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通向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2013-04-29周金良
周金良
【摘 要】新课改以来,虽然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较大的改观,但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针对此现状,本文结合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导学理念,提出少教多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学有所得,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少教多学 学生主体 有效课堂
观察国外的课堂我们发现,教师一般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探究、摸索,亲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国外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远高于中国学生。教师教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怎么学习”。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想、主动问、主动找答案。学生问问题,教师不会直接讲出正确答案,而是给他一个方向,让他自己去想、去找、去学。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类似于少教多学,许多事实证明,这是通向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新课改以来,尽管不少教师转变了教学思维,改变了满堂灌、一言堂的话语霸权,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和思考空间,但主导课堂的话语权还在教师手里,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没有根本改变,以教参为中心的教师主宰课堂分析的状况基本没有改变,这种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没有促进作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基本没有帮助,所以,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徘徊不前,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与此相反,“少教多学”的实验课堂不断探索成功,这使我想起30年前钱梦龙先生强调的导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三主”导学课堂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指导下的课堂阅读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阅读理解能力,又在师生的主动参与训练中提升了语文素养,尤其是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思维、阅读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钱老师的课堂是少教多学的经典。他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学习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即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提高读写能力。具体而言,首先让学生读起来、说起来、争起来、动起来和写起来,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能自主学习、自觉质疑、探究发现、获得知识;其次,不满足于教知识、给现成的结论,而是亲自下到水中,在游泳中教会学生游泳,用自己的读书体验现身说法引领学生学习,有时助推,有时放手,尽可能让学生适应水性、熟悉水性,学会游泳。
任何真实有效的课堂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教师不能面对墙壁说空话,更不能无视学生的存在自说自话。许多课堂事实证明教师多讲无益,多讲剥夺了学生读书、思考的权利,剥夺了学生寻求知识、获得快乐的过程,最终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质疑、探究才能领会、消化学习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只能在不断的阅读训练中提高。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少教多学,在多学中让学生体悟学习,探讨学习,习得学习的方法;在多学中养成阅读思维的习惯和方法,在多学中培养阅读品质和阅读能力,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少教多学”的基本原则是:学生看书能明白、利用工具书能了解的知识不教;《教参》上现成的结论,脱离文本、架空分析的内容不教;学生通过思考大多能想清楚的内容一般不教;机械重复、多数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教;学生思考有难度、价值不大的内容不教。但“少教”不等于不教,而是要教得简单、精当,讲究取舍,要教就要教在关键处,在学生学习思考有疑难的地方要多教、精讲,教在学生长久思考未得时,教在学生学习思考容易忽略之处。“多学”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强调以学为主的自主学习。“多学”也不是放任学生的学习,而是学中有教,学中定教,学中有导,先学后导。学生自主学习后,提出疑难和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要求确定必要的合适的学习目标,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或用讨论、或用点拨启发学生思考,或组织学生读书品味语言,了解语言文字的表现手法,体验文本中作者的丰富情感。一句话,少教多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并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少教多学”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习得阅读的方法和规律。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里的“学”主要指学习方法和规律,这是终身有用的东西,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力量和源泉。例如,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教学老舍的《想北平》,教师示范诵读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小节,然后要求学生找出该小节中的关键词语和语句,思考这些词语和语句有着怎样的表现力。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和语句的内涵,思考分析它们的表现力或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揣摩品味,用笔表达读书思考所得,教师安排学生交流、讨论重点词语和关键语句:“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浸”字有“侵入、渗透”之意,表明作者对北平爱得无比深刻、深沉,“像杜鹃似的啼出”借用典故表达作者对北平深深的思念。“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中的“永远”强调痛苦和无奈,“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引起的爱”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通俗形象地表达无法言说的爱。“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一句,把古城当作母亲写,说明北平是不可替代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说不出来”在文中多次重复,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对母亲的爱浓到极处、爱到极致,感情浓厚强烈到说不出来。这里,北平、故土,母亲、祖国自然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感情丰富、深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鉴赏,学生在阅读中探求方法,在阅读中体悟情感,在体悟情感中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进行了一次精神交流,受到了心灵的洗礼。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悟出阅读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和规律:1.注重朗读吟诵;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3.弄懂修辞手法及其作用;4.明确抒情方式(借景、物、典故抒情或直抒胸臆)。最后再让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其他语段进行阅读鉴赏。学生在阅读中探求方法,又用体悟出来的方法去阅读鉴赏未知的语段,起到了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的作用。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我反思和总结,学会了学习,教师的教只是引导或点拨,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是语文味浓郁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少教多学”其次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有所发现。
有人说,文本的精神、文本的灵魂、文本的种种好处,是要通过细读才能被发现的,越是好的文本就越需要如此。少教多学,就要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去发现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巧妙之处,就像带着学生逛花园,虽然教师知道哪里最美,但是不说,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发现花园里的美。一旦学生发现了花园里的美,就要等待学生说出美在何处。有时教师启发一下,有时顺势指点一下,这时,学生完全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促进学生体验语言背后的丰富情感。如教学《雷雨》这篇课文时,笔者要求学生预习了解有关的戏剧知识,了解戏剧冲突的重要性,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课堂上一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用声音传递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二是让学生研读文本,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例如,围绕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过真爱进行讨论。研读文本,讨论分析要求不说空话,要从文本中找依据,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学生找出一个个片段,分析一处处语言文字,品味一句句内涵丰富的台词,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了人物复杂的人性,还原了人物的真实本性,读出了作家笔下真实的《雷雨》,也读出了自己理解的《雷雨》。
戏剧作品是对话的艺术。黑格尔说,戏剧语言是戏剧的第一要素,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戏剧的灵魂。这样经典的语言,笔者让学生反复品味、诵读,比较读法,进而在比较诵读中有所发现,并尝试用声音传达出自己的理解,用声音呈现人物的情感变化,这就是依照文体特点进行教学,这样的体验学习才是真实有效的课堂。
少教多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使课堂教学更朴实、更有效。钱梦龙老师的《为语文教学招魂》和《语文教学呼唤常识回归》两篇文章都反复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听说读写为重点,重视文本语言的积累、品味和感悟。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归根到底是学生学的有效性。教学最大的有效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真正有效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高考,只重视应试技巧的应试教学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脱离文本语言品味、训练的多讲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基本无用,唯有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少教多学式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