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文学“三论”及其对外国文学教学的启发*

2013-11-14欧阳灿灿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外国文学跨文化

欧阳灿灿

比较文学“三论”及其对外国文学教学的启发

欧阳灿灿

作为文学本体论的比较文学能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态的、系统化的文学观念。作为科研方法论的比较文学,既能有效地使教学内容体系化,更能培养学生宏观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跨文化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则极大地扩大了外国文学的视野与研究内容,对思考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外国文学殖民化”问题也提供了新视角。作为文学本体论的比较文学 作为研究方法论的比较文学 跨文化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教学

Author:

Ouyang Cancan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College of Literatur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areas cover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poetics.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极为相似。比较文学没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各类文学现象都可纳入其研究范围,而宏观的世界文学研究则几乎可称为比较文学研究。正因为两者这一密切关系,1997年教育部学科调整时被合并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级学科。外国文学史是这一专业的重要课程。借鉴比较文学的方法,可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认识不同民族或国家间文学相互碰撞密切交流的关系,从而发现各自特色,有助于建构整体性与宏观性的“世界文学”。运用比较文学的资源促进外国文学教学,可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作为文学本体论的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

比较文学视域中的文学是动态的、多元的和关系性的。这不仅提供了宏观的视野,还把传统外国文学教学中平面的、线性的文学史恢复为立体的、鲜活的关系性存在,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态的、系统化的文学观。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开放性与发展性。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着眼于文学间的事实联系,意在发掘不同民族、国家间文学的流传、影响、变异与发展关系,文学始终是流动的、发展的、生成性的;而平行研究则建立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思想基础上,注重文学在审美特点与艺术风格上的类同与相通性,把没有直接影响关系的文学贯通在一起,开启了文学研究的新路径。如果说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分别打通了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那么20世纪末以来对文化研究的借鉴则进一步瓦解了学科界限,比较文学跨学科特性愈加明显。

比较文学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文学的动态性、多元性、关系性,而任何时代和地区的作品、流派、思潮、作家及意义生成都处于关联之中,均可从比较文学角度来进行研究,因此比较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学本体论。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借鉴比较文学的方法,以一种动态的与综合的眼光来考察文学。

首先,借鉴比较文学视野,还应在对外国文学“史”的梳理中注重辨析不同民族不同国别文学间的关系,去除外国文学教学的“欧洲中心论”,还原文学的动态性与关系性特征。目前就笔者熟知的多所高校情况来看,外国文学史主要讲述从古希腊至20世纪的欧美文学史,忽略了东方文学及其与欧美文学间的关系。外国文学史的另一大特点是分析各时代、各作家或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色,而对文学间的影响与渗透关系重视不够。即使偶有涉及,论述也失于简略。如希伯来文学对《圣经》及基督教文学的影响,阿拉伯文学对西班牙文学的影响等。以广受好评的教材朱维之等主编的《外国文学史》为例,其有关《百年孤独》的章节,花了很长篇幅介绍小说的奇幻想象和魔幻色彩,而与其他小说的关系则未置一词,更只字未提西班牙文学和阿拉伯文学之间的关系。晚近一些由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虽提到马尔克斯从阿拉伯神话故事中汲取养料,也未详细展开说明。受篇幅所限,教材不可能对具体作品分析得足够全面,但若对上述影响关系阐述得比较清楚,无疑有助于深入理解《百年孤独》的奇幻特色。

其次,比较文学的观念符合全球化时代文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学发展的“世界文学”特征。需要说明,世界文学并非一种消融了各民族各文化差异性的大一统文学,如货币一样能无障碍地跨国界流通,而是指一种跨越两种或以上文化界限的文学。具体又分两种,第一种是作家处于两种或多种文化边界,或受其影响并进行创作。在全球一体化不断缩小空间距离的当今社会,这种世界文学渐成一股潮流。如流散文学既是本土文学的重要部分,也一定程度上受到母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是一种跨越文化边界的文学。立足世界文学即跨文化的文学这一定义,我们再大胆地把翻译文学视为第二种世界文学。翻译文学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既是一种外国文学,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与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又使其打上了浓重的本国文化烙印,因此也可视为世界文学。全球化时代翻译文学的激增,极大地改变了旧有的文学地图。

二、作为研究方法论的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

比较文学还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等相比,它更具有方法论性质。比较文学的诞生并非基于新研究对象的发现,而是对比较这种具有科学精神的方法及对其现代性内涵拓展的结果。在其早期阶段,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等质疑它建基于比较方法之上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对此挑战的回应产生了法国学派。该学派倡导的影响研究重视实证性而非审美维度,此后也受到挑战,继而产生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再后来,平行研究又面临用于跨文明研究的有效性问题,引发了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的大讨论。可以说,比较文学的历次危机,都源于核心概念“比较”在研究实践中的局限性显现;而每一次新发展,也与“比较”内涵扩展,能有效地用于新的研究领域紧密相关。因此,比较文学就成了一门关于比较方法在文学研究实践中如何运用的学科。

由于比较文学的这一性质,它自然可运用于外国文学教学。聂珍钊教授指出,我国的外国文学课程尽管是建立在国别文学的基础上的,然而却是在比较文学的范畴中展开研究和教学的。(聂珍钊 117—124)我们认为两者其实具有更深层次的密切关系。从方法论角度借鉴比较文学,在教学中加以借鉴,既能有效地使内容体系化,使学生清楚地掌握外国文学发展“史”的脉络,更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科学地进行中西文学比较

外国文学教学中运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平行研究是指没有事实联系的两种或多种文化文学之间的异同比较,比如讲授古希腊文学时,在与古代中国“黄色文明”特色的比较中突出其鲜明的“海洋文明”的特色。不仅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而且有利于他们掌握西方文化发展的基础背景并深刻领会后世文学的发展特点。

平行研究有助于突出双方的特点,但在运用中还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文学观念与方法往往会对学生带来直接影响,所以一定要讲解清楚平行研究的使用原则,比如要把比较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注意比较双方的对等关系,另外还要突出问题意识等。但教学中与研究中的比较仍有一定差异,前者是为了突出某一文学特色,可以大量运用;研究中的比较则是为了提出并解决具体问题,创新性是其重要标准,所以在研究中运用中西比较应非常慎重。教师有必要提醒学生,否则他们会误认为任意的中西比较都是可行的。

(二)在突出外国文学“史”论色彩的同时,强调国别文学的个性化特点

教材中的内容通常贯穿着清晰的的线索,强调文学史分期的特点及依据,但这样被人为“捋清” 的文学史也呈现出层叠化的特点,一个思潮接替另一个思潮,文学间的复杂联系被处理得太过简单,一个时期的文学史被缩减为几个代表作家和作品,社会阶段与思潮的特点以及作品与时代的关系等。如此一来,文学的丰富、生动、细腻就难以体现。“文学性”仅体现为人物的多样性、使用的修辞手段的丰富性等。引入比较文学维度,那么对国别文学或作家作品来说,不仅可以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突出个性化的特点,还能从影响研究的角度多层次地考察彼此间的联系,或从跨学科视角展开行多元化探索,深入细腻地分析作品。自文艺复兴起,欧洲各民族文学开始发展并逐渐形成特色。如英国小说关注日常生活的写实主义;德国小说带有对价值与意义终极追问的形而上色彩;法国小说重视言辞带来的争论性与多元性等。必须说明,上述特色是体现在具体文学作品中的,应该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找出相关特点。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我们不仅要指出传统教学所关注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所体现出来的奋发进取和开创精神”,还要分析其关注生活场景的写实主义特色,还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分析小说这种文体在18世纪兴起的原因。总之,借鉴比较文学的方法,可多层次地分析文学作品,展现其独特魅力。

(三)用比较文学方法总结外国文学发展的规律

在教学思路方面,可借鉴比较文学的分支如主题学、形象学、文类学、接受学、流传学等组织教学内容,概括文学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比如讲授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时,可从流传学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纪君祥根据《史记》创作《赵氏孤儿》,后来由法国传教士马若瑟译成法文,伏尔泰又根据马若瑟的译本改编成《中国孤儿》,孟华根据伏尔泰的剧本译成《中国孤儿》,林兆华把它搬上舞台,并导演成话剧《赵氏孤儿》。他们根据自己对这一题材的理解,结合文化传统和语境,创作出了看似相似实则有很大差异的艺术作品,这样把《中国孤儿》置入跨文化视野,在比较中就能得出很多新结论,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促成从教学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的转变。

三、作为跨语言/文化研究的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根本学科特性。我们认为,在比较文学的几个“跨越性”当中,跨语言/文化是最根本的。对个体来说,人是依据语言来认识事物的。语言揭示了世界的特征并为体验世界提供了方式与途径。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流中变异的产生,它也是比较文学关注的核心。在比较文学的 “跨越性”中,“跨国家”和“跨民族”均立足于“跨语言/文化”基础之上。在一国之内,然民族不同,但若语言和文化被另一个民族所同化,就很难说这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用汉语写作的广西仫佬族作家鬼子,认识到故乡罗城本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差异,以及运用汉语写作的隔膜感,所以他从小就积极地学习汉语及其文化。他甚至认为,仫佬族文化发展到现在与汉族文化已没有太多区别,他的创作与仫佬族文化渊源没什么关系。(鬼子 75)因此,如果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研究鬼子创作与汉族作家的异同,很可能就缺乏可比性。

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性质是跨语言/文化,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外国文学,首先能极大地开阔阅读视野,拓展研究内容。从近年探讨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教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不少论者都注意到外国文学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翻译文学。从跨文化角度来看,教师不仅有必要提醒学生译本与原作之间的差异,还要适当延伸教学内容,把翻译文学纳入授课内容中来,通过考察不同译本,认识外国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或者通过考察同一作品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流传,更深刻地理解文化的异质性。因此可以说比较文学促进了外国文学观念的更新和研究领域的拓展。

此外,比较文学跨文化的角度还为思考课程外国文学史的文化身份问题即“外国文学殖民化”现象也提供了新视角。所谓“外国文学殖民化”,指在研究外国文学时缺乏中国学者自己的立场、方法与观点。如此努力地学习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传播外国文化与文学,甚至在此过程中体现出了一个具有文化侵略色彩的“殖民者”形象。(易丹 112)这种担心不无道理。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抱着如何学习并借鉴外国文化的心态,以“学习者”来自我定位。这种心态与境况自然会出现最大程度地模仿外国文论与文化的现实。

如果把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作为泾渭分明的两种类型,哪怕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中也要分清彼此,或者把“外国文学及文论”完全作为“他者性”的,非要在跨文化交流中区分出谁的贡献更大,那必然带来“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中无中国学者自己声音”,看不见“我们在哪里”的忧虑。但是,从跨文化视角来看,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误读理论、形象学、接受学等都鼓励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肯定跨文化交流中变异发生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作为接受者的研究者从自身文化传统与现实语境的“视域”出发,在学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产生变异是必然的,这些变异也赋予了原作或原理论新的生命。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肯定文化交流带给双方的生命力,不以任何一方为标准来衡量结果,认为交流双方应该是平等的。跨文化研究重视文化交流对双方乃至世界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推动,而不是在此过程中的功过是非。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注意力就不会放在外国文学研究与教学是否是“殖民文学”、中国的学者是否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等问题上,而是在充分肯定双方能动性的基础上发现并思考真正的问题,在根植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大胆地博采众长。

可能有人会说,易丹提出的是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界一味追随西方的问题,既未使用中国的方法,也没能体现中国学者的立场,所以不仅没有原创性的思想,也产生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家。但就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一定要在中国的学术思考成果中区分出哪些部分是“中国制造”,哪些又是“西方制造”,结论一定令民族主义者心寒。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的现实问题,发现并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而无须太在意是否使用本民族的研究方法。有位伟人早就说过,不管黑猫还是白猫,逮着耗子就是好猫。

注解【Notes】

*本文为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文科基地班主干(核心)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为试点”(2013JGZ115)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到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聂珍钊:《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载《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鬼子:《艰难行走》,载《作家》2001年第2期。

易丹:《超越殖民文学的文化困境》,载《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Title:

Three Aspect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Its Illumination to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Using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literature ontology in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students can form dynamic and integral literature consciousness. As methodolog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an mak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atic, and offer a macroscopic scale in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and study. As cross-culture stud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an enlarge the scope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d help us thinking the problem about foreign literature's identity.comparative literature literature ontology methodology cross-cultural studies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欧阳灿灿,湖南怀化人,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与比较诗学。

作品【Works Cited】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外国文学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从符号修辞四体演进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谈新时期比较文学的特质与续进
一部文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重要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