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粒点燃激情的火种
2013-08-15白香妮
■文/白香妮
教学多年,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激情满怀,精神抖擞,学生就会充满信心,充满活力。反之,一堂不温不火没有激情的语文课,绝对算不上是好课。激情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备课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突破语文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情感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借助多媒体激发情感
记得第一次执教《四渡赤水》时,我费了一番心思,怎样才能把这首诗歌教活?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深刻地理解主旨?一番思索后我决定把它作为一节音乐欣赏课来处理。语文老师上音乐赏析课,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我提前下载好歌曲,课堂上我让大家先欣赏乐曲,感知音乐节奏,伴随缓慢低沉的乐曲让大家想象烈日炎炎、山高路险、人困马乏、敌军追击。乐曲低沉,我将声音放缓,神色凝重,学生被这种气氛感染,仿佛置身其中。听吧!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争先恐后地发言。
再听!音乐节奏变得欢快!我提高声音,面带笑容,“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情感一下就能感悟出来。随着音乐的高低快慢起伏,我的表情、声音、语调都在随着变化。“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水到渠成!然后我饱含感情地朗诵了诗歌,赢得阵阵掌声。学生朗读讨论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对诗歌内容、中心诗句、诗歌主旨理解深刻。既学习了知识,还陶冶了情操。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情绪高涨,寓教于乐,效果良好。甚至在课后还掀起了学唱此歌的热潮。
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情感渲染的重要性。
二、在创设情境中激发情感
“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自己心中得有阳光。”一个情感不丰富的语文老师一定是不称职的。教师自己没有情感,用一副置身于文章之外事不关己的态度来教学,根本就无法调动课堂更别说唤起学生的激情。教师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对文章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态度,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时教师的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情境。在朱自清《背影》教学中,在感知文章生活片段时让学生畅谈父母对自己的难忘经历,既理解作者的情感,更理解父母的不易,不少学生热泪盈眶。这堂课不仅是情感真挚的语文课,更是生动的思想教育课,达到语文知识和情感的双重目标,水到渠成。
用真情实感创设情境,以自己的知识、情感、综合素质去影响学生,叩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引起共鸣,达到感知、体验、理解、积淀的目的。
三、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心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的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营造“激情课堂”。我比较喜欢朗诵,喜欢演讲,喜欢通过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别人,并经常指导学生找准重读、找准停顿,揣摩情感,给学生范读,和学生竞读。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学。在教学《海燕》时,师生展开了激烈的比赛,谁读出了海燕的高傲,谁读出了海鸭的胆怯……在竞读和点评中感知形象、感悟情感,轻松高效,印象深刻。
让语文课堂充满读书声,用教师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相信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的独角戏,而是充满跳动音符的师生舞台。
激情需要点燃,教师不仅是蜡烛,更是火种,要用自己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肺腑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语文教师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
当然,激情不是表面的张扬,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而是真实的、由衷的、发自内心的、感人至深的、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