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
2013-11-15叶明
叶 明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骨科,湖北 十堰 442000)
腹部手术后由于手术刺激、麻醉、炎症及患者术后卧床,因疼痛、恐惧而减少活动等因素常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腹胀、呕吐、排气排便障碍等症状[1],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如何使患者术后尽快恢复胃肠功能,是临床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2010-01—2012-07,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预防6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并与常规护理60例对照观察,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20例均为我院骨科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护理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18~76岁,平均(48.82±13.05)岁;胃、十二指肠壶腹溃疡穿孔术后10例,胃癌术后13例,胆道系统术后15例,阑尾炎术后9例,肠梗阻术后6例,腹部外伤术后7例。常规护理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9~75岁,平均(46.79±15.92)岁;胃、十二指肠壶腹溃疡穿孔术后8例,胃癌术后11例,胆道系统术后17例,阑尾炎术后8例,肠梗阻术后7例,腹部外伤术后9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 予常规护理。术前清洁肠道;术后遵医嘱禁食水,胃肠减压,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24 h心电监护监控血压、脉搏,保持各种引流管有效吸引,防止扭曲、折叠、受压、脱离,保证静脉通畅,记录 24 h出入量,注意口腔及皮肤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为患者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训练定时排便,对腹胀严重、长期不能缓解者采用胃肠减压、肛管排气。
1.2.2 中西医结合护理组 在常规护理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
1.2.2.1 腹部热敷 热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新陈代谢,刺激胃肠神经,反射性引起肠蠕动增强,促使气体排出体外。同时热敷还可刺激皮肤的感受器,通过腰骶部神经节段及中枢的调节作用,调节大肠、小肠及膀胱的功能,以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于术后第1 d开始,护士嘱患者家属将温水袋放置患者腹部,避开伤口处,避免烫伤,水温下降后要及时更换,每日2次,每次15 min。
1.2.2.2 腹部按摩 腹部按摩可加速血液循环及胃肠血运,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肛门排气排便,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2]。当患者腹内压≥1.33 kPa(10 mmHg)或肠鸣音消失或排便停止3 d,温敷后,患者取平卧位,并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按摩,每4 h用大小鱼际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1次,操作由轻到重,力度和速度适中,以腹部下陷1 cm为宜,在左下腹结肠和直肠部位按摩时间要长,每次按摩 10 min。鼓励及协助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做自主收腹、缩肛及双下肢屈伸活动,每日3~4次,每次10 min。定时更换体位,如左右侧卧、平卧及斜坡卧位交替,以促进胃肠蠕动。同时注意床上躯体活动,给予患者翻身拍背,指导做腹部深呼吸运动。
1.2.2.3 穴位按摩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在术后 6~8 h开始督促或协助患者按摩足三里,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暴露膝部,用拇指指腹垂直着力于双侧足三里穴位上,以点、按、揉的方式按摩,从轻到重渐进性加重,每穴持续按摩 3~5 min,每8 h 1次,以按摩部位皮肤微微泛红且感觉局部有痠胀为度[3]。
1.2.2.4 饮食护理 术后早期进食维护胃肠黏膜免受损伤,刺激胃肠道,引起胃结肠反射,促进胃肠蠕动,引起肛门排气,但胃及十二指肠手术需要胃肠减压的患者除外。患者术后6 h 即可少量多次饮温开水,术后 12 h 即可食白粥,少量多次温服,给予清淡易消化含粗纤维的食物,平时多饮水,多食山药和萝卜补脾益气,饭后稍下床活动或坐立在床上,从流质、半流质过渡到软食,少量多餐,避免进食牛奶、豆浆等易产气之品。
1.2.2.5 咀嚼运动 嘱患者术后第1 d在完成口腔护理后,咀嚼口香糖,早、中、晚各1次,每次2~3粒,咀嚼15~20 min,患者感口干时可增加1次,直至肛门排气。咀嚼口香糖对口腔的刺激通过神经体液反射,促进消化液分泌,使胃肠道的蠕动增加[4],同时咀嚼口香糖有模拟进食的作用,刺激迷走神经兴奋和促进胃肠激素的释放。该方法对预防便秘也有一定的效果。嚼口香糖还可清洁口腔,去除术后患者的口腔异味,防止口腔内细菌繁殖。
1.2.2.6 针灸治疗 根据中医六经辨证法,取穴以足阳明胃经为主,酌情选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天枢、中脘、内庭等[5],必须避开伤口选取穴位。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强度视患者体质强弱而定,以患者出现痠麻和胀感为得气,每次留针30 min,间隔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3~4次为1个疗程。
1.2.2.7 情志护理 术后因疼痛、腹胀、呕吐等因素导致情志不畅,使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护理中,做好心理活动的观察,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和同情,满足其合理要求,使其感受到温暖,用恰当的语言循序渐进地解释良好的心理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使患者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同时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及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过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意义和方法,使其从心理上清除焦虑、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其内在因素,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
1.3 评价指标 记录并比较2组术后早期排便情况,观察2组并发症(腹胀、腹痛或腹胀、腹痛伴便秘)的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2.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2组术后早期排便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术后早期排便情况比较 例(%)
由表1可见,中西医结合护理组术后早期排便时间较常规护理组提前(P<0.05)。
2.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中西医结合护理组6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9例(15.0%);常规护理组6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22例(36.7%)。中西医结合护理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
3 体 会
胃肠在中医学属腑,“以通为用”,胃肠功能紊乱属中医学肠结、关格等范畴。由于腹部手术系金刃伤及机体,破血、破气致精亏气损,气滞血瘀,腑气不通则痛,传化之物停滞,气机不畅则胀,恢复中阳的关键是理顺“胃气”,故以祛瘀通络、通腑气为治则[5]。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减少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缓解或消除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
穴位按摩能改善胃肠黏膜的血液灌流和氧合状况,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化积行滞、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补气行气、扶正祛邪之功效[6],按摩足三里通过穴位的传导作用有助于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增强免疫力,从而促进肠蠕动,降低腹内压。按摩还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消化道运动及分泌功能,加强血液供应及淋巴液形成,促进静脉及淋巴液回流,刺激肠胃蠕动,从而改善胃肠功能紊乱[7]。
腹部热敷可加速血液循环,其原理是刺激胃肠神经,反射性引起肠蠕动增强,促使气体排出。针刺足三里等穴位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理气消胀,化积导滞,行气止痛。同时我们对患者实施其他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如情志护理、咀嚼运动、饮食护理,可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术后舒适感,促进患者胃肠运动功能康复。
中西医结合护理能有效促进腹部手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加快肛门排气,从而减少或避免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不良反应,对于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安全有效。
[1] 李战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临床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0,11(7):53-54.
[2] 孙江彦,胡敏,朱琦.结肠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治疗和护理干预新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2009,15(1):50-52.
[3] 谭秀平.中医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2058-2059.
[4] 陈月英,马嫦娥,鲁蓉,等.早期咀嚼口香糖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6):1275-1276.
[5] 易玉珍,夏冬梅,李淑敏,等.针灸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及护理疗效观察[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1,5(6):67-68.
[6] 石学敏.石学敏实用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6.
[7] 刘义春.按摩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症3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8,16(1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