思:

不论从教学过程还是效果来看,第二次的教学都要比第一次有所进步。具体表现在:

1.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把握教学起点

学生的认知经验是教学进程的起点,教师课前应考虑到以下两方面。第一,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第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后发现,学生因为对表内除法竖式的淡忘而严重影响了对新知识的接受。于是我在执教前对旧知识进行了必要的复习,使得第二次的教学更加顺畅。第二,让教学起点更有针对性。基于此,在这堂课上有必要让学生呈现他们的不同想法,以此为材料作进一步的讨论,使得学生在交流中发现第一种方法的不足,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自然地接受正确的笔算方法。

2.小棒的操作更加有效

与第一节课相比,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到位,这离不开小棒的作用。在课的一开始,要求学生将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这样安排目标更加明确。在多次展示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充分建立了分小棒的表象,然后用竖式来表示分小棒的两个过程,这样安排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与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在组织动手操作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第一,动手操作是否有必要?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动手操作来获得的。如果很简单的问题,不需要操作学生都很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就没必要操作。只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我们才需要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如在上例中,笔算除法的算理是本节课的难点,这时就需要利用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第二,教师对动手操作是否进行了指导?

如果教师不进行指导,学生的操作往往会变得很盲目,甚至拿操作材料当玩具。如在上例的第一次执教时,由于当时没有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在操作前缺少思考,目标不明确,操作活动费时且效果差,影响了教学进程。因此正确引导学生的操作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三,是否把握了动手操作的时机?

在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只有把握恰当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在“笔算除法”这节课中,是让学生先尝试列竖式后操作,还是先操作后列竖式呢?我们认为,先操作后列竖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笔算除法书写格式。学生在经历了分小棒的过程之后,能体会到分小棒要分两次的过程,从而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笔算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有了操作活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学生的尝试就不再盲目了,他们的探究活动的目的性增强了,探究的兴趣也就自然高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与学生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动手操作,同时更要注重适当引导,有序活动,使操作活动真正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生1:很简便。

生2:但是看不出分的过程。

师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介绍这个竖式。

生3:我觉得太麻烦了,有好几层了。

生4:但是能看出来分小棒分了两次。

师:那怎样写既能看出分两次的过程,又能比较简单地表示出来呢?请大家看屏幕。(课件演示分小棒和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笔算的每一步更加清楚,我又在黑板上重新板书了一遍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先怎么做,再怎么做,之后让学生修改刚才自己列的竖式……

反思:

不论从教学过程还是效果来看,第二次的教学都要比第一次有所进步。具体表现在:

1.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把握教学起点

学生的认知经验是教学进程的起点,教师课前应考虑到以下两方面。第一,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第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后发现,学生因为对表内除法竖式的淡忘而严重影响了对新知识的接受。于是我在执教前对旧知识进行了必要的复习,使得第二次的教学更加顺畅。第二,让教学起点更有针对性。基于此,在这堂课上有必要让学生呈现他们的不同想法,以此为材料作进一步的讨论,使得学生在交流中发现第一种方法的不足,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自然地接受正确的笔算方法。

2.小棒的操作更加有效

与第一节课相比,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到位,这离不开小棒的作用。在课的一开始,要求学生将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这样安排目标更加明确。在多次展示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充分建立了分小棒的表象,然后用竖式来表示分小棒的两个过程,这样安排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与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在组织动手操作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第一,动手操作是否有必要?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动手操作来获得的。如果很简单的问题,不需要操作学生都很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就没必要操作。只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我们才需要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如在上例中,笔算除法的算理是本节课的难点,这时就需要利用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第二,教师对动手操作是否进行了指导?

如果教师不进行指导,学生的操作往往会变得很盲目,甚至拿操作材料当玩具。如在上例的第一次执教时,由于当时没有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在操作前缺少思考,目标不明确,操作活动费时且效果差,影响了教学进程。因此正确引导学生的操作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三,是否把握了动手操作的时机?

在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只有把握恰当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在“笔算除法”这节课中,是让学生先尝试列竖式后操作,还是先操作后列竖式呢?我们认为,先操作后列竖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笔算除法书写格式。学生在经历了分小棒的过程之后,能体会到分小棒要分两次的过程,从而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笔算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有了操作活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学生的尝试就不再盲目了,他们的探究活动的目的性增强了,探究的兴趣也就自然高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与学生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动手操作,同时更要注重适当引导,有序活动,使操作活动真正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生1:很简便。

生2:但是看不出分的过程。

师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介绍这个竖式。

生3:我觉得太麻烦了,有好几层了。

生4:但是能看出来分小棒分了两次。

师:那怎样写既能看出分两次的过程,又能比较简单地表示出来呢?请大家看屏幕。(课件演示分小棒和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笔算的每一步更加清楚,我又在黑板上重新板书了一遍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先怎么做,再怎么做,之后让学生修改刚才自己列的竖式……

反思:

不论从教学过程还是效果来看,第二次的教学都要比第一次有所进步。具体表现在:

1.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把握教学起点

学生的认知经验是教学进程的起点,教师课前应考虑到以下两方面。第一,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第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后发现,学生因为对表内除法竖式的淡忘而严重影响了对新知识的接受。于是我在执教前对旧知识进行了必要的复习,使得第二次的教学更加顺畅。第二,让教学起点更有针对性。基于此,在这堂课上有必要让学生呈现他们的不同想法,以此为材料作进一步的讨论,使得学生在交流中发现第一种方法的不足,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自然地接受正确的笔算方法。

2.小棒的操作更加有效

与第一节课相比,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到位,这离不开小棒的作用。在课的一开始,要求学生将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这样安排目标更加明确。在多次展示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充分建立了分小棒的表象,然后用竖式来表示分小棒的两个过程,这样安排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与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在组织动手操作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第一,动手操作是否有必要?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动手操作来获得的。如果很简单的问题,不需要操作学生都很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就没必要操作。只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我们才需要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如在上例中,笔算除法的算理是本节课的难点,这时就需要利用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第二,教师对动手操作是否进行了指导?

如果教师不进行指导,学生的操作往往会变得很盲目,甚至拿操作材料当玩具。如在上例的第一次执教时,由于当时没有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在操作前缺少思考,目标不明确,操作活动费时且效果差,影响了教学进程。因此正确引导学生的操作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三,是否把握了动手操作的时机?

在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只有把握恰当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在“笔算除法”这节课中,是让学生先尝试列竖式后操作,还是先操作后列竖式呢?我们认为,先操作后列竖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笔算除法书写格式。学生在经历了分小棒的过程之后,能体会到分小棒要分两次的过程,从而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笔算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有了操作活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学生的尝试就不再盲目了,他们的探究活动的目的性增强了,探究的兴趣也就自然高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动手操作与学生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动手操作,同时更要注重适当引导,有序活动,使操作活动真正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猜你喜欢

笔算竖式小棒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竖式趣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竖式填数
口算 笔算 估算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错误的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