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某硫化铜矿低碱度铜硫高效分离工艺研究

2013-12-16曾小波刘人辅张新华

中国矿业 2013年8期
关键词:收剂磨矿细度

曾小波,刘人辅,张新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云南某铜矿原矿品位较高,且以硫化铜矿为主,选矿厂以乙黄药和丁黄药为捕收剂,2#油为起泡剂,采用传统的高碱度铜硫分离工艺[1],生石灰用量高达20kg/t,获得的精矿含Cu仅17%、Ag 50g/t,Cu回收率85%、Ag回收率60%。由于铜硫分离时采用大量的石灰作为黄铁矿的抑制剂,矿浆pH值高达11,不仅严重影响了铜及伴生有价金属Ag的回收,也造成泡沫发黏、管道结垢等一系列生产问题。因此,采用新的药剂制度在低碱度介质下实现铜硫分离,是提高铜、银回收率和解决原工艺的系列生产问题的有效途径[2]。

1 矿石性质

1.1 化学组成和物相分析

原矿多元素化学分析及物相分析结果见表1、表2。

表1 矿样化学全分析结果/%

表2 矿石中铜的化学物相分析结果/%

化学多项分析结果显示,矿石中的主要金属成分为Cu,伴生组分Ag可附带回收。其他金属成分达不到工业品位指标。

物相分析结果表明,矿石中硫化铜中的铜占矿石中总铜的91.3%,矿石为硫化铜矿石。

1.2 矿物组成及嵌布特征

矿石中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白铁矿、闪锌矿、方铅矿、斑铜矿、辉铜矿、蓝辉铜矿、孔雀石、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由石英、方解石、钠长石、榍石、绿泥石、蛇纹石、少量辉石、少量黏土等组成。

黄铜矿主要呈它形不规则粒状集合体嵌布在脉石矿物中,自形晶极少见;其次以粒状集合体与黄铁矿等金属矿物交生嵌布。黄铜矿在矿石中嵌布粒径相差悬殊,大者达数毫米,小者仅数微米。黄铁矿是矿石中主要的铁矿物,主要呈它形粒状集合体嵌布,偶见自形-半自形颗粒。主要嵌布在脉石和黄铜矿中。

1.3 主要金属矿物粒级分布

主要金属矿物黄铜矿及黄铁矿的粒级分布见表3。

表3 主要金属矿物粒级分布

由粒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黄铜矿及黄铁矿主要呈细粒嵌布。

2 选矿试验研究

硫化铜矿的选矿一般采用浮选工艺,而浮选成败的关键是选择适合矿石性质的浮选药剂。本试验研究以水玻璃、腐植酸钠和少量石灰为选矿调整剂,Y-89为捕收剂, 在弱碱性介质中获得了优异的选矿技术指标。

2.1 粗选条件试验

2.1.1 捕收剂对比试验

浮选硫化铜主要采用黄药、黑药、硫氮和混合酯类捕收剂[3]。本研究根据矿石特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对目前应用比较普遍、生产实践证明效果较好的几种捕收剂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试验流程见图1,试验结果列于表4。

由表4对比试验结果可知, Y-89优于其余三种捕收剂,原矿经一次粗选一次扫选,粗精矿品位Cu 13.50%,回收率可达94.55%,尾矿中Cu含量降至0.20%。

2.1.2 磨矿细度试验

磨矿细度试验工艺流程见图2,试验结果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铜精矿品位随着磨矿细度的增加而上升,而回收率略有下降。当磨矿细度增至-0.074mm 90.00%时,继续增加磨矿细度,矿石泥化严重恶化了浮选,精矿品位及回收率均开始下降。因此,确定磨矿细度为-0.074mm 90.00%。

图1 捕收剂对比试验流程

表4 捕收剂对比试验/%

图2 磨矿细度试验工艺流程

图3 磨矿细度试验结果

2.1.3 生石灰用量试验

试验流程如图4所示,试验结果见图5。

图4 石灰用量试验流程

图5 石灰用量试验结果

由图5可知,精矿品位先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而上升,回收率略有降低。当石灰用量超过750g/t后,精矿品位变化不大,而回收率显著降低。因此,确定石灰用量为750g/t,此时矿浆pH≈8.5。

2.2 精选腐植酸钠用量试验

腐植酸钠含有苯环、羰基、甲氧基等活性基团,能有效的吸附于黄铁矿表面,阻碍黄铁矿与捕收剂发生作用,使其受到抑制[4]。精选腐植酸钠用量试验流程如图6,试验结果见图7。

图6 腐植酸钠用量试验流程

图7 腐植酸钠用量试验结果

由图7试验结果可知,添加腐植酸钠后精矿回收率小幅下降,但精矿品位上升明显。当腐植酸钠用量超过67g/t后,其对铜矿物也产生了抑制作用,精矿品位及回收率均开始下降。

2.3 闭路试验

闭路试验流程及结果见图8和表5。

表5 闭路试验结果

图8 闭路试验流程

3 结语

1) 矿石中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传统的高碱度浮选工艺严重影响了Cu及伴生元素Ag的回收。

2) 以水玻璃为矿浆分散剂、腐植酸钠为黄铁矿抑制剂、Y-89为捕收剂,在低碱度(pH≈8.5)介质下可实现铜硫的有效分离。

3) 推荐的“一粗一扫三精”的全浮选工艺流程获得了满意的技术指标:原矿品位Cu 3.39%、Ag 14.24g/t,精矿品位Cu 20.91%、Ag 72.90g/t,回收率Cu 93.88%、Ag 77.91%。

[1]周源.低碱介质铜硫分离技术的研究[J] .矿产综合利用,1999(2):36-38.

[2]陈建华,冯其明,欧乐明,等.低碱度铜硫浮选分离新型有机抑制剂应用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1997(4):29-32.

[3]胡熙庚.有色金属硫化矿选矿[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4]张剑锋,胡岳华,邱冠周.浮选有机抑制剂研究的进展[J].有色矿冶,2000(2):14-18.

猜你喜欢

收剂磨矿细度
原料煤细度对焦炭反应后强度的影响研究与实践
基于Simulink的批次磨矿产物粒度组成预测研究
链长对Salen型席夫碱捕收剂与金属铜铅配位能力的影响
新型捕收剂BK610和BK612在利民选煤厂的应用
磨矿介质对磨矿细度的影响
新型脂肪酸协同螯合类捕收剂对黑钨矿与脉石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海石湾煤制备超纯煤磨矿试验研究
基于灰色模型的锅炉煤粉细度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涂料细度测定的影响因素探讨
青海某铅锌矿磨矿动力学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