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淡忘的明清评点大家——姚苎田

2013-08-15季红花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菁华评点史记

季红花

姚苎田,关于他的生平,笔者目前可以获知的就是,姚苎田,康乾时期在世,姓姚,名祖恩,苎田是他的号。他的堂号是“扶荔山房”。他及他的后人以此为号刊刻了大量书籍。他的籍贯为浙江钱塘。道光四年甲申刊本《史记菁华录》赵承恩的序,以及清代钱塘人吴振棫为《史记菁华录》作的一个短跋:“此本为吾乡姚公祖恩摘录,此携之入黔,中丞善化贺公见而善之,命校勘刊行,以惠学者;道光癸卯五月,钱唐吴振棫识。”是目前可见的主要对其有直接介绍的文献。根据《史记菁华录》卷三《范雎蔡泽列传》眉批:“范雎人品心术皆高,其有功于秦亦甚大,某于评点《国策》中每亟予之”可知,姚氏除了著有《史记菁华录》之外,还曾评点过《战国策》。除此之外,姚氏还曾将朱彝尊的《明诗综》别附的“诗话”整理成二十四卷,定名为《静志居诗话》刊行于世[1](1)。

明清之际,评点兴盛。以《史记》为例,据统计,明代评点《史记》的学者有80多位,清代有300多位。其中,姚氏的《史记菁华录》就是其中备受欢迎的一部。《史记》虽是一部泰山北斗式的史书,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着及其崇高的地位。书中在为各色人物做传时就离不开对人物生平、人物典型事迹包括大量细节的文学性描述。可以说,正是司马迁“多载其细微时事”[1](14)的写史风格,才更加强化了其文章的艺术魅力[2](31)。 难怪,大评点家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八回总评中说:“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司马迁书中所述之事,则司马迁文之料也。 ”[3](257)姚氏对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进行文学性的评点,是明清众多评点中的一颗闪亮明珠。

一、评点学的建立

根据林岗学者在他的《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中的观点,小说评点学兴起于晚明。兴起的客观背景是,晚明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异常活跃,朝政废弛,文人仕途理想遭到沉重打击。加上明代盛极一时的士林学风,追求狂狷、狂禅的精神气质是当时个性文人的一种时尚。由于文人追求《左传》传统“三不朽”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给这一时期的一些小说进行精心评点,发出属于自己的惊世骇俗之论,既是对他们仕途无望的一种精神安慰,也是实现自己“立言不朽”的契机。明清之际的评点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点点建立起来。

二、姚氏与四大评点家的比较

本文所说的“四大评点家”就是明清之际评点界最负盛名的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以及张竹坡。(脂砚斋评点《石头记》的精彩与贡献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里暂且不讨论他或她,主要原因有两个:1.脂砚斋评点的《石头记》相对于上述评点家的评点作品要晚出,而清代评点之风实为晚明的遗风留韵,前四位的评点更能代表明清之际评点学。2.脂砚斋到底为何人,至今还是一个谜)。

毛宗岗本《三国演义》除了评点之外,在情节上也有较大变动,不仅有增删,还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的做法,但都未曾对原著做大刀阔斧的剪裁。姚氏则不然,他竟以不可思议的重组才能,将《史记》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剪裁成了一部玲珑隽秀、精彩绝伦的新作品。新建构的著作,是一个全新的“精华”版,不但保留了《史记》瑰奇闳深的固有风格,深得各篇之要领,而且新本子“并无割裂支离之病,依然脉络贯通,首尾圆融、神气完足”[1](2)。这个新建构的文本与姚氏的精彩评点相辅相成,是《史记菁华录》的最大特色,也是姚氏作为明清之际评点家的过人之处,既保持了著作的原貌,又缩短了篇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带有点醒、指引功能的精华版读本。下面来比较一下姚氏和四大评点家的异同。

(一)共同点

这些评点家的评点本,都是一种“高品位”的再创造,并且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评点本的过程就是一种“复式阅读”。结合杨义先生的一些观点[4](356-365),笔者认为具体可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均体现了评点家的自我表现欲。这一时期几位有名的评点家都是极具才学之人,他们拥有满腹学识以及特殊的审美哲学,在自己烂熟于心的评点著作面前,它们欲罢不能地动笔删改原文。他们对手中的评点对象倾注了极高的热情甚至是毕生的精力。经他们精心评点后的本子恍若新生的孩子。所以,他们自然成了名副其实的新文本的参与者和完成者。当然,更重要的这是一次“高品位”的再创造,是一次可能成就“立言不朽”的契机,姚氏的《史记菁华录》也不例外。

2.评点家均是金针度人之士。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向读者传授了阅读的方法,认为作文如盖房,读人的文字却如拆房。评点家们手把手地把读书诀窍拈出来,授予读者,金针度人。例如,《史记菁华录·卷一·项羽本纪》在“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众乃皆伏”处就有眉批:“不特回顾‘主办’一段也。古文摹写人处,往往大处不写,写一二小事,转觉神情欲活,此颊上三毫法也,不必谓实有是事。”[1](5)书中像这样道破写作和阅读方法的谆谆教导于评点之中随处可见。

3.这种复式阅读培养了读者的艺术敏感力。读者通过参照原文,跟随评点文字逐句、逐段、逐回及全书的细读,在评点家的言传中,很快体验了作品匠心独运的艺术魅力。何处写得奇,何处写得妙,读者也了然于心。在这个过程中,训练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艺术敏感力。杨义先生认为在这个意义上,评点家是文法的解读者和悟性的启迪者。例如,《史记菁华录·卷一·高祖本纪》的评点中就有诸如“与项羽语参看”、“点睛法”、“字法句法俱精”等提示性语言,使读者在原本孤独的阅读中多了一位左右相伴的良师益友。

4.评点融于文本。无论是前四位大家的小说评点,还是姚氏的《史记》评点,都必须一边参照原文,一边阅读评点,这样才能达到理解评点文,最终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效果。这和今日我们阅读的单篇批评文章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明清之际的这种评点是依附于原本而基本不独立成篇的。我们倘若不看原文,只看评点文字,于是满眼就是极为零散的只言片语,尤其是眉批和夹批。诸如“再留”、“重提”、“针线极密,而文不印板,妙,妙!”、“点逗首段一笔”……让人不知所云了。但如果,我们结合着原文,像边啃馒头边吃菜一般,就会觉得味道大好了!正如林岗学者将这种关系形象地叫做“寄生”[5](9)。因为这一时期的评点体例主要有序言、读法、汇评、眉批、夹批和篇末评语。他们自由穿插于文本之中,因文而起,随事而生。只有一边品读文本,一边品读点评,二者相互参照,才能对点评获得全面的理解,才会体会到此书果奇,此评点亦奇的快感。

(二)不同点

姚氏的《史记菁华录》除了有与前四位大家评点的共通之处,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特色。

1.评点文本的体裁上。姚氏对《史记》的评点首先是对史籍的评点而不同于前四位大家的评点题材——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杰出的重要著作 《文心雕龙·史传》其评价是,“尔其实录无隐之旨,博雅弘辩之才,爱奇反经之尤,条例踳落之失,叔皮论之详矣”[6](298)。 刘勰对《史记》做了这番史学上的功过判断,其宗经的思想还是很明显的。我国有悠久的解经传统,沿袭着以注疏章句的形式阐释儒家经典是历代儒生无所怀疑的。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6](996),能够以儒家之学皓首穷经是正统文人毕生的至高追求,汗牛充栋的汉代宗经作品就是极好的例证。历史的车轮快速前进,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明代(明中期以后)乃至做全面学术总结的清代,诞生在这一时期的评点学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面对一部史书,姚氏没有了晚明前辈的那份狂狷,多了清人的一份冷静,继承了自金圣叹出,格局大定[4](354)并逐渐成熟、完善起来的评点学的优良传统,对《史记》做了文学性的阐释,使对这部追仿《春秋》之经的史书再一次有了焕然一新的注解面貌。(虽然这方面《史记菁华录》没有开先河之功,但它对《史记》和明清评点学的贡献不可不说。)

2.评点家的角色上。作为读者和鉴赏者,姚氏和前四位大家一样,都对自己钟爱的评点对象细心研读、赞叹和崇拜。姚氏自小就研读《史记》,在《史记菁华录》的题跋中自叙道:“余少好龙门《史记》,循环咀讽,炙輠而味益深长。 ”[1](1)

再看一看姚氏,他面对的是先贤著作、享有盛誉的史传文学巨著,所以,姚氏对《史记》的作者给予了最大的崇拜和敬意。选文完全保留着和原文一样的字句,除了节选之需的删减外,不做任何修改。这也是姚氏评点和前四位大家评点的重要区别之一。他不做文辞上的精细修改,而是大刀阔斧地裁剪着,将原著浩浩五十二万字一下子削减到五分之一,最后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部崭新、玲珑、隽秀的缩小版艺术珍品。使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总览到原著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史记》中诸多的精彩段落。除了传统名篇的全部选入,还有一些姚氏独有会心的段落,如《外戚世家》、《刺客列传》等,对于后来的读者,不得不说是另一个惊喜。经姚氏大胆而精心地删减、重构之后,诞生的《史记菁华录》篇幅大大缩短,上下文气贯通,并集原著之精华,再加上姚氏精彩、独到的评点,成为了众多《史记》选评本中最受青睐的一部。姚氏扮演的是一个“文本大规模重建”的“新”作者身份。

3.评点的特色上姚氏是康乾时期的人,从他的评点文字中可以感觉到他少了些晚明文人的狂狷、狂禅的精神气质,多了份清代文人追求质实、冷静的沉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评金圣叹的两个词“晰毛辨发”、“穷幽极微”,用它们来形容姚氏的评点也未尝不可。 《史记菁华录·卷四·季布栾布列传》[1](110-111)中说到:“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时,姚氏在此处的评点是五个字:“毁语亦恰当”。这五个字简练却提醒读者注意此处有“毁语”,并且“毁语”恰当这样一个事实。这时的评点家似乎是一位熟知此事此人的内情者,又似乎是一位冷眼旁观的局外人。这样的评点少了份拍案叫绝的情绪,多了份明察秋毫的沉思。

在评点话语中,称“奇”、称“妙”是姚氏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字,每每读到会心、精彩之处,姚氏总禁不住感叹此二字。例如,仅一篇《史记菁华录·卷五·司马相如列传》[1](140),其中的评点就有六处“妙”字和三处“奇”字,由此可见一斑。

三、结语

从与明清四大评点家的比较来看,姚氏具有诸多评点大家的共同因素;从《史记菁华录》的编纂本身来看,姚氏应该算得上明清评点中的创作型人物。一部《史记菁华录》是他熟读《史记》、精心删减、费心重构的文化成果。无论从整体的格局编排、著作要旨,还是到段落衔接,评点水平,姚氏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算得上明清评点学中的一位大家。很遗憾,今人很多都知道毛宗岗、金圣叹等,却不多知道康乾时期的姚苎田。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他的身份、身世都没有足够多的了解,但他有着惊人的学术勇气和超凡的文学功底,已经给我们展现了一位脚踏实地而又踌躇满志的清代文人形象。通过自己评点创造上的艰苦努力,姚苎田实现了属于他自己的“立言不朽”。

[1]姚苎田.史记菁华录[M].中华书局,2010:1,14,2,5,1,110—111,140

[2]王俊.论姚苎田《史记菁华录》的学术价值[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6):31

[3]朱一玄,刘毓忱.水浒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4]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2009:356—365

[5]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

猜你喜欢

菁华评点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新旧转折期的戏曲影像记录:电影《越剧菁华》研究
小草的诗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赊春
书评点讯
我们的画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