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29例甲真菌病致病菌分离培养结果分析

2013-12-04刘春玲刘方张迪姜志辉姜宝强何焱玲

关键词:真菌病念珠菌致病菌

刘春玲,刘方,张迪,姜志辉,姜宝强,何焱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100020)

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非皮肤癣菌及酵母菌等真菌引起的甲感染[1],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传染性,既影响患者日常人际交往,也不同程度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甲真菌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所有标本均来源于我科门诊2006年5月—2010年12月临床初诊为甲真菌病患者1229例,其中男426例,女803例,年龄3~75岁,平均41.4岁,所有病甲同时进行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

1.1.2 镜检 用10%KOH为载液将病甲屑制片,直接镜检观察真菌形态,并判断致病菌。

1.1.3 培养基 沙氏培养基、念珠菌显色平皿均为天津金章有限公司产品,均在有效期内使用。10%氢氧化钾溶液(KOH)为实验室自配。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涂片 75%乙醇严格消毒后用无菌取材刀刮取碎屑,根据病甲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取材方法。远端侧位甲下型:伸入远端甲板内侧,刀口朝上刮取甲床甲屑;白色浅表型:取甲板表面甲屑;近端甲下型:先削去正常甲板,再从近端甲床取材;全甲营养不良型:取整甲表面甲屑。一部分标本以10%KOH溶液消化后直接镜检,镜检阳性者的资料登记备案;另一部分立即接种于沙氏琼脂斜面置于25℃的恒温箱中培养2周,每2~3 d观察1次。

1.2.2 菌种鉴定 根据菌落生长速度的快慢、形态特征及菌落颜色、镜下孢子及菌丝的特征等将其鉴定到种。念珠菌用念珠菌显色平皿显色鉴定到种。

2 结果

1229例甲真菌镜检阳性患者中,591例培养阳性,阳性率48.09%。其中皮肤癣菌311株(52.62%),酵母菌 188株(31.81%),霉菌 92株(15.57%)。具体见表1及图1。

表1 591株真菌菌种分析例(%)

3 讨论

甲真菌病是一类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具有传染性,容易复发和再感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甲外伤、不良卫生习惯、潮湿环境、伴自身免疫性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更容易导致甲真菌病发病。在就诊人群中以女性居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美甲、穿尖头鞋、高跟鞋及从事家务劳动,均容易导致甲的损伤,增加真菌感染机会;女性更注重甲真菌病对自身及家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到医院就诊更积极。

1229例甲真菌镜检阳性患者中,591例培养阳性,阳性率48.09%。其中皮肤癣菌311株(52.62%),酵母菌188株(31.81%),霉菌92株(15.57%)。甲真菌病致病菌的分离培养结果显示:皮肤癣菌感染甲以红色毛癣菌为主,占50.08%,须癣毛癣菌与紫色毛癣菌合计占2.54%。酵母菌感染188株,占31.81%,以克柔念珠菌为主,占16.92%,其次为光滑念珠菌5.58%,热带念珠菌和白念珠菌分别为3.89%和2.37%。霉菌感染霉菌92株(15.57%),以曲霉为主,占10.15%,其次为青霉,占5.08%。

甲真菌病病原菌的构成比例受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张晓辉等[4]研究显示,广州市甲真菌病病原菌中主要致病菌为酵母菌,其次为皮肤癣菌。这与南方气候较北方气候潮湿,更适合酵母菌生长有关。国内外一些地区的调查表明,甲真菌病的病原菌菌种构成及分布存在地区差异,而且随着人口流动、环境因素变化及治疗干预等,同一地区的菌种也会发生变迁[3-5]。本研究结果与该地区1980—1994年期间甲真菌病病原菌的构成[5]存在差异。后者研究结果显示致病真菌以皮肤癣菌为主(77.6%,其中红色毛癣菌具有绝对优势,占72.0%),酵母菌次之(14.1%),霉菌最少(8.3%)。相比较而言,本研究结果显示皮肤癣菌的比例有所下降,酵母菌和霉菌所占比例上升。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除皮肤癣菌外,酵母菌及霉菌所占比例有上升的趋势,本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

念珠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其耐药的报道逐渐增多。念珠菌性甲真菌病的增多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本研究酵母菌中以克柔念珠菌为主,其后依次为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白念珠菌,与赖维[6]、刘玉梅[7]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表明在不同地区引起甲真菌病的念珠菌亚种构成比例也有所不同。陈丽娜和陈永年等[8]研究结果表明,在酵母菌中以红酵母为主,其后依次为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白念珠菌。陈丽娜,温海[9]研究结果表明,在酵母菌中,克柔念珠菌为10.14%,白念珠菌5.86%,说明在甲念珠菌病中,白念珠菌感染已不占首位,本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许多研究发现克柔念珠菌比白念珠菌毒力弱,但它对非生物表面的粘附力却非常强大,它能凭借细胞表面疏水性附着于无生命物质的表面并繁殖[10]。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或有甲外伤时容易导致甲真菌病,对于酵母菌及霉菌的致病性,还有待近进一步的研究。

甲真菌病致病菌的分离培养,一方面可以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另一方面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 [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21.

[2]甲真菌病调查协作组.甲真菌病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5):364-366.

[3]俞进,李若瑜.国内甲真菌病病原学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1(1):63-64.

[4]张晓辉,黄怀球,冯佩英,等.广州市185株甲真菌病病原菌构成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0,17(1),18-20.

[5]王爱平,王端礼,李若瑜,等.723例甲真菌病的真菌分离培养[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28(6):390-391.

[6]赖维,曾凡钦,卢念祖,等.广州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病学的多中心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2):86-87.

[7]刘玉梅,黎小东,林仕英,等.广州地区甲真菌病致病真菌的变迁趋势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5):312-313.

[8]陈丽娜,陈永年,肖红燕,等.甲真菌病316例观察报道[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20(6):584.

[9]陈丽娜,温海,廖万清,等.临床疑诊甲真菌病1036例真菌学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4):217-218.

[10]Klotz SA,Drutz DJ,Zajic JE.Factors governing adherence of Candida species to plastic surfaces[J].Infect Immun,1985,50:97-101.

猜你喜欢

真菌病念珠菌致病菌
更 正 声 明
论少见念珠菌在口腔念珠菌感染病例中的分布及其致病性
广州地区生殖系统念珠菌病的菌型及其体外药敏结果分析
血培养分离出212株念珠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分析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77例儿童甲真菌病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无菌部位的念珠菌属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急性盆腔炎的致病菌分析及治疗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