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数学”:让学生从“似懂”到“真会”
2013-04-29章世倩
章世倩
【摘 要】学生学习数学听得懂、说不出、写不全、算不对的情况似乎司空见惯,在怕说数学的背后掩盖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障碍,造成数学学习能力的不断减弱。数学教师可以从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形成和巩固“说数学”的习惯,在不同课型的教学以及课堂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开展“说数学”活动。
【关键词】说数学 问题 教学环节 解决方案
跟“哑巴英语”一样,许多学生学的数学也是“哑巴数学”,听得懂、说不出、写不全、算不对。不少教师总认为,学生进入青春期,不愿意多说,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必然造成课堂容量大,教师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所以,常常是教师包办代替,自说自话,最多让一个数学成绩至少中等偏上的学生讲讲解题思路,其他学生跟着“豁然开朗”,至于学生是“真懂”还是“假懂”、掌握了多少,不仅教师,就连学生也都心中无数。在我们的课堂上,看到最多的就是学生“听数学”“做数学”。
学生不会说数学,不愿说数学,甚至不敢说数学,意味着什么?我想最大的问题就是掩盖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障碍。学生学习的障碍不断地积累,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地减弱,考不好也就不足为怪了。学生“学会”的最基本标志就是“会说”,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新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内涵,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的学习内容做出合理的建构。因此,学生数学学习的障碍首先就是语言障碍。数学语言障碍是学习者在接受或运用数学语言信息时不能顺利识别、理解、组织、转换等的一种状态。
真正的“说数学”,应当基于教师对学生“懂而不会”现象的恰当判断,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组织有助于消除学生“懂而不会”现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用各自的语言交流数学知识,用个性的思维表达数学理念,用个性的方法暴露解题思路,说出个人理解、体会、主见、异见和创见,促成数学课堂中产生更多的“懂而会”的积极学习的资源。在数学教学的不同的课型、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可以开展“说数学”活动。
新授课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为主,其环节主要有复习导入、新知学习、例题讲解、练习巩固、小结作业等。在新知学习时,如果学生能说清来龙去脉,也就意味着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椭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两颗图钉和一根长绳子动手画椭圆。在画出图形后,让学生说出操作要领,再讨论归纳,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椭圆的定义。同时还要说出椭圆定义的关键词,说清定义的内涵和外延。这样的实践过程,可以让学生对椭圆的定义终生难忘。在例题讲解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出最简单的方法,而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过程,总结出一般的解题思路和步骤。如果学生能自己比较出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特点,学生对例题的理解必定入木三分。课堂小结时,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说”给其他同学听,这既检查了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增强了学习的乐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复习课研究的往往是一个单元或者一个章节的内容。复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进行知识重组、形成网络的过程。复习课上如果能让学生分析题目、寻找方法,说出解题思路和解答过程,其他同学再相互议论,作出相应评价。产生分歧时还可以讨论、寻找原因。这样在相互说“数学”的过程中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并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能力也会增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题、变题、再解题、评价。高考数学《考试说明》把“能力立意”描述为:“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一个是“灵活应用”,一个是“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它们无疑是“死揪”的克星。学生自己进行编题、变题,能够说出变式的方法和理由,其数学能力必然会增强。
让学生“说数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从思想观念上解决问题,更要有扎实的功底,深刻理解数学教学的任务和要求,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还要有高超的教学技艺,能够把握“说数学”的时机,把握“说数学”的深度,放得开,收得拢,让“说数学”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和提升数学能力的捷径。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营造氛围。
学生怕“说数学”,并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作为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宽容学生随便地说,引导学生规范地说,促进学生创新地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学生自己听懂是一个低层次的要求,说给别人听、能让别人听懂,是对自己知识掌握的最好检测,如果能教会别人,那就更能说明知识已经熟练掌握、融会贯通了。无论是回答别人的问题,还是与别人争辩,都要从自己占有的信息中筛选、组织,而后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积极紧张的思维活动过程。每个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都需要做深入的钻研和认真的准备。听了别的同学有见地的发言,发现自己的差距,也更能激发起研究的动力。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很多表达的机会,容易让他们在情绪上互相感染、互相激励,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这正是学习数学最有利的条件。
二是营造空间。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中学数学教学要摒弃“满堂灌”,但要学生“说数学”、进行数学交流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时间上很难得到保证,操作起来也有不少困难。学生逐个地说肯定不可能,不让他们逐个地说又容易流于形式,以至于有的学生一直没有“说数学”的机会。于是,我把学生每4人一组,每节课上至少给5分钟时间,由基础较差的学生复述当堂课的主要内容,复述重点例题、练习的处理方法,其他同学担任“小老师”,帮助发现讲述者的错误和遗漏。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由基础较好的学生讲述,让每个人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通过“兵教兵”“兵助兵”,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滥竽充数”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少,“懂而不会”的现象也就得到有效的遏制。
三是营造机会。
除了每节课给学生固定的时间进行小组活动外,还要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说数学”,及时厘清和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让学生“说数学”,大致要经历“问—议—辩”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问答式。教师根据教学重点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议论;学生可以直接从书本中、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里或通过实验操作、演练计算寻找答案,做到有问能答,把学生内隐的思维活动外显化,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第二阶段是议论式。学生不仅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而且对问的内容和答的内容再联想、延伸,产生新的问题或新的答案,特别可贵的是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征求解答和评价。如什么地方不懂,这种想法对不对,我的想法、解法与同学的想法和解法的区别在什么地方。第三阶段是辩论式。围绕一个内涵丰富的问题,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路,自由地发表见解,相互启发、促进,甚至热烈争辩,引起“连锁反应”。也可以提出一个新课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讨论。许多问题也是越辩越明,越辩越有新的收获。“辩”是质疑的开始,也是质疑的需要。现在学生最最缺乏的就是质疑的勇气和精神,如何让学生喜欢争辩、勇于质疑应当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