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合作学习
2013-04-29李伯芳
李伯芳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实施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27-01
合作学习主要是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以小组目标达到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是培养和树立良好集体观念的重要载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经验。
一、科学分组,合理安排
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的整体框架时,首先要科学、合理分组,每小组人数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学生人数太少达不到充分交流的目的。小组应为异质小组,即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性格、能力等方面要有差异,这种差异让小组具有互补性,才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分组后,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二、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的精神,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就不难形成。此外,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会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果教师设计的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过高,学生就会接受不了,合作学习也就无法进行。如在“平方差公式”这一节的教学中,平方差推导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平方差公式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中,笔者先出3道相关的计算题:(1)(2y+5)(2y-5);(2)(b-3)(b+3);(3)(6-4)(6+4)。让学生先计算,然后再提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一问题。任务一布置,学生立刻“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惰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合作分析、讨论,最后推导出平方差公式。难题就这样被突破了,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教师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氛围,通过合作学习,课堂上的氛围也会因此而变得更浓烈。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不能走过场,形式化,教师既要活跃课堂气氛又要控制课堂纪律,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套“活而有序”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学生会产生怕动脑、不思考的依赖思想,想依赖小组成员来代替自己思考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课堂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
其次,教会学生学会合作。要想成功开展合作学习,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分工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安排各个成员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合理分工的前提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合作意识的培养要在合作氛围中营造,如在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要通过剪、拼的方式,把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对折,拼成两个正方形,这个活动要学生互相合作才能完成。这就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四、发现问题,及时调控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通过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点拨和引导。当学生偏离学习的主题无目地进行争论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思维方向的引导;当学生思维活动不能展开,出现“冷场”时,教师应给予启发、点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时,当讨论到函数的增减性时,笔者发现,在小组讨论中很多学生对k<0和k>0两种情况下,y随x的变化很难分清。发现该问题后,笔者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当k>0时图象从左到右是下坡形状,于是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坡形状,于是y随x的增大而增大。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对合作学习的实施有极大的帮助。
五、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必要时作出恰当的评价,这对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教师的评价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要重视个人和集体评价的结合,二要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以上五点,是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一些经验的总结,合作学习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更高涨,学习效果也更明显。
(责编 韦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