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辨证施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临床观察※

2013-11-15吴勤娟费苏琴

河北中医 2013年11期
关键词:药袋痿证腰椎间盘

刘 静 吴勤娟 费苏琴

(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江苏 苏州 21500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腰腿痛症状一般是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跌仆损伤所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素体肾精亏虚,筋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所致,属中医学腰痛病、痹证、痉证、痿证等范畴。2012-08—2012-11,我们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并单纯常规护理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20例均为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18~69岁,平均(55.34±12.55)岁;病程3 d~10年,平均(13.72±18.11)个月。对照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16~61岁,平均(52.42±15.21)岁;病程3 d~11年,平均(17.12±22.03)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②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③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④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甚者肌肉萎缩;⑤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肌力减弱;⑥X线片示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质增生;⑦CT或MRI检查见椎间盘突出。符合①~⑤项中的任意3项及⑥、⑦中的1项,即可明确诊断。

1.2.2 排除标准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者;合并腰椎骨折、腰椎滑脱、严重腰椎管狭窄、马尾综合征、椎管内肿瘤、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腰背部皮肤有破损溃疡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及精神障碍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入院后常规药物治疗,如甾体或非甾体抗炎药、脱水剂、神经营养剂等,并指导患者卧硬板床休息,掌握轴位翻身的方法,注意保暖,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练。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护治疗。

1.3.2.1 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主要临床证候表现,进行痹、痉、痿辨证分型[2]。①痹证:腰部疼痛麻木牵及腿足,伴僵硬,活动不利,甚则卧床不能翻身,站立不能行走;偏寒湿者腰腿冷痛,阴天加重,舌质紫黯,苔白微腻,脉弦紧;偏湿热者腰腿痛伴热感,遇热痛甚,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②痉证:腰腿拘挛作痛,肌肉紧张,甚则疼痛拘急,由腰部引至腿足,不能活动,可伴有胸闷不适,腰痛连胁,目赤肿痛,头昏,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③痿证:腰肌无力,有空虚感,下肢麻木,行走无力,甚则半身不遂,半身无汗,可伴畏寒怕冷,纳食减少,耳鸣盗汗,腰膝痠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

1.3.2.2 中药内服 ①痹证:独活寄生汤加减。偏寒湿者:独活10 g,桑寄生15 g,秦艽10 g,防风10 g,川芎10 g,当归10 g,生地黄10 g,桂枝6 g,细辛3 g,杜仲10 g,川牛膝10 g,党参10 g,炙甘草10 g。偏湿热者上方去桂枝、细辛,加薏苡仁30 g、黄柏10 g;疼痛较甚者加用制川乌头、草乌头各6 g。②痉证:牵正散加减。药物组成:僵蚕10 g,全蝎6 g,白附子6 g,木瓜10 g,威灵仙15 g,水蛭6 g,地龙10 g,生地黄10 g,石斛10 g,白芍药15 g,炙甘草10 g。③痿证: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30 g,赤芍药10 g,地龙10 g,当归10 g,桃仁10 g,川红花6 g,党参10 g,茯苓10 g,白术10 g,白扁豆10 g,陈皮6 g,桔梗6 g,川牛膝10 g,狗脊10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

1.3.2.3 药熨外治 保留患者内服中药汤剂后所剩药渣,将药渣装入合适的布袋内(大小为20 cm×15 cm),以药袋不滴药液为宜。将药袋口扎紧高温加热3~5 min,待药袋温度达到50~60 ℃后在患者疼痛的腰部及肢体部位辨证取穴施护药熨治疗[2]。①痹证取穴:双侧秩边、委中、承山、昆仑及阿是穴;②痉证取穴:双侧腰阳关、环跳、风市及阳陵泉;③痿证取穴:双侧肾俞、腰阳关、足三里及三阴交。先在患处涂少量凡士林,将药袋置于患处或相应穴位处,用力均匀来回推熨或回旋运转,开始时用力轻,而速度稍快,随着药袋温度的降低,用力增强,同时速度减慢,药袋温度降低后可更换药袋。每次持续30~40 min,每日1~2次。

1.3.2.4 注意事项 药熨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同时询问患者对温度的反应,药袋的温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最佳,避免出现烫伤,特别要注意皮肤感觉较迟钝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室内温度,无风,药熨之后静休期间注意保暖和避风。

1.3.3 疗程 2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能恢复正常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1]。

2 结 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2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的治疗手段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许多患者可经保守疗法治愈和缓解。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治疗最常用方法,我们根据患者主要临床表现,进行痹、痉、痿辨证论治。痹证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方中独活为君,取其伏风,善祛下焦与筋骨之风寒湿痹;伍以细辛发散阴经风寒,搜剔筋骨风湿而止痹痛;防风祛风邪以胜湿;秦艽祛风湿而舒筋;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风湿,兼补肝肾;当归、川芎、熟地黄养血又兼活血;党参、薏苡仁补气健脾;桂枝温通血脉;黄柏燥湿清热;川乌头、草乌头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痉证选用牵正散加减,方中全蝎、白附子、僵蚕共奏熄风镇痉、化痰散结、通络止痛之功;白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和营生新;木瓜、威灵仙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水蛭、地龙通络散结,祛瘀生新,并增强熄风止痉之力;生地黄、石斛养阴生津。痿证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黄芪、当归大补气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赤芍药、地龙通络止痛;牛膝、狗脊补肝肾,强筋骨;“治痿独取阳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得健,则宗筋得润,筋脉通利,痿证的治疗当以脾胃为要,故另加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桔梗、陈皮理气健脾,运脾开胃。

药熨法是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具有消散瘀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及解痉止痛之功。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提出,《素问·调经论》云“病在骨,淬针药熨”。药熨法的热效应使局部皮肤充血,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松弛骨、关节,促进局部代谢,有利于炎性物质吸收、消散,同时药物气流借热能渗透皮肤,发挥药物的作用。辨证取穴施护药熨治疗,使药效直接作用于穴位,调畅经络,改善体液、血液循环,达到止痛的目的[3]。现代医学认为,中药烫熨能使药物通过热力直接作用于患处,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消除神经根的充血、水肿,减轻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使疼痛得到缓解[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辨证施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药熨疗法属于中医特色外治方法,操作方便,在中药内服的同时将其剩余药渣作药熨外治,不但经济实用而且疗效显著,能较好地改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增强保守治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 姜宏.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现象与诊疗研究[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社,2012:139-141.

[3] 李怀夫.药熨疗法的止痛作用探讨[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5,6(8):103.

[4] 郑庆元,侯晓慧,黄雪芬.中药烫熨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5(3):95-96.

猜你喜欢

药袋痿证腰椎间盘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养生泡酒料
名老中医陈卫川治疗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经验举隅
黄瓜除湿汤
徐明涟教授运用治痿汤加减辨治重症肌无力验案
文化符号视角下北美印第安人“药袋”的象征意义解析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半自动摆药模式的设计、开发及应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