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资源社会共享现状与发展对策①

2013-08-15周秀蓉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25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体育设施体育场馆

周秀蓉

(西华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资源社会共享现状与发展对策①

周秀蓉

(西华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资源社会共享,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并且是大势所趋。各级政府和学校也采取了一些旨在促进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措施,但目前开放的现状仍是让市民望“场”兴叹,“沉睡”的学校体育场馆令不少健身爱好者惋惜。本文就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场地资源社会共享的现状、可行性、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共享的发展对策,以达到体育运动场地资源在满足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等基本功能外,能得到充分利用,力求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实现双赢,群众体育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体育运动场地 社会共享 现状 发展 对策

随着生产社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群众的消费需求结构也发生着变化,体育消费成了人民群众消费的新热点。因而体育运动场所就成为了体育消费的主要场所,体育设施则成了开展体育消费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严重匮乏的社会体育场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需要。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体育场地85万多个,其中体育系统场地占总数的2.2%,且对外开放率达75%;而属于大、中、小学校的场地占总数的65.6%,对外开放率为29.2%,绝大多数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在我国颁布的首部《全民健身条例》中,规定“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但目前开放的现状仍是让市民望“场”兴叹,“沉睡”的学校体育场馆令不少健身爱好者惋惜。本文就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资源社会共享的现状、可行性、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资源共享的发展对策,力求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实现双赢,为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1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为本文的完成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2 研究结果

2.1 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资源社会共享现状

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整理剖析后得出: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的部分有条件学校体育设施已经逐步开始向社会开放,大、中专院校开放比例加大。但开放还处于一种自发的低水平、低效率的运行状态,各校各行其事,缺乏统一,开放的场地根据地域的运动特点决定开放比例。对外开放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无偿开放;一种是有偿开放。无偿对外开放一般是开放空间大、投入小、比较容易的场地,如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地、排球场等室外的,可以自由进入的场地。有偿开放的是便于创收的场馆包括健身房、室内篮球场地、室内排球场地、羽毛球场地、网球场地、乒乓球场地、游泳馆等。开放的场地,一般先以学生体育教学为主,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有时间限制或没有时间限制的对外有偿或无偿开放。

2.2 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资源社会共享可行性

我国现有体育场地分布现状导致了社区人均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不足人的手指甲盖大小,离国家“十二五”规划人均1.5m2相差甚远。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设施除本校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外,其他大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而各类学校附近分布的在居民受现行学校体育设施的管理模式却无法享用身边的体育设施,人为形成社区体育设施需求的严重匮乏。使得闲置与需求成为一对矛盾的综合体。所以学校体育资源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缓解公共体育设施匮乏与闲置并存的矛盾,实现资源共享,对增强国民健康素质,为广大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方便,是民心所向,是可行的。

2.3 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资源社会共享制约性

2.3.1 安全制约

多数学校体育设施、场馆和教学区没有分开,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学校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隐患显现,特别是学生人身安全。如学生与居民、居民与居民在锻炼中出现争执,锻炼出现意外人身伤害,校方与锻炼人员产生责任纠纷等,势必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学校的正当利益得不到保障。

2.3.2 管理制约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逮属于不同部门,而体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由于体制、制度上的差异,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投入与分配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协调问题。对于担负教学管理职能的学校开放体育场地的管理者,主要是体育老师,其次是聘请的场地临时工;多数是兼职管理,个别的才是专职管理,管理水平较为粗放。学校也难以腾出足够的精力,也不太可能安排专职人员从事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管理工作,再加上进校健身人员流动性大、进出时间不一,学校无法整体把握人员情况,难以全面控制和监督。

2.3.3 场地制约

在成都场地开放的各级各类学校附近的小区,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发放问卷1000份。问卷回收率89.2%,有效问卷率93.6%,均能满足分析的要求。问卷主要从您的年龄(45岁以上、30~45岁、30岁以下),您经常使用的运动场地(公共场地如广场、小区草坪或空地,单位场馆如羽毛球、乒乓球场等,大中型体育馆,企事业单位活动室,健身会所,学校内运动场所,其他场所,我不运动选项)和影响您选择运动场地最重要的因素(收费,进入限制如需成为会员,设施齐全,时间限制,服务水平,体育场馆知名度,交通便利选项)三方面16个因子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公共场地如广场、小区草坪或空地和收费选项比例最高,分别占35.49%和21.69%;其次是单位场馆如羽毛球、乒乓球场等和时间限制选项,分别占21.13%和19.44%;排在第三位的是学校内运动场所选项,占20%,且年龄结构多数在45岁以下。45岁以上的人员多数选择在公共场地如广场、小区草坪或空地。用调查统计的数据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反映出目前我国学校体育设施仍然相对短缺,并多以小型化、中低水平为多,除一些重点大学有标准化、较高水平的场馆外,并多以开展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如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场馆为多,而娱乐性、游戏性、休闲性等群众比较喜爱的体育项目的场馆较少,设备不能满足多种人群的不同需要。而且大众喜爱的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场馆等场馆90%以上的学校选择的都是有偿服务形式。

2.3.4 经费制约

学校建设和维护体育场馆花费较大,开放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的人多了,场地和设施的破损速度也会加快,体育设施设备维护、保养、更新等费用将成为学校面临的沉重负担。加之运动场对外开放时往往需要比正常教学更多的人力,支付管理成本及校园安全设施维护也涉及到费用问题。即使是有偿服务式开放的场馆也还是坚持公益性和非赢利性的,所收费用资金也用于补贴场地维护和再建设,但远远不能维持场馆的对外开放运作。

2.4 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资源社会共享发展对策

2.4.1 安全对策

社区居民办理实名制健身卡,持卡进入对外开放学校的运动场馆健身,对于不遵守学校管理规定的健身人员学校有权没收其健身卡,并将其列入黑名单,使其终身不得进入该校健身。对于有偿服务的学校则可采用项目俱乐部“会员制”的形式来约束健身人员的行为,来降低安全风险。对于学校无法承担入校市民的安全责任,政府出钱为进校锻炼的市民购买“意外伤害险”。避免陷入由于没有限定条件的无偿共享,而产生的经济学家哈丁所说的“公共悲剧”——对所有人开放的牧场必然会遭到过度放牧的境地。

2.4.2 管理对策

小型的中、小学场馆采用有时间段限制的免费开放来保证社区居民的体育权利。中型的学校体育场馆采用有偿与无偿相结合,根据项目成立俱乐部的管理模式。大型的体育场馆则采用体育行政部门的法人管理模式。对于管理人员则应在体育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双方努力的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培训制度,引进、培养既懂体育运动规律又熟悉市场运作机制的复合型人才。

2.4.3 场地现状对策

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上应拓宽思路,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对于规模较小的坐落在小区周围的学校采用小型化、中低水平、投入较少的实用型的场地设施建设。对于中等规模的坐落在小区周围的学校则应考虑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的互补性,使场地设施资源既能完成学校教育的功能,又能方便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对于学校比较集中的大、中专院校场地设施的建设则采用在各自校园内修建一些小型的适合本校传统的大众健身运动设施的健身广场。而对于专业性、娱乐性、游戏性、休闲型的专门体育运动设施则采用在大学城内集中修建一个规模较大健身体育公园,且成立各项目俱乐部,学生上课也采用俱乐部的形式根据学生的时间自己安排周锻炼,由俱乐部教练、管理人员进行辅导,期末根据健身打卡时数与教练的成绩评定来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育学分。管理人员聘请既懂体育运动规律又熟悉市场运作机制的复合型人才来担任。这样既能将各学校的资金融合起来用来修建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大型专业场馆,合理布局场地资源,防止了各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低水平建设;又能将教学区与运动区分开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2.4.4 经费对策

(1)多元投资体系:建立由政府、社会、集体、个人、外资等多方面的多元投资体系,政府应对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单位给予适当补助,将体育设施设备维护、保养、更新,支付管理成本及校园安全设施维护等费用进行经费预算并纳入国家补贴范畴。(2)开发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开发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体育无形资产。包括冠名权、冠杯权、广播电视转播权、广告发布权、活动名称、会徽、吉祥物的特许使用权,场馆、设备的租赁权、土地使用权等,来保障场馆运营的低成本高效率。

3 结语

(1)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应因地制宜,因地区而异,不搞“一刀切”。(2)根据本校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政府部门着手立法,从法律上保障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政策的实施和落实。(3)在设施建设上应拓宽思路,不拘泥与传统的建设模式,使学校体育运动设施与社区体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互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4)在管理模式上应建立大、中、小型场馆的新的管理模式,并积极培养经营管理人员。(5)以政府为依托,用运销策略模式来解决经费,最终保障场馆运营的低成本高效率。

[1]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简明资料[R].2004(12).

[2]郁震.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及运营研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3(3).

[3]记者调查[E B/OL].新华网,2012-03-07.

[4]唐讯,冉建.国外学校体育设施及开放现状述评[J].山东体育科技,2008(3).

G80-3

A

2095-2813(2013)09(a)-0113-02

本文得到西华大学学科建设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编号:L Z XW416-11-1。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体育设施体育场馆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比亚迪集团扶贫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吉林省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与解决路径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