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年教师健康促进的K.A.P分析
2013-04-29吴飒
吴飒
摘要:采用回顾性调查,自制调查问卷,对河北省高中1500名中年教师运动与健康的知识、态度、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高中教师运动与健康的知识、态度、行为特点,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调查研究显示,高中中年教师运动与健康知识水平高,态度、行为较差,应采取有效干预,增加其运动行为,降低健康危险行为。
关键词:健康促进;中年教师;K.A.P分析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过去评价健康的指标已不能适应健康评估的要求。目前,对健康的测量已经由单一指标的躯体健康测量走向多维度的躯体、心理、社会测量;由组织器官的客观测量走向对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满意度的测量。在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中,惟独行为和生活方式是最能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因素。选择和坚持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获得健康、减少疾病的最基本的、最容易和最经济有效的途径[1]。中年教师是高中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注重他们的身心保健具有挖掘和保护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意义。本研究试图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高中中年教师运动与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揭示不同性别教师运动与健康相关因素特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工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河北省的13所高中。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714份(其中男教师422份,女教师292份),回收率为95.2%。从中抽取年龄在35~59岁的教师370人(其中男教师225人,女教师145人)为研究对象。该人群平均年龄46.58±6.23岁,其中50岁以下占64.6%,50岁及50岁以上占35.4%。
2.研究方法
(1)测量工具。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参照健康调查量表(SF-36)[2]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自拟针对高中教师运动与健康的《高中教师健康调查表》。问卷结构包括指导语、问题与答案、编码与结束语。问卷要求回答在过去4个星期的健康情况。正式调查前,对问卷内容效度采用“专家咨询评价法”进行检验,经检验表明问卷具有较高内容效度。信度检验采用“重测信度法”,通过对50名男教师进行小样本测试,4周后进行复测,r=0.83,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指标3项;运动与健康知识指标8项;心理健康指标4项;运动与健康态度指标4项;社会支持指标3项;运动与健康行为指标11项。吸烟:偶吸为≤4支/月,成瘾指>5支/天,吸烟率为两者之合。
(2)调查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在调查员统一指导语下进行测试,匿名填写,当场收回。
(3)统计分析。将有效问卷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1.5完成统计分析。
二、结 果
1.高中中年教师对运动与健康知识的正确认识
表1的数据结果显示,高中中年教师对运动与健康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近80%以上的教师都有正确的认识,不同性别教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符合高中教师的实际情况。
表1 高中中年教师运动与健康知识现况及性别比较(%)
2.高中中年教师社会支持情况
表2的数据结果显示高中中年教师对同事支持的满意度女教师相对较高,而对邻居支持的满意度男教师相对较低。但在满意度整体上不同性别教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遇到麻烦需要求救时,男教师的主动性更积极一些,且不同性别教师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高中中年教师社会支持现况及性别比较(%)
* 表示 P<0.05,** 表示 P<0.01,下同。
3.高中中年教师心理健康情况
表3的结果显示,尽管女教师在“感到紧张劳累和压抑与失落”2项上人数较多,且在“学习”上的压力更重一些,但她们对目前的生活的满意度却相对较高。
表3 高中中年教师心理健康现况及性别比较(%)
4.高中中年教师运动与健康行为情况
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高中中年教师的休息时间严重不足,男教师的不良嗜好相对较高。在体育锻炼方面,尽管女教师的自发性比较强,但这种自发性却未能转变成实际的行动,在每周锻炼次数和每次锻炼时间2项上,不同性别教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0.01),如表5所示。
三、分析与讨论
1.高中中年教师心理问题较重,男女差异较明显
据邱毅等对陕西省高中教师身心健康的研究表明,35岁-55岁之间的中年教师心理问题较重[4]。本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观点。在“学习、工作、生活是否感到紧张、劳累、力不从心”和“您是否感到有一种压抑感与失落感”两项上,女教师均高于男教师,且在前一项上男女差异明显(P<0.01),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5]。在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度上,女教师高于男教师,主要与男教师比女教师有更高的期望值和成就感[6]有关。最大压力来源排在前三位的男教师是经济、工作、人际关系;女教师是工作、经济、人际关系。差异与女教师的职业危机感较重[7],以及男女教师所担任的社会角色的不同有关。
据张惠雄和吴丽民对浙江高中教师苦乐源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压力和收入(经济)排在高中教师痛苦源的前二位[8]。职业压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9]。为此,如何适当缓解目前我国高中教师的工作压力,或一定程度上将工作压力转化为工作乐趣和工作激励,已经成为构建高中和谐社会环境值得关注的因素。
2.高中中年教师的社会支持程度较差
国外研究表明,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如提供某些必要的知识)、实践支持(如帮助完成某些工作)以及情感支持能增强教师对工作情境的控制感,从而降低压力水平和人格解体水平,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10]。然而,研究结果显示,高中中年教师对社会支持的满意程度是较低的。
通常,典型女性气质具有重感情、敏感、柔弱、顺从、被动、羞涩、腼腆、胆小、多愁善感等特征。女性往往由于其柔弱而受到更多的关爱,并提高其社会维度的生活质量[11]。同时女性的气质特点与男性坚强、勇敢、自信、直率、独立性强、支配性强的气质特点比较,在社会支持的利用方面,女性却不如男性。
一些学者将社会支持分为:物质性支持;情绪性支持;尊重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同伴性支持。对于高中教师更多的是需要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是“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12]。
3.高中中年教师具有较高的运动与健康知识,但健康危险行为较多
由于受到教育程度和所处高中环境的影响,中年教师在运动与健康知识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认识水平。这一结果与清华大学“高知识人群”的研究资料相似[13]。然而,在行为和生活方式方面,他们健康危险行为较多。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中年教师吸烟率男女高达70.2%和5.5%,高于辽宁省教师(男64.43%,女1.24%)[14];饮酒率男82.7%,女33.8%,高于湖南社区男57%,女17.3%的报道[15];教师睡眠≤6h/d占调查人数17.8%,高于云南省的调查16.39%[6];午睡是最佳的“健康充电”,但男女教师分别有53.3%和55.2%的人还没有养成午睡的良好习惯;没有双休日的教师,男女分别占16.0%和24.1%,女教师显著高于男教师,但稍低于上海高中女教师27.5%[7];不能按时饮食的高达25.7%。
尽管高中教师拥有较好的医疗条件,但其身心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从其较高的起居无节、物质滥用比率中,英年早逝的根源可见一斑。
4.高中中年教师体育锻炼态度不明确,运动行为缺乏
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16,17]。然而,研究结果正如加拿大健康与生活方式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不活动的人使用最多的理由是:“没时间”、“没精力”、“没动机”[2]。高中中年教师男女分别有13.3%和19.3%的教师对体育锻炼“本人无兴趣”;32.0%和37.9%的男、女教师强调体育锻炼“无时间”。从体育活动的时间负荷强度来看,高中中年教师中男占71.1%,女占80.7%的人体育锻炼达不到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尽管女教师锻炼的自发性较高,但在锻炼次数、时间上与男教师的显著差异,以及“无时间”、方法欠妥等原因,未能将这种优点转化为身心健康上的优势。
脑力与体力不平衡,劳逸结合失调,长时间伏案工作所造成的“运动不足”、“肌肉饥饿”;长期过度用脑而造成脑供血、供氧不足以及高度的精神紧张等,难免会造成生理上的疲劳感,这种“生活方式病”,严重危害教师的健康。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显示出的高中中年教师在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既反映该人群所受教育中缺乏健康技巧,又反映现今高中社区内教师保健需求与旨在转变行为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鉴于不同性别中年教师所面临的诸多特殊身心问题,按照Green提出的健康促进模式以及流行的评估(assessment)、分析(analysis)、行动(action)模式的要求[18,19],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是:
1.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男教师差,建议关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其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并积极引导她们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高中中年教师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较低。建议高中应营造领导者、教师、学生之间良性校园内部支持环境,构建家校合作,校社互动社会支持系统,并注重引导女教师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技巧。
3.男教师的健康危险行为多于女教师,建议高中应注重教师信念的确立、态度的转变,激发和唤起教师的情感,帮助教师提高认知的协调性,避免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性行为。
4.教师运动行为缺乏,女教师更为突出,建议高中教师应重新审视事业与健康的辨证关系,转变体育锻炼态度,注重体育对生活方式的干预,以健康的身体实现对事业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田本淳,马文飞.追求健康没有快车——追求健康从生活方式开始[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5-26.
[2] 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127-131
[4] 邱毅,黄静珊,王兴林.陕西省高中教师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313-314.
[5] 朱焱,张业勤,邓冰,等.255名高中教师生活质量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14-316.
[6] 张河川,李润仙,等.183名中年教师心身健康与生活行为、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1997,11(5):330-333.
[7] 郑桂珍,陈华,陈月新,司徒琪蕙.上海市高中女教授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4,61(5):19-24.
[8] 惠雄,吴丽民.浙江高中教师苦乐源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8):73-78.
[9] 姚立新.教师压力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14-32
[10] Esther R.Greenglass,Ronald J,Roman Konarski.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burnout in teacher:exam inaction of a model[J].Work & press,1997,11:367-378.
[11] 舒剑萍,何宏宝,李景玉.大学生生命质量调查[J].医学临床研究,2002,(8):406.
[12] Thoits PA. Dimensions of life events that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J].Kaplan H. psychological stress. New York:AcademicPress,1983:33-103.
[13] 刘华轩.清华大学“高知识人群”体质、健康与对策研究[A].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6- 59.
[14] 王春福,张晓丹,李跃进,等.辽宁省教师吸烟情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1991,7(1).
[15] 郝伟,李凌江,肖水源,等.湖南两地区成瘾物质使用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1994,8(6):241.
[16] BIDDLE S. Children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Int J Sport Psych,1993,24(2):200-216.
[17] BOSSCHER R J. Running and mixed physical exercise with depressed psychiatric patients[J].Sport Psych,1993,24(6):170-184.
[18] 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51-53.
[19] 黄敬亨.健康教育学,第3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9-76.
High School K.A.P Analysis of Middle-aged Teachers in Health Promotion
WU Sa
Abstract: By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 1500 middle-aged teachers of hebei province high school sports and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related intervention study. Middle-aged teachers survey research shows that high school sports and health knowledge level is high, attitude, behavior is bad, should tak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their exercise behavior, to reduce health risk behaviors.
Key words: health promotion; middle-aged teachers; K.A.P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