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基础教育”对比研修报告
2013-08-15■文/崔敏
■文/崔 敏
2013年5月12日至6月1日,在西安市教育局、西安市外专局的组织安排下,“西安市骨干教师研修班”一行十五人赴英学习。期间,共访问了7所学校,聆听了2场专题报告,参观了牛津、剑桥与格林威治大学等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在英期间,我们积极转换角色,以学习者的姿态了解英国义务教育体系,在切磋交流中对比“中英教育”。
1.上课方式。在中国,一个班级的学生每天都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不同的任课老师进进出出。而在英国,进进出出的是学生,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教室上课,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生。课间的走廊里,学生们都在快速地寻找下节课的教室。
2.师生关系。在中国,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很少有学生会对老师产生怀疑。教师的渊博、自信、严厉,使学生对他们生畏,害怕与老师接近。英国的老师也是知识的源泉,但他们和学生的距离似乎要近一些,他们会和学生谈天、交心。
3.教材配备。在中国,我们会有专业的教材编写团队根据课程标准编写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无论选择哪种教材,都会有较详细的教学内容和配套练习题。英国教师没有教材,只有一本教育部统一配发的教学大纲,里面较详细地阐述了学生在该年级段、该学科需达到的要求。教师根据大纲自由选取素材,为学生设计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自由度很大,工作量也很大。
4.管理模式。英国的每所学校均有一个约20人左右的管理团队(或称为董事会),这个团队由家长代表、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律师、社区成功人士等组成。团队中的每位成员均是义务服务,但这个团队需要招聘校长,定期审核校长的任期目标是否达成,并对学校财政和学校管理全权负责。可以说,这个管理团队的“权力”很大,是校长“挑剔的朋友”。在中国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学校管理。
5.社会教育功能。在英国学习期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其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我们参观了英国国家美术馆、大英博物馆、曼彻斯特工业馆和科技馆,在这些场馆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学生,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在老师的带领下,漫步在艺术的殿堂,接受美的熏陶。
6.授课方式。在中国,我们主要采取大班教学,每班几十个孩子,每节课一名教师授课。在英国大多采用小班型授课与个人辅导相结合,老师可以充分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英国政府花巨资为每个班级配备专门的辅助教师,这些教师在课余时间辅导一些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对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成长而言,个人辅导益处很多。
我十分珍惜这次来英国培训的机会,努力地把英式教育的精华,有针对性地带回来,结合我们教育优良的地方,力争做到优势叠加,提升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甚至影响其他教师和整个学校。
感悟一: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教育的快乐。“以学生为主”这个理念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从管理团队到校长再到教师。似乎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学校找到感兴趣的课程,除英语、数学、体育、科学等必修课外,学校还有服装设计、食品加工、烹饪、裁缝、工艺、商业、广告鉴赏、文学、戏剧、健康、旅游等课程。
感悟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受英国教育没有教材的影响,作为一线教师,我突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教材只是我们手中的一种工具,而不是终极目标。我认为我们在备课时,应该心中有课标,关注课程标准的要求,吃透课标精神,对教材理性看待,从心灵深处感悟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感悟三:美好的环境可以塑造美好的灵魂。我们去过的几所中小学,不仅有绿草如茵的球场,有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实验楼,有环境优雅的校园,有超市一样供学生(高年级)休息、用点心、交流、思考的咖啡馆,还有百年以上的老教室、旧教学楼。学校承载着几代、几十代学生心中最早、最美好的记忆。人生最初接受美好教育的地方,往往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精神源泉。
英国之行已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它是我研修路上的另一个起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已拥有了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境界。我会尽我所能,将研修中的所得、所悟、所思、所想用于自身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