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
2013-04-29覃文
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主体意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68-01
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逐步把语文学习与品格培养联系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品格。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发挥学生能动作用的主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是受益终生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合作的过程中进行。这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教师交出主动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即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包括课前预习、整体感知课文、深入学习课文等,教师都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探究完成。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表演给学生观看的“演员”,而是“导演”,要让学生成为“演员”,尽情发挥,彰显个性。例如,教学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课文《家》时,笔者在组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时,设计了“自读课文→分组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谈自读收获→学生点评、补充→师生小结”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了作者对“家”的认识和思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训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二、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新好奇、情绪易变、兴趣多样。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生动形象、灵活多样。可通过新异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燃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突出,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人物,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教授语文版语文九年级课文《奥伊达的理想》时,笔者让学生自己编写情景剧,分角色扮演文中的奥伊达、爸爸、妈妈、空姐,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学生产生了极大的热情,深入探究文本,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在角色扮演的训练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提高了语文修养,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三、提倡成功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生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使其自信起来,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意识,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应提倡师生平等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讨论中,师生有身份之分,而无尊卑之别,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种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感受。通过任务的达成,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不同的接受者对文本会产生见仁见智的现象。教师要鼓励和提倡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肯定学生的主体式探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如在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时,对于祥林嫂之死,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祥林嫂是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祥林嫂是柳妈害死的”“祥林嫂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的”……大家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最后,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得出了“祥林嫂之死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残害人的结果”的共识,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苛求其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
四、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是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是教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规律、教方法。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加以运用,成为“会学习的人”。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精读课和略读课的不同学习任务及阅读步骤,针对不同体裁作品的不同特点,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在遇到不同文体的文章时,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阅读方法独立地进行阅读和思考,从而不断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改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氛围,通过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体,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逐步提高主体意识。(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