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止“过度教学”
2013-04-29董裕华
董裕华
医学上有个名词叫“过度医疗”,是指在治疗过程中,不恰当、不规范甚至不道德地脱离病人的实际病情而进行的检查、治疗等行为。过度医疗增加的不只是医疗资源的耗费,还包括病人就医的成本。是药三分毒,更为可怕的是在“为你好”的幌子下,过度医疗给病人带来了多少伤害,谁也说不清楚,这是一只看不见的、温柔的毒手。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有惊人相似的情况!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在前四年里,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里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许多教师交口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让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多数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
为什么会由“交口称赞”到“深为吃惊”?这就是过度教学惹的祸!在整整四年里,那位教师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怎么可能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独立思考呢?
“过度教学”比“过度医疗”的行为更隐蔽,后果更严重。病人到医院看病,他对自己的病情基本有数,医生根据望闻问切的结果决定治疗的方案;医生和病人是一对一的,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对症下药。而教育则不同,班级授课制决定了教师和学生不可能一对一,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习惯不同,学习兴趣、爱好不同,怎么确定教学的起点和要求都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不少教师在接班时会认真进行调查摸底,并根据教学情况适时、适度调整,也有的教师只图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就万事大吉。大多数学生不清楚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负责任的教师给他辅导时会通过一份练习,大致了解其学习的状况,相当于医院的全面体检,然后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则会给他一份资料,不管有用没用,先让他从头做到尾。这样若真能把学习上的某一问题解决了,也很可能是“瞎猫逮着了死老鼠”,那是花费多少精力才碰到的结果呀。
过度医疗主要从费用来考量,成本过高是显而易见的。病人转院或换了一个医生以后,新医生可能会指出哪些检查项目可以取消,哪些药品可以用廉价的药替代,甚至不用药就可以治好病。病人自然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过度教学则不同,何为度、什么度很难把控,它的危害也是隐性的。现实中能够选班级、选老师的可能性很小,由于缺少参照的标准,如何判断过度教学难以操作。但现在,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被教育的功利性绑架。在考试分数面前,似乎永不满足。为了获得优异的成绩,可以违背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可以放弃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超越师生身心承受的限度。事实上,加班加点、增加作业量仍然是目前提高考试成绩的主要途径。近二十年来,“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风靡全国,人们更多地把教学作为科学来看待,轻慢甚至忽略了教学的艺术性和人本性,过度地强调效率、效果,于是,科学性悄悄地演化为科学主义,又不知不觉地演变为技术主义,生动活泼的状态和局面正被消解、驱赶。难怪成尚荣先生一直在呼吁: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
教育需要智慧。其实,只要最大地激发人的潜能,方法得当,我们完全可以用最经济的成本、最简便的途径获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