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瘅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2013-07-07刘华珍徐子亮
刘华珍* 徐子亮
(1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山东 济宁 272000;2 山东省济宁市中西结合医院,山东 济宁 272000)
脾瘅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刘华珍1* 徐子亮2
(1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山东 济宁 272000;2 山东省济宁市中西结合医院,山东 济宁 272000)
目的 观察脾瘅颗粒对早期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干预组69例,给予饮食、运动等基础治疗,对照组68例,给予基础治疗加二甲双胍,治疗组69例、给予基础治疗加脾瘅颗粒,疗程12周,随访至24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血糖变化及随访24周血糖达标率。结果 治疗组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的改善优于干预组(P<0.01),优于对照组(P<0.05),血糖水平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干预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周,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达标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干预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脾瘅颗粒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轻型患者,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并使患者血糖长期稳定。
脾瘅颗粒;2型糖尿病
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7%[1],且以2型糖尿病为主,约占93.7%[2],临床观察发现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多无典型的消渴症状,属消渴病隐匿期,根据《素问·奇病论》关于脾瘅—消渴理论,从脾瘅论治,采用“脾瘅颗粒”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且符合脾虚湿困、气滞血瘀证型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专家咨询报告中建议的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
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版)[3].《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制定。脾虚湿困、气滞血瘀证 主症:多食易饥、头身困重、胸脘腹胀,次症:体型肥胖,面唇暗滞、倦怠乏力、大便不爽或大便频多,舌象: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淡白或暗红或有瘀斑,苔白厚或黄腻。脉象濡或弦滑或弦涩,具备主证2项及次证2项或2项以上者,参考舌象、脉象即可诊断。
1.1.3 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空腹血糖≤10.0 mmol;餐后2h血糖≤15.0 mmol;③初次诊断2型糖尿病者;④年龄40~60岁;⑤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1.4 病例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脾虚湿困、气滞血瘀证者;②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血糖升高;③孕妇、哺乳期妇女;④血压大于139/89mmHg(1mm Hg=0.133kPa);⑤合并酮症酸中毒或应激状态、;⑥合并严重心、脑、肝、肾、肿瘤、免疫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者等病者。
1.2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为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济宁市中医院内分泌科、济宁市中西结合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患者21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70例,其中4人未按治疗方案执行被剔除,共收集到完整病例206例,其中治疗组69例,对照组68例,干预组69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表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n男/女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月)治疗组6935/3447.20±7.3625.28±1.7711.16±1.62对照组6835/3346.87±7.2125.35±1.4611.58±1.33干预组6936/3344.70±6.9225.25±1.7411.24±1.21
1.3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2007年版)制定糖尿病饮食、运动,教育及血糖监测方案,治疗目标为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①干预组:基础治疗,不服用任何药物。②对照组:基础治疗+盐酸二甲双胍(格华止)每日0.75~2.0g,分2~3次服。③治疗组:基础治疗+脾瘅颗粒。药物组成:苍术、黄连、生蒲黄、薏苡仁、丹参、红花、干姜、升麻。(以上中药采用广东一方制药厂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服药方法:400mL开水冲服,分2次服,早晚餐后半小时服,每日1剂。嘱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及辛辣刺激之品。④随访观察:治疗12周后,停用脾瘅颗粒或二甲双胍,维持基础治疗,随访观察至24周,监测血糖谱每周2次,当患者在2周内,出现3次以上FBG≥8.0mmol/L,2hBG≥11.1mmol/L该患者列入24周随访不达标病例,可应用其他治疗。
1.4 观察方法
有效性观察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体质量指数分别于第-14天、0天、12周、24周观察记录,以上实验室检查抽静脉血。安全性观察指标:①一般体格检查:身高、体质量、体温、呼吸、心率、心律、血压。②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③不良事件随时观察记录。
1.5 疗效标准
①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②检测指标疗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③血糖达标标准:FBG4.4~6.1 mmol/L,2PBG 4.4~8.0 mmol/L,HbA1c≤6.5%,达标率=疗后达标例数/疗前总例数×100%。第24周三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达标率组间比较。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用频数、百分比描述T2DM人群中医证候疗效,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采用()表示,均数差别比较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比较见表2。治疗组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三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比较见表3。治疗组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比较
表3 三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比较()
表3 三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比较()
组 别n时间HBA1cFBGPBG2h治疗组69治疗前7.28±0.768.46±0.7012.24±1.23治疗后5.91±0.506.54±0.88.16±1.29对照组68治疗前7.13±0.68.52±0.7012.33±1.20治疗后5.96±0.426.42±0.808.27±1.61干预组69治疗前7.27±0.758.47±0.5212.09±1.29治疗后6.98±0.537.44±0.9012.33±1.20
2.3 三组患者随访24周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达标率比较见表4。治疗组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三组随访24周 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达标率比表
2.4 安全性评价:整个研究过程中,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血压平稳、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未出现异常,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 论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2型糖尿病轻型患者多无明显“三多一少”消渴症状,属消渴病隐匿期[4],根据《素问·奇病论》记载:“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结合2TDM轻型患者临床特点:常有糖尿病家族史,多喜肥甘厚味、形体肥胖,部分患者可见餐前低血糖反应,本课题组研究认为:消渴病隐匿期即属脾瘅,病因为:先天禀赋脾虚痰湿体质,后天饮食不节及劳逸失调、脾胃损伤,导致脾失运化,湿阻气机,气血瘀阻,湿瘀即为“陈气”,湿瘀困脾、脾不升清、不能为胃行其精气发为脾瘅,脾瘅之“中满”为湿阻气机、升降失司、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脾瘅之“内热” 为湿瘀困脾,脾不升清,身之精气不足,虽易饥贪食而体不能用,“热”为假象,实为脾不升清功能低下之表现,湿瘀困脾、脾不升清是脾瘅的重要病机。根据“除陈气”的治疗原则,采用化湿祛瘀、健脾升清的治法,创制脾瘅颗粒,药物组成:苍术、黄连、升麻、干姜、生蒲黄、丹参、红花、生薏苡仁。方中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经,为芳香化湿药,燥湿健脾为君药,黄连: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经,清热燥湿,善治消渴为臣药,《本草纲目》治“消渴尿多”;生蒲黄:甘,平,归肝、心包经,化瘀通淋,善治湿瘀为臣药;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通经为佐药;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共为佐药;升麻:味辛、微甘,性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能升举脾阳,配苍术可升清泄浊,为佐药;干姜味辛、性热,振奋中阳,佐制黄连苦寒为佐药;生薏苡仁:性凉,味甘淡、归脾、胃、肺经,健脾渗湿、固护胃气为使药,全方共奏化湿祛瘀、健脾升清之效,湿瘀既祛,脾阳得升,“陈气除”则“中满”“内热”消,脾瘅可愈。现代药理研究:苍术[5][6]、黄连[7][8]、薏苡仁[9]有降血糖作用,生蒲黄[10]、升麻[11]有降血脂作用,红花、丹参等具有扩血管、改善血循环等心作用,部分药物具有保肝、抗炎、抗溃疡等作用。
本观察证实:脾瘅颗粒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轻型患者 ,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并使患者血糖长期稳定。安全性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无异常,表明本药物安全性高。
参考资料
[1] Yang W,Lu J,weng J,et al;Chin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tudy Group.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订委员会制定[S].2010.
[3] 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4] 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1992年全国消渴病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制定[S].1992.
[5] 肖超成,冯煦.苍术属药用植物水溶性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药理[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9,28(3):3.
[6] 殷俊芳,黄宝康.苍术属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08,26(4):253.
[7] 李应霞,成小蔓,何海霞.黄连小檗碱对大鼠糖尿病模型中血糖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1):70-71.
[8] Wang ZS,Lu FE,Chen G.Effect of berberine on insul in secretion and g lucok in ase activity of NIT cells[J].Yao Xue Xue Bao,2007,42(10):1045.
[9] 徐梓辉,周世文,陈卫,等.薏苡仁多糖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大鼠NO及主动脉iNOS基因表达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 (17):1673.
[10] 姜利鲲,唐绪刚.蒲黄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的影响[J].激光杂志,2008,29(6):95-97.
[11] Lee KH,Lee W,Yang S,et al .In hibit ory Eff ect s of Cimicifuga heracl eif ol ia ext ract on glut amat e f ormation an d glu tamated ehydrogenase act ivity in cultured is lets[J].Mol Cel ls,2004,17(3):509-514.
R259
B
1671-8194(2013)34-0212-03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9-227)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