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知策略对提高永久性肠造口患者适应水平的研究
2013-11-24谢玲女蔡一波钱小兰杨方英
谢玲女,蔡一波,钱小兰,杨方英
(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杭州 310022)
肠造口术是指利用外科手术方式把一段肠管拉出腹腔,并在腹壁上人为开口,用于排泄粪便,是结直肠肿瘤外科最常见手术之一。适应是生物体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能力,或促使生物体更能适应生存的过程[1]。永久性肠造口术后使患者的身体形象、排泄功能、个人卫生等发生改变,患者将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各方面产生适应问题。关于患者的知情权,讨论多年,基本达成告知患者的共识[2-4]。为了提高患者对肠造口的适应能力,2011年5月至6月,本院结直肠外科对44例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术前进行策略性病情告知,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纳入标准:在本院行永久性肠造口、
并在本院造口门诊复查或咨询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患者88例,按患者家属要求是否对患者全部告知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男27 例、女17 例;年龄26~73 岁,平均年龄54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下16 例,大专及以上28例;婚姻状况:已婚39 例,未婚及其他5 例;经济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9例,>1 000元35例;疾病类别:直肠癌38例,肛管癌4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2例;有患严重疾病经历9例。观察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29~79岁,平均年龄52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下15 例,大专及以上29例;婚姻状况:已婚37例,未婚及其他7 例;经济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10例,>1 000元34例;疾病类别:直肠癌40例,肛管癌2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2例;有患严重疾病经历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术前告知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作永久性肠造口信息的模糊告知。确定治疗方案后,专业医生告知患者家属永久性肠造口的实情,按家属要求在术前1~2d由造口治疗师对患者模糊告知,告知手术方式,尽最大可能争取保肛或只做临时性肠造口,但仍有做永久性肠造口的可能。
1.2.2 观察组 术前有策略如实告知患者永久性肠造口的信息。治疗方案确定,作为告知主体的专业医生在私密环境中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手术方案、永久性肠造口必要性的告知;由告知客体即造口治疗师对患者进行造口术前访视,评估医生告知永久性肠造口实情后患者的心理反应和情感需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一次或分次应用口头讲解、图片、造口模具展示等方式,告知肠造口的可能位置、造口后排便方式改变和造口排便管理等,告知技巧上注意让患者看到希望,分享一些正面、积极的案例,并随时根据患者的表情、神态和情绪变化调整与患者的交流方法和技巧,直到把预设的内容全部告知。
1.3 评价
1.3.1 工具
1.3.1.1 造 口 适 应 量 表(ostomy adjustment scale,OAS)[5]是由Olbrisch 于1983 年研制测量肠造口患者术后适应状况的量表,包含3个维度34条目,即生理功能12条目、心理状态13条目和社会交往9 条目,每条目按1~6 评分,分不适应(1.00~2.00分)、低度适应(2.01~3.50分)、中度适应(3.51~5.00 分)和高度适应(5.01~6.00分),最低得分34分,最高得分20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术后对肠造口的适应越好。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以往研究测得Cronbach's α为0.95[6,7]。
1.3.1.2 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scale,ESCA)[8]是 美 国 学 者 于1979年根据Orem 自我护理理论设计制订,包括4个因子43条目,即自我护理技能12 条目、自我责任感8 条目、自我概念9 条目和健康知识水平14条目。4个因子得分范围分别为0~44分、0~22分、0~28分和0~76 分,总分0~172 分,0~57分为低等水平,58~115 分为中等水平,116~172分为高等水平,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护理能力越强。2000年我国台湾学者将其翻译成中文,并在台湾人群测得具有很好的效度和信度[9],在正式调查之前,测得该量表在本研究人群中的内容效度系数为0.98,Cronbach'sα为0.93。
1.3.2 评价方法 88例患者均在出院1~3个月内造口门诊复查时使用OAS和ESCA 进行评价,量表封面设统一指导语,由造口治疗师在造口门诊发放,向患者说明调查目的和意义,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发放88 份调查表,回收有效调查表88份,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造口适应评分和适应程度比较 观察组适应总分112~181 分,对照组适应总分89~173分,两组适应评分见表1,两组适应程度见表2。
表1 两组适应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适应评分比较(±s,分)
项 目 观察组 对照组 t值 P值68.23±2.208 49.27±5.347 21.753 0.000心理适应 52.16±6.66 40.05±3.69 10.560 0.000社会适应 45.20±4.12 31.52±2.91 17.992 0.000总 分生理适应165.60±8.359 120.84±7.673 26.160 0.000
表2 两组适应程度比较(例,%)
2.2 两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见表3。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96~162分,其中中等水平26例、高等水平18 例;对照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72~150分,其中中等水平35例、高等水平9例。
表3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s,分)
表3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s,分)
项 目 观察组(n=44) 对照组(n=44) t值 P值自我护理能力总分 145.92±8.98 122.42±10.66 13.022 <0.01自我护理技能 37.49±3.84 29.33± 5.33 6.828 <0.01自 我 责 任 感 18.96±2.91 16.19± 3.99 3.715 <0.01自 我 概 念 24.36±2.50 18.12± 5.78 4.273 <0.01健康知识水平 66.62±4.83 57.88± 7.68 6.623 <0.01
3 讨 论
3.1 术前告知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适应的影响
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实施术前告知,可将不良适应阶段提前到术前,为术后尽快适应做好准备。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术前行模糊告知,患者对永久性肠造口的认知差,缺乏心理准备,术后不能尽快面对永久性肠造口的现实,心理和行为上不能较快适应,出现自卑、消极抵抗现象。对患者采取术前详细告知,并注意策略,医护人员遵循“知情同意、不伤害、最优化”的医学伦理原则,在不使患者和家属产生不利后果的情况下,告知患者真实病情及相关知识,可以充分发掘和激发患者的正性心理,为术后尽快适应作好准备,有利于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自觉配合治疗和参与造口的自我护理,从而提高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整体适应水平和自护能力。表1、表2和表3显示,观察组整体适应水平和自护能力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对肠造口患者术前全面告知的注意事项术前详细告知讲究策略,能提高告知效果。造口是患者的一种隐私,告知环境必须安静、隐秘、舒适,以缓解患者抵触情绪;专业医生在行业中的权威性最高,是告知的主体,而护理人员是术后造口护理的主体,是术前告知的必需客体,以提高患者遵医性;告知前应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患者的情绪处于平稳期时才能实施永久性造口实情的告知,使患者能较快适应现实;告知过程中同情、理解患者,让患者看到希望,既达到使患者知情的目的,又能使患者的心理能平稳过渡;配偶或亲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积极争取配偶或亲属的支持,使患者在获知病情时有家人情感支持。总之,有策略对患者告知,可以尽早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尽早参加造口自我护理。
[1]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9.
[2]Lin CC,Tai HF,Chou JF.Changes in levels of hope after diagnostic disclosure among Taiwanese patients with cancer[J].Cancer Nursing,2003,26(2):155-160.
[3]达庆东,瞿晓敏,樊民胜.患者知情同意权实现的伦理思考与法律保护[J].医学与哲学,2006,27(1):23-25.
[4]Antonella Surbone MD.Telling the truth to patients with cancer:what is the truth[J].Lancet Oncol,2006,7(11):944-950.
[5]Olbrisch ME.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ostomy adjustment scale[J].Rehab Psychol,1983,28:3-12.
[6]Burckhardt CS.The ostomy adjustment scale:further evidence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Rehab Psychol,1990,35(3):149-155.
[7]Brydolf M,Berndtsson I,Lindholm E,et al.Evaluation of a Swedishversion of the Ostomy Adjustment Scale[J].Scand J Caring Sci,1994,8(3):179-183.
[8]Yamashita M.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J].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998,20(3):370-381.
[9]Wang HH,Laffrey SC.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instruments to measure self-care agency and social support of women in taiwan[J].Kaohsiung J Med Sci,2000,16(9):459-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