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空侧软岩巷道变形特征及支护技术研究

2013-12-16王志平翟朝铎

中国矿业 2013年8期
关键词:软岩锚索力学

李 剑,李 猛,王志平,翟朝铎

(1.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深部煤炭资源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徐州 221008)

随着浅部煤炭资源日益减少,矿井开采深度逐渐增加,在煤炭开采过程受到复杂地质条件、高地应力和二次采动的影响,采空侧巷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失稳问题突出[1]。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巷道支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9],但现有的研究多针对软岩及高应力巷道的支护问题,对于采空侧巷道经二次采动影响的研究较少。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失稳机理及对应支护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阳煤二矿十采区81003工作面回风巷为研究对象。如图1所示,该巷道在原有支护方式下受二次采动影响明显,顶底板移近量达1000mm以上,断面收缩率达80%以上,通风和行人困难,严重制约矿井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因此,需要研究针对解决采空侧巷道变形问题的支护形式。

1 采矿地质条件

阳泉煤业二矿81003工作面主采煤层为15#煤,埋深平均为450m,可采长度为810m;煤厚为6.6~7.54m,平均6.9m,为大采高工作面;煤层倾角为3°~10°,平均为6°。老顶为细粒砂岩,平均厚度为6m;直接顶为泥岩、砂质泥岩,平均厚度为5m;老底为砂质泥岩,平均厚度为4m;直接底为泥岩,平均厚度为2.8m;岩层综合柱状图如图2所示。

图1 回风巷断面收缩实拍

图2 岩层综合柱状图

2 巷道变形特征及控制对策

81003工作面回风巷断面为矩形,宽4.7m,高3m,采用锚杆、锚索、钢带及金属网联合支护,其右侧为81002工作面采空区。巷道原有支护方案为:顶板采用2根规格为φ22mm×2400mm的端头锚固螺纹锚杆,排距为800mm,树脂药卷加长锚固,锚固长度为1400mm,铺设金属网与钢带;顶板每排布置4根规格为φ21.6mm×7300mm的锚索,排距为800mm,树脂药卷加长锚固,锚固长度为2200mm;两帮一侧采用1根规格为φ20mm×2400mm的端头锚固圆钢锚杆和1根φ21.6mm×5200mm的帮锚索,另一侧采用2根φ20mm×2400mm的端头锚固圆钢锚杆,排距均为800mm。

在原有支护条件下,对巷道变形进行监测,结果为: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两帮最大移近量为1211mm,平均变形速率为15.6mm/d;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701mm,平均变形速率为8.4mm/d,如图3所示。巷道矿压显现非常强烈,围岩变形量超过40%,局部高达80%。

针对巷道围岩失稳严重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支护进一步控制采矿侧巷道围岩变形的方案。以长度为100m的巷道为试验巷道,在其原有支护方式的基础上,采用φ28.6mm×10700mm的钢绞线锚索和11#工字钢(工字钢中轴线上钻三个 32mm的孔,孔间距1000mm,孔中心与工字钢边缘500mm)进行加强,布置在巷道顶板中心线位置。两帮各增加1根φ20mm×2400mm的端头锚固圆钢锚杆。加强支护后支护方案如图4所示。

图3 巷道位移变化

图4 加强支护方案

3 加强支护控制巷道围岩变形数值分析

在加强支护方案实际应用前,以通用有限差分分析软件FLAC3D程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验证方案可行性[10]。FLAC3D采用快速拉格朗日方法,基于显示差分法来求解运动方程和动力方程,适用于模拟岩土工程的力学行为。

3.1 模型的建立

按照阳煤二矿实际地质条件,选取81003工作面回风巷长度100m区域为研究对象。模型大小为100m×100m×25m,回风巷断面为4.7m×3m,与相邻采空区用煤柱隔开;对巷道附近周边网络进行细化,其他各岩层按与巷道远近适当划分;模型上边界施加载荷10MPa以模拟上覆岩层自重,其他3个边界均为位移约束,其力学模型如图5所示;模型计算过程中采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岩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岩层物理力学参数

图5 数值模拟的力学模型

3.2 模拟方案

模拟方案具体为模拟原有支护和加强支护两种条件下,巷道的两帮及顶底板变形情况。

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表2为巷道模拟变形量统计表。图6为原有支护巷道和加强支护条件下的水平位移云图,图7为原有支护和加强支护条件下的垂直位移云图。

表2 巷道变形情况

图6 水平位移云图

图7 垂直位移云图

从模拟结果分析可知,加强支护巷道相比原有支护巷道的变形量明显减小,顶板最大下沉量、底鼓量、顶底板移近量及两帮最大移近量降低幅度分别为53.1%,55.8%,54.3%及52.5%。因此,巷道经过加强支护后,围岩应力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围岩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能够有效控制巷道的变形和破坏,维护巷道围岩稳定。

4 工业性试验

为检验回风巷加强支护的有效性,对100m长度巷道进行工业性试验,并布置了4个位移测站,监测巷道两帮移近量和顶底板移近量。监测结果如图8所示。

由图8可知,加强支护后巷道顶底板移近量平均为332mm,两帮移近量平均为540mm。与原有支护方案相比,巷道顶底板移近量减少了52.2%,两帮移近量减少了55%;两帮平均变形速率降为4.7mm/d,顶底板平均变形速率降为4.5mm/d。巷道采用加强支护后,有效地控制了巷道变形,降低了巷道维护工作量,保证了矿区的安全生产。

图8 巷道变形监测结果

5 结论

1) 利用FLAC3D软件建立模型,计算巷道在原有支护和加强支护条件下的围岩变形,模拟结果表明,加强支护巷道相比原有支护巷道围岩变形量明显减小,顶板最大下沉量、底臌量、顶底板移近量及两帮最大移近量下降幅度分别为53.1%、55.8%、54.3%及52.5%。

2) 以阳煤二矿81003工作面回风巷为工程实例,进行了加强支护试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加强支护与原有支护相比,巷道顶底板移近量减少了52.2%,两帮移近量减少了55%,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加强支护在控制采空侧巷道围岩变形方面的可行性。

3) 理论及实践研究表明,加强支护能够有效提高巷道的稳定性及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保证了矿井的正常生产,从而为阳煤二矿乃至其他类似条件巷道支护提供了经验。

[1]李德忠,夏新川,韩佳根,等.深部矿井开采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冲,徐金海,吴瑞.深井软岩巷道锚索-网壳衬砌耦合支护机理与实践[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2):193-197,203.

[3]姜耀东,王宏伟,赵毅鑫,等.极软岩回采巷道互补控制支护技术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12):2383-2390.

[4]方新秋,赵俊杰,洪木银.深井破碎围岩巷道变形机理及控制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1):1-7.

[5]陈浩,任伟中,李丹,等.深埋隧道锚杆支护作用的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S1):719-724,786.

[6]陆银龙,王连国,张蓓,等.软岩巷道锚注支护时机优化研究[J].岩土力学,2012(5):1395-1401.

[7]孙晓明,何满潮,杨晓杰.深部软岩巷道锚网索耦合支护非线性设计方法研究[J].岩土力学,2006(7):1061-1065.

[8]李元,刘刚,龙景奎.深部巷道预应力协同支护数值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2):204-208,213.

[9]肖亚宁,马占国,赵国贞,等.沿空巷道三维锚索支护围岩变形规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2):187-192.

[10]刘波,韩彦辉.FLAC原理、实例与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软岩锚索力学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爆破振动影响下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隧道浅埋穿越松散破碎结构软岩设计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一种新型扩体锚索在软土地区复杂深基坑中的应用
让压锚索力学特性及支护机理探讨
在相同埋深条件下软岩隧道围岩变形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