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尝试,成长的另一种模式

2014-01-21潘霞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号倍数因数

潘霞

在全国现代与经典的讲台上,我选择了“倍数和因数”这一教学内容作为课例,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一开始选这节课,是感觉这节课似乎不难上,而且前几年“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上过这节课,有很多地方可以学习和借鉴。可等到自己备课,细细地研究教材时,才发现这节课其实不好上,不但知识点多,而且概念学生也比较难理解。试上了几次,都屡遭失败。于是我重新研究和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并以此为前提,让学生能够自然地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教材是通过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引出三种不同的拼法,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这些拼法,然后结合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一开始的试教,我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教学的,教学过程也比较顺利,接下来的模仿性练习,学生也能正确地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在模仿性练习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我安排了几道“变式”和“反例”的讨论,当出示“13÷3=4……1”这个算式时,问题出现了:学生竟然也会依样画葫芦地说:“ 13是3的倍数,13也是4……1的倍数;3是13的因数,4……1也是13的因数。”可见,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把握概念的实质,只是从形式上学会了模仿着说说而已。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我的第一感觉是可能学生没有动手操作,体验不深,才导致他们对于每排个数、排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所以再次试教时,我有意加入了让学生摆拼操作的活动,希望通过操作以及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但是课堂还是没有朝着我所设计的目标走下去,揭示概念之后,学生还是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了乘法算式上,并没有和之前的对摆拼活动的感受联系起来,关注的还是一些形式上的关系,在变式练习中仍然出现了上面类似的问题,并没有注意到倍数和因数的本质关系。

于是,我又重新反思:对于学生来说,倍数和因数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两个数之间要形成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其前提条件和实质又是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我猜测:学生只是知道了除法算式中可以找到倍数和因数,而不知道两个数之间要形成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其实质应该是“整除”,即其中的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商要是整数而没有余数。为了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这一概念的本质,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先通过摆拼操作让学生初步体验小正方形总个数与每排个数之间的“整除”关系,再通过对除法算式的观察比较进一步明确总个数和每排个数之间的“整除”关系,最后再结合具体的图形和算式,揭示概念的定义。这样,就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形式上的表达。

同时,我也考虑,根据除法算式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是否恰当?因为根据除法算式引出倍数和约数才是比较顺当的,而倍数和因数,的确从乘法算式引出更加合理。而因数也好,约数也好,当它们和倍数组成一种相对关系时,其实质应该是相同的。因此,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

师:羊村里开会。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怎样正好拼成一个长方形?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生1:每排12个。(板贴:12÷1=12)

生2:每排4个。(板贴:12÷4=3)

生3:每排3个。(板贴:12÷3=4)

生4:每排2个。(板贴:12÷2=6)

生5:每排1个。(板贴:12÷1=12)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懒羊羊提出,每排摆5个可以吗?

生6:不可以,每排5个,余了2个。

师:每排可以摆7个呀?

生6:不行,多了5个。

师:懒羊羊就很奇怪了,为什么喜洋洋说的都对,他说的就不行呢?到底每排数到底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可以正好拼出一个长方形。

生7:每排拼出来后,没有多出来的正方形。

师(揭题):刚才像你们说的这些情况,在数学上可以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来说。

二、认识倍数和因数

1.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12÷3=4中,12是4的倍数,4是12的因数。

师:你选择的是哪一个算式,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在说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师(课件展示“36÷3=12”):根据这个除法算式能想出另一个除法算式吗?

师(小结):36是3的倍数,36也是12的倍数,3和12都是36的倍数。

师(课件展示“3×12=36”):这个算式有倍数和因数关系吗?

师:像这样,不管是除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我们都能发现各数之间的关系。原来每排个数和只要存在倍数和因数关系就可以了。懒羊羊说12是倍数,可以吗?

生:不行,他没有说是谁的倍数。

师:对,一定要说清楚是谁的倍数。

2.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师:懒羊羊说15是3的倍数。为什么?

师:21是3的倍数吗?

师:都是3的倍数呀,3的倍数还有哪些,请写在作业纸上。

师:你们像比赛一样,一个比一个写得多呀。你有什么好办法写了这么多?

师:两位同学都找到了3的倍数,一个是用连续加3的方法,一个是用乘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师:写数的时候,一般写完前5个,就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师(让学生比较有顺序地找2和5的倍数):5要不要写?

生8:5是5的倍数。

生9:我写的是1的倍数。1,2,3,4,5……

师:所有的非零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师:在写倍数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生10:一个数的倍数有最小的,没有最大的。

师(小结):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并且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3.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师:一个数的因数是不是也有无数个?

(生独立完成并交流36的因数)

生11:36除以5没有。

生12:不是没有,是有余数。

生13:他能有顺序地说。

生14:通过一个算式可以得到一个数的两个因数。

生15:36除以6等于6,6也是36的因数。

师:6写几个?重复的只写1个。写的时候可以一对一对地写,也可以从两头开始写。(师生从两头一起写)找全了,用一个句号来表示。像这样有序地写一个数的因数,学会了吗?一起来说一说8的因数和9的因数。

师:你们在写一个数的因数的时候,有什么发现?也围绕最大、最小、个数这三个特征来找一找。

师:学到这,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三、新知运用

1.24个同学表演团体操,把队伍的排列情况填写完整。

师:排数和每排人数以及24是什么关系?

2.根据自己的学号,正确快速地做出判断。(拍照游戏)

(1)学号是7的倍数。

师:一个数的倍数应该是无限的,怎么人数是有限的呢?

生:因为班级里的人数是有限的。

(2)学号是7的因数。

学号是35号的学生走上讲台后发现不对:35是7的倍数,而不是因数。

(3)学号是1的因数。

师:好孤单啊,只有一个人。

生:1的因数是1,只有1。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4)学号是1的倍数。

剩下的学生兴奋地跑上讲台,集体拍照,活动结束。

整节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积极主动,对知识的理解正确深刻,听课老师给予评价:整节课简约而不简单!

(责编 金 铃)

在全国现代与经典的讲台上,我选择了“倍数和因数”这一教学内容作为课例,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一开始选这节课,是感觉这节课似乎不难上,而且前几年“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上过这节课,有很多地方可以学习和借鉴。可等到自己备课,细细地研究教材时,才发现这节课其实不好上,不但知识点多,而且概念学生也比较难理解。试上了几次,都屡遭失败。于是我重新研究和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并以此为前提,让学生能够自然地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教材是通过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引出三种不同的拼法,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这些拼法,然后结合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一开始的试教,我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教学的,教学过程也比较顺利,接下来的模仿性练习,学生也能正确地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在模仿性练习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我安排了几道“变式”和“反例”的讨论,当出示“13÷3=4……1”这个算式时,问题出现了:学生竟然也会依样画葫芦地说:“ 13是3的倍数,13也是4……1的倍数;3是13的因数,4……1也是13的因数。”可见,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把握概念的实质,只是从形式上学会了模仿着说说而已。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我的第一感觉是可能学生没有动手操作,体验不深,才导致他们对于每排个数、排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所以再次试教时,我有意加入了让学生摆拼操作的活动,希望通过操作以及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但是课堂还是没有朝着我所设计的目标走下去,揭示概念之后,学生还是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了乘法算式上,并没有和之前的对摆拼活动的感受联系起来,关注的还是一些形式上的关系,在变式练习中仍然出现了上面类似的问题,并没有注意到倍数和因数的本质关系。

于是,我又重新反思:对于学生来说,倍数和因数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两个数之间要形成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其前提条件和实质又是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我猜测:学生只是知道了除法算式中可以找到倍数和因数,而不知道两个数之间要形成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其实质应该是“整除”,即其中的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商要是整数而没有余数。为了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这一概念的本质,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先通过摆拼操作让学生初步体验小正方形总个数与每排个数之间的“整除”关系,再通过对除法算式的观察比较进一步明确总个数和每排个数之间的“整除”关系,最后再结合具体的图形和算式,揭示概念的定义。这样,就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形式上的表达。

同时,我也考虑,根据除法算式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是否恰当?因为根据除法算式引出倍数和约数才是比较顺当的,而倍数和因数,的确从乘法算式引出更加合理。而因数也好,约数也好,当它们和倍数组成一种相对关系时,其实质应该是相同的。因此,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

师:羊村里开会。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怎样正好拼成一个长方形?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生1:每排12个。(板贴:12÷1=12)

生2:每排4个。(板贴:12÷4=3)

生3:每排3个。(板贴:12÷3=4)

生4:每排2个。(板贴:12÷2=6)

生5:每排1个。(板贴:12÷1=12)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懒羊羊提出,每排摆5个可以吗?

生6:不可以,每排5个,余了2个。

师:每排可以摆7个呀?

生6:不行,多了5个。

师:懒羊羊就很奇怪了,为什么喜洋洋说的都对,他说的就不行呢?到底每排数到底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可以正好拼出一个长方形。

生7:每排拼出来后,没有多出来的正方形。

师(揭题):刚才像你们说的这些情况,在数学上可以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来说。

二、认识倍数和因数

1.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12÷3=4中,12是4的倍数,4是12的因数。

师:你选择的是哪一个算式,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在说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师(课件展示“36÷3=12”):根据这个除法算式能想出另一个除法算式吗?

师(小结):36是3的倍数,36也是12的倍数,3和12都是36的倍数。

师(课件展示“3×12=36”):这个算式有倍数和因数关系吗?

师:像这样,不管是除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我们都能发现各数之间的关系。原来每排个数和只要存在倍数和因数关系就可以了。懒羊羊说12是倍数,可以吗?

生:不行,他没有说是谁的倍数。

师:对,一定要说清楚是谁的倍数。

2.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师:懒羊羊说15是3的倍数。为什么?

师:21是3的倍数吗?

师:都是3的倍数呀,3的倍数还有哪些,请写在作业纸上。

师:你们像比赛一样,一个比一个写得多呀。你有什么好办法写了这么多?

师:两位同学都找到了3的倍数,一个是用连续加3的方法,一个是用乘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师:写数的时候,一般写完前5个,就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师(让学生比较有顺序地找2和5的倍数):5要不要写?

生8:5是5的倍数。

生9:我写的是1的倍数。1,2,3,4,5……

师:所有的非零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师:在写倍数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生10:一个数的倍数有最小的,没有最大的。

师(小结):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并且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3.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师:一个数的因数是不是也有无数个?

(生独立完成并交流36的因数)

生11:36除以5没有。

生12:不是没有,是有余数。

生13:他能有顺序地说。

生14:通过一个算式可以得到一个数的两个因数。

生15:36除以6等于6,6也是36的因数。

师:6写几个?重复的只写1个。写的时候可以一对一对地写,也可以从两头开始写。(师生从两头一起写)找全了,用一个句号来表示。像这样有序地写一个数的因数,学会了吗?一起来说一说8的因数和9的因数。

师:你们在写一个数的因数的时候,有什么发现?也围绕最大、最小、个数这三个特征来找一找。

师:学到这,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三、新知运用

1.24个同学表演团体操,把队伍的排列情况填写完整。

师:排数和每排人数以及24是什么关系?

2.根据自己的学号,正确快速地做出判断。(拍照游戏)

(1)学号是7的倍数。

师:一个数的倍数应该是无限的,怎么人数是有限的呢?

生:因为班级里的人数是有限的。

(2)学号是7的因数。

学号是35号的学生走上讲台后发现不对:35是7的倍数,而不是因数。

(3)学号是1的因数。

师:好孤单啊,只有一个人。

生:1的因数是1,只有1。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4)学号是1的倍数。

剩下的学生兴奋地跑上讲台,集体拍照,活动结束。

整节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积极主动,对知识的理解正确深刻,听课老师给予评价:整节课简约而不简单!

(责编 金 铃)

在全国现代与经典的讲台上,我选择了“倍数和因数”这一教学内容作为课例,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一开始选这节课,是感觉这节课似乎不难上,而且前几年“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上过这节课,有很多地方可以学习和借鉴。可等到自己备课,细细地研究教材时,才发现这节课其实不好上,不但知识点多,而且概念学生也比较难理解。试上了几次,都屡遭失败。于是我重新研究和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并以此为前提,让学生能够自然地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教材是通过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引出三种不同的拼法,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这些拼法,然后结合其中的一道乘法算式,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一开始的试教,我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教学的,教学过程也比较顺利,接下来的模仿性练习,学生也能正确地说出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在模仿性练习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我安排了几道“变式”和“反例”的讨论,当出示“13÷3=4……1”这个算式时,问题出现了:学生竟然也会依样画葫芦地说:“ 13是3的倍数,13也是4……1的倍数;3是13的因数,4……1也是13的因数。”可见,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把握概念的实质,只是从形式上学会了模仿着说说而已。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我的第一感觉是可能学生没有动手操作,体验不深,才导致他们对于每排个数、排数和总数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所以再次试教时,我有意加入了让学生摆拼操作的活动,希望通过操作以及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但是课堂还是没有朝着我所设计的目标走下去,揭示概念之后,学生还是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了乘法算式上,并没有和之前的对摆拼活动的感受联系起来,关注的还是一些形式上的关系,在变式练习中仍然出现了上面类似的问题,并没有注意到倍数和因数的本质关系。

于是,我又重新反思:对于学生来说,倍数和因数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两个数之间要形成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其前提条件和实质又是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我猜测:学生只是知道了除法算式中可以找到倍数和因数,而不知道两个数之间要形成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其实质应该是“整除”,即其中的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商要是整数而没有余数。为了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这一概念的本质,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先通过摆拼操作让学生初步体验小正方形总个数与每排个数之间的“整除”关系,再通过对除法算式的观察比较进一步明确总个数和每排个数之间的“整除”关系,最后再结合具体的图形和算式,揭示概念的定义。这样,就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形式上的表达。

同时,我也考虑,根据除法算式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是否恰当?因为根据除法算式引出倍数和约数才是比较顺当的,而倍数和因数,的确从乘法算式引出更加合理。而因数也好,约数也好,当它们和倍数组成一种相对关系时,其实质应该是相同的。因此,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

师:羊村里开会。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怎样正好拼成一个长方形?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生1:每排12个。(板贴:12÷1=12)

生2:每排4个。(板贴:12÷4=3)

生3:每排3个。(板贴:12÷3=4)

生4:每排2个。(板贴:12÷2=6)

生5:每排1个。(板贴:12÷1=12)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懒羊羊提出,每排摆5个可以吗?

生6:不可以,每排5个,余了2个。

师:每排可以摆7个呀?

生6:不行,多了5个。

师:懒羊羊就很奇怪了,为什么喜洋洋说的都对,他说的就不行呢?到底每排数到底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可以正好拼出一个长方形。

生7:每排拼出来后,没有多出来的正方形。

师(揭题):刚才像你们说的这些情况,在数学上可以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来说。

二、认识倍数和因数

1.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师:12÷3=4中,12是4的倍数,4是12的因数。

师:你选择的是哪一个算式,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在说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师(课件展示“36÷3=12”):根据这个除法算式能想出另一个除法算式吗?

师(小结):36是3的倍数,36也是12的倍数,3和12都是36的倍数。

师(课件展示“3×12=36”):这个算式有倍数和因数关系吗?

师:像这样,不管是除法算式还是乘法算式,我们都能发现各数之间的关系。原来每排个数和只要存在倍数和因数关系就可以了。懒羊羊说12是倍数,可以吗?

生:不行,他没有说是谁的倍数。

师:对,一定要说清楚是谁的倍数。

2.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师:懒羊羊说15是3的倍数。为什么?

师:21是3的倍数吗?

师:都是3的倍数呀,3的倍数还有哪些,请写在作业纸上。

师:你们像比赛一样,一个比一个写得多呀。你有什么好办法写了这么多?

师:两位同学都找到了3的倍数,一个是用连续加3的方法,一个是用乘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师:写数的时候,一般写完前5个,就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师(让学生比较有顺序地找2和5的倍数):5要不要写?

生8:5是5的倍数。

生9:我写的是1的倍数。1,2,3,4,5……

师:所有的非零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师:在写倍数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生10:一个数的倍数有最小的,没有最大的。

师(小结):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并且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

3.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师:一个数的因数是不是也有无数个?

(生独立完成并交流36的因数)

生11:36除以5没有。

生12:不是没有,是有余数。

生13:他能有顺序地说。

生14:通过一个算式可以得到一个数的两个因数。

生15:36除以6等于6,6也是36的因数。

师:6写几个?重复的只写1个。写的时候可以一对一对地写,也可以从两头开始写。(师生从两头一起写)找全了,用一个句号来表示。像这样有序地写一个数的因数,学会了吗?一起来说一说8的因数和9的因数。

师:你们在写一个数的因数的时候,有什么发现?也围绕最大、最小、个数这三个特征来找一找。

师:学到这,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三、新知运用

1.24个同学表演团体操,把队伍的排列情况填写完整。

师:排数和每排人数以及24是什么关系?

2.根据自己的学号,正确快速地做出判断。(拍照游戏)

(1)学号是7的倍数。

师:一个数的倍数应该是无限的,怎么人数是有限的呢?

生:因为班级里的人数是有限的。

(2)学号是7的因数。

学号是35号的学生走上讲台后发现不对:35是7的倍数,而不是因数。

(3)学号是1的因数。

师:好孤单啊,只有一个人。

生:1的因数是1,只有1。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4)学号是1的倍数。

剩下的学生兴奋地跑上讲台,集体拍照,活动结束。

整节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积极主动,对知识的理解正确深刻,听课老师给予评价:整节课简约而不简单!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学号倍数因数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我们来打牌
积的变化规律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学生学号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