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心理冲突及化解

2013-04-29贺桂欣,杜立文

职业时空 2013年8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思政课高校

贺桂欣,杜立文

摘要:与专业教师相比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特殊性在于他们面对的学生群体庞大,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实效性差,教学目标被强化而地位处境却被边缘化。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存在三大职业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地位上的反差,教学科研两难的窘境以及职业认同感的缺乏。预防和化解的方法应从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职业认同感,加强培训力度,提升专业能力,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关心教师职业发展几方面努力,从而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以及教师自身生存质量。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心理;心理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教师队伍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国家政治的维护者,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者,青年价值观的塑造者,其职业态度、执教心理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育质量,同时也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及职业发展。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特点

1.面对的大学生群体庞大,影响深远

高校“思政课”的四门必修课程都是针对全院学生开设,而且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对学生的大学生活起到很好的鼓舞和引领的作用,甚至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思政课”教学就是把先进的思想意识、人生价值通过课堂传递给大学生,提升其精神品位,丰富其心灵世界,构建人生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完整其精神家园,进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人格个性,面对人生的任何境遇都能保持高尚的心灵和健康的状态。“90后”大学生是在市场经济的文化中长大的新一代,他们比较注重现实,对于老一代推崇的理想、信仰等观念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对于老一辈的忆苦思甜式的教育方法有着不屑的态度,另外现代网络的普及使得他们的民主参与意识较强,这样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时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信服度,给予学生更多引导而不是说教,教育学生把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才能使他们学有所获,终身享用。

2.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效果时效性差

相比较而言,高校“思政课”面对高校本专科所有学生开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绝对数量不足,师生比例明显低于全国高校的平均师生比例1∶16,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思政课”教师缺编比例为20%,师生比为1∶21。“思政课”授课方式多为课堂讲授灌输,课堂上没有学生记忆单词、朗读课文或例题运算的时间,老师一刻不停地总是在讲授,每次课程两小时,有时一天要讲授四小时,甚至是六小时,高强度的工作量磨损了教师的精神状态。另外“思政课”的教学价值见效缓慢,时效性差,它是一个不断积累,量变到质变、缓慢释放的过程,有的知识会指导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但是更多的知识会在学生毕业后工作生活中体现出其价值。所以“思政课”教师心理失意多,教学成就感低,从而自我评价下降。

3.教学目的被强化,地位处境边缘化

一方面,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的发达,使得教师在获取知识的渠道上不再具有优势;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追求,使得“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目标实现难度增大;“思政课”集意识形态教育、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合三为一的课程本质,以及实现理想信念到践行的转化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思政课”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完成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就是教书匠,甚至认为谁都可以讲授,不存在专业性、学术性,也谈不上科学性。思想上的轻视带来的是经费上的克扣和挪用,最终“思政课”教师地位逐渐处于高校的边缘,处境的尴尬往往造成心理的自卑和失落,进而影响工作的热情和进步。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三大心理冲突

1.“名义地位”与“实际地位”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思政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给予了极高的政治地位,社会、学校、家长对“思政课”教师寄予了厚望,对“思政课”教师分别从思想素质、政治素养、道德水准、业务知识、综合能力、教育技能等方面提出了高、精、尖的要求,期望“思政课”教师是教育家,是心理学家,是思想政治的专家,是编剧导演甚至演员,总之是集各种身份和才能于一身的“超”“能”“全”人,“名义地位”很高;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思政课”经常遭遇的是漠视甚或是忽视,有人主张淡化甚至是取消“思政课”教学,帮学生减负,所以说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歧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歧视客观存在,虽然范围不大,程度不广,但是这些看法和说法打击了部分“思政课”教师的热情,让他们感到自己辛勤的汗水没能换回理解和起码的尊重。

2.教学、科研两难的尴尬窘境带来的心理落差

与专业课教师相比,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完成教学任务。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2.5%的“思政课”教师却承担着10%的教学工作量,其中1/10的老师还要从秦皇岛校区做通勤车到昌黎校区上课,这样的忙碌奔波使得教学已经变成了一种机械性的劳动,科研任务只能在假期里思考和进行。当今社会高校教师追求的另一重要称谓是研究者,同时教育教学研究也是促进高校教育逐步发展与时俱进的第一生产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是打造高校优质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在科研项目上,与专业课相比,“思政课”课题通常被认为是没有经济效益产出的、非技术性的、虚拟的,所以“思政课”教师申请的研究课题被立项的机会、研究经费数量都是寥寥无几,“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教学与科研两难的尴尬窘境,自然产生了与专业教师科研水平上的巨大心理落差。

3.“思政课”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存在双重人格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所从事的教书育人的工作在内心里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但是在“思政课”教师中却存在以下几种表现:第一,降低职业价值,仅仅把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视教学为等价交换的雇佣劳动,其典型的语言形式就是“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混饭吃而已”;第二,缺少职业效能感,成功的体验甚少,教学中以利益为核心,“教心”流失,对待学生机械生硬,感情淡漠,自然也不可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赢得尊重,获得成就感;第三,强化体验平庸感,感觉教学机械重复,毫无趣味,苦海无边,希望早日退休;第四,情绪上出现倦怠消极的反应,有混日子心理,得过且过,缺乏工作的驱动力及创造欲望,缺少激情,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面对学生,很多“思政课”教师还是会在心灵上不断地追问自己教书还是育人、谋生还是生活、任务还是理想,造成他们心理的冲突以及双重人格的存在。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心理冲突的预防与化解

1.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有的教师感慨“思政课”教学内容都是干干巴巴的条条框框,内容很多可是学时有限,全校统一考试,致使讲授中不能自由发挥,讲课缺少了激情,自然学生听课也感到枯燥乏味,缺少了师生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相传染,学生厌课,教师厌教恶性循环。这种现象是诸多原因造成的,比如体制的因素,教材内容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是教师的主观因素。就体制因素而言,高校扩招,教师力量不足,繁重的教学任务稀释了教师的精力,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拥有了和教师同等获取知识的能力手段,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从教材因素看,“思政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的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政治课,普遍认为内容空洞抽象,缺乏了现实价值和立竿见影的效果;从教师的主观因素考虑,缺乏职业荣誉感和工作责任感是深层次的原因。“思政课”教师只有对职业具有高度认同感、荣誉感,进而形成幸福感,才能从内心产生更多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获得好的评教效果。

2.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思政课”教师的特点以及学生对教师较高的期望,尤其社会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使得一些“思政课”教师产生职业冷漠感,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较低。加强自我,形成独特的风格、探索归纳出独到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理论成果,努力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魅力感,将职业提升为事业,甚至升华为科学。当职业成为我们教师的研究对象时,那就会产生无尽的乐趣,才能乐在其中,其自我的人生价值也会伴随着提高。

3.加强培训力度,提升专业能力

如果“思政课”教师是任何一个教师都能胜任的普通工作,不需要长时间的专业学习、教学培养和职业训练,不是具有创造性和不可替代的劳动,则无法让“思政课”教师内生教学的动力,难以体会教学中的快乐情感,难以显示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必将导致职业幸福感流失。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是一个需要耐心细致更需要综合能力的工作,因此经常不断地提升他们的专业工作能力非常必要。但是这恰恰是“思政课”教师最缺乏的。一要进行常规培训和专业培训计划,考虑设置政治素养与专业技能、基础理论与教育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教师培训体系,进行新理念、新知识、新技巧的培训;二要创新培训形式,把握培训的时机,采用上岗前培训、日常培训、热点问题培训等多元化的方式,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工作水平,消除“思政课”教师因专业化技能不足而诱发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冲突。

4.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关心教师职业发展

关心“思政课”教师的心理健康,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要点统一的前提下,给授课教师充分的决定权,自由制定授课计划、挑选授课内容、摸索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革新,寻找适合“思政课”特点、符合思政教学规律、对接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避免教师的机械重复性工作,提高教学的独创性,增加教学的艺术性,以获得更高的职业幸福感。其次是关心教师职业发展,让“思政课”教师走上教学科研并重的职业道路。树立新的“思政课”教师研究者形象,必须对其科研提供政策支持,培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推出相关的研究成果,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有利,对教师的自身提高有利,更是对“思政课”教学有利的多赢之策。

参考文献:

[1]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EB/OL].[2008-05-05].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05/content_8109489.htm.

[2] 汤海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追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20-22.

[3] 何琦瑜,郑一青,等.品格决胜负:未来人才的秘密[M].华夏出版社,2010.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

[5] 应茹琴.教育理想浅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3):120-123.

[6] 易丹妮.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与优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286-288.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Confliction and Resolu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lectu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E Gui-xin, DU Li-wen

Abstract: Compared with professional teachers, Universitiy teachers lectu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ave particularity. They face a huge student population,bear the onerous task of teach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s poor. Teaching objectives is strengthened but the status and situation is marginalized.there are three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confliction in universities teachers lectu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uch as the contrast of position, the dilemma betown teaching and research,as well as a lack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Ways to prevent and resolve are effort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enhancing sense of honor,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teachers, enhancing training efforts, enhancing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creating a relaxed learning environment,care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us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eachers'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er;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思政课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