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原型角度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悖论式拯救

2013-11-14鲜丽君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弗洛磨坊艾略特

鲜丽君

从原型角度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悖论式拯救

鲜丽君

乔治·艾略特生活在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 兴盛但又有着浓郁的宗教道德思想的维多利亚时代。乔治·艾略特本人深受19世纪的基督教思想影响,因此在她的作品中经常可以找到基督教精神的痕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悖论式拯救,即关于玛姬的心路历程以及最后那场洪水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本文主要是借用原型批评理论来解读小说里投射在玛姬身上的悖论式拯救。原型 基督教思想 悖论式拯救 玛姬

Author:

Xian Lijun is a postgraduate in the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Her academic interest i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一、引 言

乔治·艾略特(1819—1880)是众多优秀的维多利亚小说家当中的佼佼者之一,她代表了维多利亚小说发展的中期更为审慎的思维模式,她关注现实生活,认同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理念,她在其作品中融入了很多19世纪的观念。《弗洛斯河上的磨坊》(1860)是她早期的长篇小说之一,主要讲述一对兄妹的悲剧。这篇小说自出版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早期关于小说结尾的争议不断。有些人认为突如其来的洪水显得太突兀,表现了其作者乔治·艾略特不成熟的一面。也有人从悖论的角度对小说的结构进行了解读,认为这个看似不合理的小说结构其实有它的合理之处和意义所在。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拯救都是以一种悖论式形态存在。一方面人们被拯救了,然而同时人们都是用某种程度的牺牲来换取所谓的救赎。本文将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关于玛姬的心路历程和最后那场洪水所代表的悖论式拯救进行解读。

二、原型批评理论及悖论式拯救的原型

于20世纪初在英国兴起了一种新的批评流派即原型批评。它主要从神话、仪式和文学中找出普遍的、共同的原型,然后挖掘出沉积在其中的种族以及人类的集体潜意识。这个理论起源于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和以弗莱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弗莱极为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类型及文学史的普遍性,他认为文学最基本的共性在于对“原型”的摹写。“原型”就是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亦即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神话象征。用原型意象作为纽带,各个作品之间就可以相互关联,文学类型的共性及其演变就可以现出清晰的轮廓和规律。弗莱主张用“向后站”的办法远观一部文学作品,从大处着眼,以发现这部文学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联系,以便找出其中带普遍性的原型因素。(孟庆枢 362)例如,我们“向后站”去看《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最后一章的洪水,我们就会看到这场洪水使玛姬跟哥哥和解并吞噬了他俩的生命。这一举动表明了某种她“生命仪式”的作用。作为一个“替罪羊”形象,玛姬这一举动是神话“死而再生”原型的象征性表现。

从宗教的形成到影响西方意识形态的《圣经》,都体现了这种悖论。祖先们在寻求拯救的过程当中却陷入宗教的约束;在以上帝拯救人类为主题的《圣经》里,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却因为追求智慧吃了禁果而犯了“原罪”,耶稣对人类的拯救却带来非道德的背叛和杀戮。这个充满悖论的拯救反复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即“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也就是“原型”。

三、悖论式拯救的历史文化背景

乔治·艾略特生活在维多利亚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精神世界面临着分裂与危机。她在揭露现代工业革命践踏传统文明和反人性的同时,真实再现了这个转型时期困顿的社会。她笔下的人物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同时又身处有深厚宗法传统的环境中。(马建军 51)《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她在传统观念和新价值观念的夹缝中困惑、痛苦地挣扎着,最后却只能以死于洪水里的方式让自己得到解脱。

维多利亚时代即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这个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信仰科学进步,对洪水般的工业革命充满信心和希望。然而19世纪的英国,对于乔治·艾略特来说是矛盾的。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说,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但同时社会忽视公平正义,财富的分配极其不合理。经济发展的果实只为少数人所享有,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斗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维多利亚社会十分看重道德。英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高举道德的旗帜,把16世纪以来的清教道德思想发展到极端,贞洁观等被看得十分重要。

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使这一时期小说家的作品里充满了悖论式拯救。以乔治·艾略特的作品为例,一方面她想要鼓励女性追求教育的公平权和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她认为教育的水平会影响女性的就业,女性只有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培训才有机会同男性公平竞争。同时乔治·艾略特认为婚姻是一个灵魂两个身体,男女在婚姻中应该是平等的。但另一方面,艾乔治·略特又深受传统宗教道德思想的束缚,她认为男女分工应该不同,女性应该为男性群体和社会集体的利益牺牲。(金琼兰 28)所以,她认为女性从痛苦的挣扎中解脱出来的唯一办法,就是自我放弃和甘愿牺牲,即一场悖论式的拯救。

四、分析悖论式拯救在玛姬身上的投影

从玛姬成长的心路历程来看,她和《圣经》里的两个人物很像,约伯和耶稣。玛姬幼年时生活得很快乐和富裕,后来因为官司败诉家庭衰败而陷入人生低谷,之后哥哥汤姆靠辛勤工作重振家族生意。玛姬经受重重困难最后和哥哥和解,赢回了亲情。而约伯的经历大致一样:他曾经对上帝十分虔诚,是上帝喜爱的仆人,生活富足无忧无虑。后来经过上帝的试炼,约伯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并且还“从脚掌到头顶都长毒疮”(《圣经·旧约》778)。尽管约伯痛苦不堪,但他并没对上帝失去信心,因此他经受住了上帝对他的考验。上帝重新赐福于他,他拥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子孙和家产。

约伯经过试炼,对上帝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对上帝的爱更加坚定。玛姬经历家庭变故和曲折人生后,经过不断自我反省,她找到了幸福的“钥匙”,克服了狭隘的自我,从过去的自私任性变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和同情他人的不幸处境,因此约伯和玛姬都经历了一个道德提升的过程。

另外,小说最后玛姬死于洪水的那一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圣经》里的耶稣,他用死来拯救他人的灵魂。是他的死使得救赎成功,因此凡是信他的人就可以使灵魂得到拯救。而小说里玛姬最后表现了超越自我的爱,她不计前嫌疯狂地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汤姆的生命,使得这个父权社会的男性代表为之敬畏和羞愧,汤姆从玛姬身上学到了亲情的伟大,这使他在生命的最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认识。(Eliot 593)

五、结 语

由于乔治·艾略特从小生活在宗教思想浓厚的家庭里,她认为基督教思想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最好方法,因此崇尚“人本宗教”的思想。加之乔治·艾略特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非常强调道德的教育意义,所以在她的小说里无处不体现着基督教精神的道德功用。本文凭借原型批评理论在《圣经》中找到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悖论式拯救的原型,发现了文学作品之间的普遍联系,更好地理解了这本小说。

Eliot,George. The Mill on the Floss. New York: First Signet Classics Printing, 2002.

孟庆枢:《西方文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马建军:《乔治·艾略特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金琼兰:《乔治·艾略 特矛盾的女性观及其背景渊源》,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圣经·旧约》,中国基督教协会2001年版。

Title:

An Interpretation on the Paradoxical Salvation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etypesGeorge Eliot lived in thriving period of capitalist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meanwhile an era penetrated with strong religious and moral ideas. Eliot had been greatly i nf uenced by Christian thoughts of the 19century, so there were many clues of Christian thoughts in her works. The paradoxical salvation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both Maggie's progress from grief in repression to relief after regeneration and the f ood in the last chapter can be connected with the archetypes in the Bib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paradoxical salvation projected on Maggi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etypes.Archetypes Christian thoughts Paradoxical salvation Maggie鲜丽君,江苏南充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作品【Works Cited】

猜你喜欢

弗洛磨坊艾略特
章鱼心
磨坊
如何不写
艾略特的蜜月
儿时的老磨坊
大黃鴨遊澳門
穿靴子的猫
风筝终于飘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