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困惑的原因浅析
2013-04-29杜权
杜权
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径。可是写作文往往被学生看成是负担,一提起写作文就头疼,很害怕写作文,因而被动应付,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用词不恰当,语言也不流畅,材料安排更是不合理等等。那么,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无外乎有两种:学生方面的原因以及教师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 对生活缺少观察和体验。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一篇佳作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现实的升华。学生感到作文没什么可写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有对自己经常接触的人和事,对自己身处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进行留心观察、细心思考。因此,头脑里没有留痕迹,生活阅历少,观察得不细,对生活积蓄的少,写作文的时候就没有东西可写。平时不细心体验生活,就缺少感动和感受,就不会有感悟和发现,写出的作文就像流水账,空洞无味,没有灵魂。“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竭”(叶圣陶)。因此,对学生而言,提高作文水平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认真思考,这样才能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把获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写好观察日记,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 缺少写作训练量。写文章是找不到捷径的,多读、多写,博览群书,才能厚积薄发,发挥潜力。欧阳修曾经说过“惟勤读书而为之,”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6次。虽然增加了训练量,但过去曾有人做过实验,认为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应有30万字的写作量才能过关,而仅仅局限于课本,加之所谓的几篇小练笔(有的学校还没有此项训练),写作训练量还远远不够。我们知道,对技能的训练都是长期、大量、反复训练的结果,写作作为一种综合技能也是如此。生活也好,知识也摆,包括人的思想、感知、思维等的表达都要做长期的大量的训练。在写作训练中,多角度、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使文章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要多样化,构思上有自己独特的创意。所以,要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加大作文训练的数量。
3. 忽视阅读质量和效果。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读的重要性,更说明了读与写的关系。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从中汲取写作的营养,才能够提高写作的水平。然而,有的学生也读了不少书,却无从下手写,原因无他,无非是在阅读时走马观花,忽视了读的质量和效果,不加思考与体会只图“热闹”,所以写出的作文,词汇贫乏,用词不当,表达的意思含糊,结构安排不合理,段与段之间衔接生硬,文章无重点。这些与阅读时不注重质量和效果有直接关系。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都是教师最头疼的。批改难、评判难、讲评难、费时费力,还要独立揣摩;于是整个写作教学便有了弹性,有时减少写作量,让位于阅读教学,忽略写作前的指导观察,使学生对所写事物没有较深的了解,不能激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意、灵感。
作文修改在写作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作文修改包括教师的文后修改和学生的互批互改,以及学生的自批自改。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常常忽略这一环节,只是让学生去写,不能够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互批互改,老师在批改中,也只是给学生笼统地指出毛病,在细节中不能给予修正,这样使学生也就忽略了文章的局部内容。
总之,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不是一下子写出来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作为教师要重视写作训练的指导和修改。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打开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质量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