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节奏教学游戏化的尝试
2013-04-29金建华
金建华
【关键词】音乐课 节奏教学 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87-01
节奏是音乐的要素,通过节奏感知音乐的律动,感受音符的流淌,这是解读音乐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我尝试调动他们的视、听、唱、触等多种感官,让音乐节奏教学游戏化。
一、聆听大自然的节奏,感受音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因此,我常常会带领学生到野外寻找音乐素材。比如,在树林中,听到鸟鸣“咕咕咕咕”的声音,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个什么节奏,让学生用手打拍,然后,让学生一起回忆,这个节奏型在哪里学习过,哪首歌里有这样的节奏型。这时,就会有部分乐感好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并找到一些词来配合节奏。这样就使节奏学习收到了预期效果。在四季当中,我带领学生到郊外侧耳倾听,学习节奏。如油蛉子的声音就是二拍子的,布谷鸟就是三拍子的,还有知了的声音,可以形成四拍子的。到了秋天,野外的小虫子发出的声音,一长一短,那个节奏型就更加丰富了。我还引导学生明白:想要表现不同的情绪,就要采用不同的节拍。大自然孕育的音乐节律,实质上正是音符的美感所在,而音乐家或者是音乐工作者因为找到节奏的美感,所以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音乐。为此,我常常带着学生到野外,感受节奏的存在。通过形象生动的音乐素材,学生学会了识别不同的时值,感受不同时值表现出来的音乐情绪。
二、捕捉身边的节奏,体验音乐
生活中的音乐节奏也是俯拾皆是,随处可见。在课堂上为了渗透“音乐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我常常引导学生去捕捉身边的节奏。比如,车水马龙的早晨,有公交车的声音、警车的声音、救护车的声音,不同的节奏传达不同的感觉。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体会救护车和警车到来的紧张感。另外,在家庭中,或者是在学校里,我让学生聆听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走是左右、左右的音符;跑是左右左右、左右左右的音符等。还有人说话的节奏也有所不同,有的慢,有的快,有的类似紧凑的三连音节奏,有的是三十二分音符。学生通过感知身边的音乐节奏,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音乐的生活感。
三、在游戏实践中感受节奏,把握音乐
在歌曲教学中,我喜欢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感受与理解音乐,最终把握音乐。比如,苏教版音乐教材《我们美丽的祖国》中,这是三拍子的歌曲,因为强弱把握不太好掌握,学生容易唱得声音不均匀,感情拿捏不到位。我就让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拍手,保持强弱弱的变化,另一组的同学用手画三角,跟着音乐感受三拍子的节奏变化。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能够跟着旋律把握节奏,又能够对不同的节拍有强弱体验,還有对力度变化也有感觉。
又如,教学歌曲《吹草哨儿》,这首歌分为主题和副歌两个部分,节奏欢快明亮,跳跃感强,乐句构成简单明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其中的情绪,我让学生分组,一组走一走:如“××”做左右踏步的行走,“×—”则做膝盖弯曲身体上提的动作。在学生都熟悉旋律之后,我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进行走步练习,然后再通过听觉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游戏:首先让一组学生在位置上原地走路,我突然出示卡片“×”,学生走;然后我用手拍击跑的律动,出示卡片“××”,学生小跑。对于另外一组的学生我引导其进行重音的训练,采用左脚跺一跺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听到时值变化时能够进行跺脚行进,并提醒另外一组同学注意力度对比,把握强弱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又进行了行走和跺脚的训练,让学生自己创编歌词,加在行走和跺脚中。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行走跺脚的节奏模式,逐渐学会把握强弱在歌曲中的情感处理。
四、有意识地创作节奏,享受音乐
教师在进行节奏敲击时,一定要具有音乐性,促进学生把握乐感。当学生用动作或嗓音模仿节奏时,教师可以添加一些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体会节奏的变化。在音乐教学中,我习惯于将学生非常熟悉的节奏,还有一些唱过的歌曲中的节奏型,写成一个乐句,并以此为单位,让学生将卡片的顺序按歌曲的乐句顺序排列,然后开始击鼓传球,进行听节奏猜歌曲的练习。学生跟着节奏要做一个动作,跳或者跑都可以。有时候我也会选择播放一些欣赏的曲目,或者是自己表演一个节奏型或音型,先让学生模仿出来,然后激励大家集体创作节奏。或者让学生自告奋勇出来打击节奏,让其他学生来进行模仿。甚至有时候我还会在歌曲中添加一些行走动作,让学生识别节奏图谱。
总之,节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教师只有从多个角度寻找节奏灵感,带领学生体验,才能让学生把握音乐、享受音乐。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