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懂,不会做”的症结何在
2013-04-29缪建中
缪建中
【摘 要】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听得懂,不会做”的主因是:概念教学“走过场”;定理、公式推导与证明“一带而过”;教师过多“包办代替”;解题教学中的题型化、程式化,只讲解题过程和结果,淡化数学解题思路的发现;学生学习套题型、背套路,主要依靠大量机械重复训练提高考试成绩。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概念教学 定理、公式推导与证明 解题教学
经常听到学生说,上课时老师讲的都听得懂,可是自己却不会做。问题出在哪里呢?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固然有关,但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肯定也有关系。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定理公式的推导与证明、解题教学等方面作些剖析。
一、数学概念教学被“走过场”
笔者经常听到一些数学课上概念教学匆忙而过,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走过场”,概念的内涵挖掘不够,外延的拓展与比较不够。比如,笔者听过的一节“异面直线”概念课,教师让学生先看教材,然后依据导学案,让学生讨论空间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学生对照教材,讲出了异面直线的概念。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好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课前预习啊,课堂学生讨论交流啊,但其实很多学生根本不理解“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的两直线”这一概念的本质。
“异面直线”概念的建立,其实可以让学生先回忆初中平面几何中相交直线、平行直线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异面直线”的例子(暂不给出“异面直线”这一说法),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对这种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直线,如何给出定义呢?通过列举生活中大量的两条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让学生经过认知冲突、直观感知和抽象概括得出“异面直线”的概念。对于这一概念的教学要抓住两点:一是空间中存在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直线;二是相交直线和平行直线都可以确定一个平面,换言之,存在一个平面经过相交直线(平行直线),即共面,这样异面直线的概念就“水到渠成”,将共面直线否定不就是异面直线吗?就是“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的直线”,这就是异面直线的本质。
对概念教学,其实很多教师很不重视,这确实成为学生“听得懂,不会做”的根源之一。对于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历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对比分析强化感知、抓住本质抽象概括、拓展外延建立联系、练习应用强化概念的过程,这其中对比分析、抽象概括最为关键,是概念形成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常被“走过场”,对概念的外延拓展,与已有的知识建构知识网络,与已有的概念比较、联系这一环节也被弱化,而把精力花在运用上,不断强化应用,结果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二、数学定理、公式等推导与证明被“一带而过”
目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流行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活动单导学、导学案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过分强调学生每一堂课进行预习并完成导学案,其实有很多弊端,对于学习能力中等以下的学生,他们根本没有自学能力,“预习”在他们那里就变成了将教材上的概念“抄”上导学案,将定理、公式等证明“搬”上导学案,根本就没有任何效果,教师上课时这部分学生无任何兴趣和激情,任你怎么引导、点拨,他们常无动于衷,不理不睬。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随堂课(即常态课),内容是球的表面积和球体积公式的推导课,教师让学生先看教材8分钟,接着提问上述两个公式,将两个公式板书到黑板,然后就将导学案上的大量的题目甚至将高考题拿来练习。课后,与该教师交流,教师自认为这两个公式太难讲了,而且公式证明高考是不会考的。这里,公式的探究、发现和证明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全被教师“阉割”了。这难道不是学生“听得懂但不会做”的原因之一吗?后面碰到求面积、体积问题时,遇到“割”“补”等转化时,学生根本没这种数学思想和意识,对后续积分思想的萌芽也极为不利,这是典型的“烧中段”。其实中学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公式,如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柱、锥、台、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等的推导,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都被弱化了。
三、解题教学被“题型化”“程式化”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写道:解题时,第一,你必须理解题目;第二,找出已知数据与未知量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到直接的联系,你也许不得不去考虑辅助题目,最终你得到一个解题方案;第三,执行方案;第四,检查已经得到的解答。
当下的数学课基本是教师讲题、学生练题,大量同一类型的题反复练习,错题过关,直到将所有题型(教师认为高考中可能出现的)都练过很多遍,教师就安心了,认为这下我的学生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考试了,数学教学变成地地道道的应试训练课。近几年江苏高考数学试题我们教师看后都认为不难,认为几乎所有的题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全讲过,所用数学方法全讲过,体现的数学思想全讲过和都渗透过,怎么学生还喊难?
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平时解题教学中,有一些偏误值得注意并纠正:一是平时教学中不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和审题习惯;二是教学中只讲怎样解,不讲为什么这样解,很少讲如何发现这种解法的过程。解完题也很少总结,即使总结也是交代这是什么题型,用了什么方法。题型讲了一大堆,方法讲了一长串,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学生一道一道地练,却还是一次一次地错,教师再一遍一遍地讲评,教师讲得苦,学生练得苦,数学成了万恶的魔鬼。
造成这样的状况,我们数学教师有何感想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