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计算单项调研的分析和思考

2013-04-29居海霞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改进策略

居海霞

[摘 要] “数的运算”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一个重要板块,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计算单项调研情况反映,思维定式、中间得数记忆差错、计算技能未掌握、对“估算”缺乏正确认识等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 加强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融错”教学、把握“课点”时刻、建立正确的估算教学观等方式是有效的教学改进策略.

[关键词] 计算调研;典型错误;改进策略

缘起

“数的运算”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一个重要板块,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的小学数学试卷中,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一般都占85%以上,因此,无论是从学生测试评价还是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来讲,计算教学都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能更优化地进行计算教学,我校在各年级分别进行了计算单项调研,拟通过对学生测试的情况进行分析,尝试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调研测试方式概述

本次调研测试的对象为一至六年级学生,测试的内容涉及直接写得数、竖式计算、脱式计算、估算、解方程等类型,各年级测试后进行质量分析,统计本班的平均分、优秀率等,并针对本班学生错误最多的三道典型错题进行分析.

测试情况的整体分析与思考

1. 思维定式引起的错误

《教育心理学》指出:定式是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会使人按照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 比如,学生做数学题,某一种题型由于反复多次的练习,其解题方式已在记忆中固定化,当碰到相似题目时,学生就会由于已经形成的定式,不假思索,用记忆中的方法进行解题,导致错误的答案.

在本次测试中,学生因思维定式的原因导致错误的如:三年级测试题24×5,15%的学生解题时误看做为25×4,得到的结果是100;五年级测试题25×4÷25×4,54%的同学解题时误看做25×4÷(25×4),得到的结果是1. 再如,二年级测试题1000-962,21%的同学得到的得数为37. 究其原因,是因为被减数中的0用来退位减时,很多情况下由于之前被借走1,此位是用9来减的,故此题中,个位上的0被学生看作9来减2.

教学改进策略:加强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教学改进策略:“融错”教学,在纠错中增长经验.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在他的“融错教育”理念中指出:“要听到学生思维真实的声音,把学习过程中的差错融化为珍贵的教学资源. ”针对学生这种因中间得数记忆差错或遭受干扰等引起的错误,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析,也可让做错的同学讲讲他是怎么想的. 直面差错,甘愿分享,可帮助学生在纠错中找出错误原因,再通过相关练习进行强化,增长经验,从而提升相关的计算能力.

3. 计算技能未掌握导致的错误

这两题错误的共性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商的末位为0的除法算法未掌握. 比如,第一道算式:被除数的百位和十位除以4后没有余数,个位上3除以4,商不足1,余数为3. 学生不知该如何表示“不足1”的商. 第二题中,个位上的4除以6同样如此.

在学这一除法计算之前,学生已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中类似情况的解题经验,但被除数由两位数变为三位数,数字变大,计算要求也就相应变高. 这时学生在这一题型上的运算技能未掌握,因而导致错误.

教学改进策略:把握“课点”时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羽毛球、网球、篮球等体育比赛的解说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赛点”这个词,它的英文是“match point”,表示“决胜负的一球,最后一球”,也指比赛进入了关键时刻. 如乒乓球,小局是11胜制,大局是五场三胜制. 在小局中谁先到10分,也就是还差1分就获得这1小局的胜利,这1分就叫做这1小局的局点(也可以说是这1小盘的盘点). 在大局中谁先赢到第三场,在这一场中谁先到10分,还差1分就获得整场比赛的胜利,这1分就叫做整场比赛的赛点.

比如,做一道难题,苦苦思索时,突然触到某一思路,豁然开朗,找到解决之方法,这一时刻,就可以成为解这一题的“题点”. 同样,在某一课中,知识点难点和重点突破的关键时刻,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教师引导、自主思考、同伴讨论等),把握住重点,突破对难点掌握的障碍,对本课所要传达的新知识点得以正确建构. 这关键的“黄金几分钟”,可以认为是这一课的“课点”.

在上述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商的末位为0的除法一课中,学生算到个位不够除以除数的这一刻,即为这一课的“课点”. 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商个位如何处理”,反过来验证结果是“22 …… 3” 还是“220 …… 3”、比较“883÷4” 和“880÷4”的不同点等多种方式进行强化. 在第一时间接触该题目时,就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计算方法.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一堂课中,突破难点的这一时段,学生由于游神或教师教学不到位而引起了对概念等的不清晰认识,课后,花十倍的时间也难以弥补.

4. 对“估算”缺乏正确的解题认识

在三年级的估算测试题中,有这样一题:69×44≈( ?摇?摇). 估算时,我们这样估:把69看作70,把44看作40,结果大约为2800;也可以把69看作70,把44看作50,结果大约为3500;也可以把69看作70,把44看作45,结果大约为3150,等等. 可三年级的整体测试情况显示,86%的学生其结果为大约3000. 这样的结果比上述估算的结果都更接近于准确值3036. 学生估算的结果怎么会这么接近准确值?他们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估算的?通过课后了解,原来,学生们是“先算再估”,也就是说,先计算出准确值,再写出与准确值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数. 这样的“估”法不惊令人咋舌:这种“估”法可以吗?学生是怎么看待估算的?

教学改进策略:建立正确的估算教学观.

教师要对“估算”有正确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估算意识.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多地纠结于学生是否估得“准”,应给尽量多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估算的过程. 尽量少用“比一比谁估得最准”“××同学最能干,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 因为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陷入“估得离准确值越接近越好”的理解误区,导致“先算后估”的现象发生,脱离了估算能力培养的最初本意.

再次,在评价的形式上,尽量少一些单纯的算式,多一些具体情境下估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估算带来的实际价值. 比如,“去商场购物,每条毛巾24元,买8条”这一情境,如果是顾客,要考虑带足够的钱,就要往“大”里估,可以估成“30×8=240(元)”. 如果是收银员,就要精确计算“24×8=192(元)”,如果是一道纯粹的问题:“8条毛巾大约要多少钱?”,就可以四舍五入估计为“20×8=160(元)”. 从这一实例中,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解题对象,由于不同的需求,所采取的估算策略是不一样的.

关于估算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虽然对“估算”这一块有相应的要求,但很多的领域还属空白,我们有很多的思考,譬如:估算和近似计算有什么区别?估算有哪些策略?如何建立学生的估算意识?等等. 这些,都有待我们的实践和反思.

在本次测试中,暴露出的计算问题还有很多,以上选取比较典型的四种,和大家一起讨论,其余的就不一一赘述了. 希望文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更好的改进,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猜你喜欢

改进策略
浅议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把脉病因,扭转低效
浅析如何提高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效率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