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与学中如何觉悟习惯
2013-04-29李科林
李科林
摘 要: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自主的“数学学习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将从对觉悟和习惯的理解与解释、在数学教与学中如何觉悟习惯两方面来详细阐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觉悟习惯;理解与解释;思维能力
一、对觉悟和习惯的理解与解释
觉悟:就是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
度,一个人觉悟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动地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最终决定其社会活动效率和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觉悟就是态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觉悟也是佛教教义名词,梵文意译为“无上正真道”“无上正等正觉”等。由于人在个体经验积累途径和认识活动等方面存在差异,觉悟也存在个性差异。
释义: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醒悟。
习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
详细解释:
(1)亦作“习贯”。原谓习于旧贯,后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
(2)习俗,风尚。
(3)对新的情况逐渐适应。
二、在数学教与学中觉悟习惯
高中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觉悟习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
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多而杂,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每节课的内容比初中时要多,即密度加大。高中数学课常常是在新知识的开始阶段,即例题就有一定的坡度。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听懂了,但一遇到作业常感到知识运用不熟练,思路不通畅,似乎总感到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更新的知识又接踵而来。所以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自觉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被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的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
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跟着老师的惯性运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里说: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作为确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教师要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把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世界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身体力行,潜移默化。
3.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会让学生自觉形成“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的习惯,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得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
4.要養成良好的演算、验算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
算,而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就要学生多动脑,勤动手,不仅能笔算,而且也能口算和心算,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掌握算理,注重使用简便方法。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参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只记结论。有针对性地使用课外辅导资料,以扩大知识面。
5.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要逐步夯实基础,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解数学题就是将这三种语言进行转换的过程。无论练习还是考试,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或技巧,这是学好数学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好数学的自觉行为和习惯。
总之,觉悟习惯就是将自己长期形成的、被动的、不好的习惯自觉地转换为主动的、良好的习惯,并不断地完善,形成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宋颖.浅谈在有效教学理念下数学探索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9).
(作者单位 甘肃省古浪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