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对话 成就课堂精彩
2013-04-29李宝霞
李宝霞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在新课程理念下展示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精彩课堂景观,使“对话”不仅成为一个环节,一个过程,更成为一种理念,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创造精彩的课堂必须实现有效的对话。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对话 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94-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形成了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可以说,创造精彩的课堂必须实现有效的对话。那么,怎样才能实施阅读对话教学,让它变得有效呢?我认为可以具体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引品语言,感悟形象
《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语文课与其它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学习表达技巧,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呢?首先,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每读一篇课文,就犹如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特定的精神家园,在那样特定的时空中与文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交流彼此的思想、理解、感悟等。其次,还要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作为读者的我们,就要“披文而入情”,通过解读“三分文章”去感悟“七分意”。教师要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在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感受,建构自己新的体验,新的感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比较、分析、理解,文字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激情的有色画面和清晰的形象了。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学生精读第三段时,不能深入地感悟天游峰扫路老人的乐观、豁达的性格以及奋斗不息的精神。为了帮助学生疏通这个难点,我抛出了这样一块“砖石”:“扫天游峰的石梯究竟累不累呢?请大家再用心读读课文,看看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再次与文本进行“对话”,细细品味词句,很快,他们有了自己的理解。
生:每天一上一下要扫一千八百多级石梯,工作量很大。扫路人的工作是很累的。
生:老人说他每天一级一级地扫上山,再一级一级地扫下山,手中竹扫帚又是那么沉,老人肯定每天都要流很多汗。
生:游客空着手攀爬石梯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何况老人拿着竹扫帚扫石级,怎能不累呢?
生:天游峰十分险峻,扫路时一定要小心翼翼,这使扫路人更辛苦。
生:现在游客十分多,导致天游峰的垃圾增多,扫路人的负担也加重了。
师:是呀,山峰如此险峻,石梯如此陡峭,石级如此之多,工作量如此之大,这扫路人岂能不累呢?可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用心读读老人的话,尝试着从中找到答案。
生:老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武夷山,所以劳动虽苦却心情快乐。
生:老人乐观、开朗,把“苦”当成了“乐”。
生:因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十分热爱,十分尽职,所以不觉得累。
学生有了文本做依据,有了“底气”,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就能侃侃而谈,畅所欲言。在充分品读语言、 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开朗、乐观、豁达的扫路老人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
二、创设情境,演绎生活
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在想象、体验、理解、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自由地直接与文本对话。而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我们又怎能不让学生在演绎生活的过程中活用“对话”呢?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巧妙地创设情境,引生入“瓮”,让学生自然融入文本中的角色,体验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特点。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李白送孟浩然前往扬州的场景。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洋溢在字里行间。那份依依惜别之情被语言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体验,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让学生演绎当时的场景,必然能更深入地感悟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友谊。学生经过一番准备,上演了一幕感人的送别场面:
生(扮李白):孟兄,此次你前往扬州,我们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生(扮孟浩然):李兄,不要悲伤,你我之间的友情如此深厚,就像这滔滔的江水一样永世不绝,决不会因为暂时的分别而改变。
生(李):是呀!你的人品我敬仰不已,你的作品誉满天下。这么多年来,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衷心地感谢你。
生(孟):不,你也有许多令我敬佩的地方。王渤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你就请回吧!
生(李):好,就请孟兄满饮此杯吧。
……
教师巧创情境,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必然能帮助学生活用“对话”,“对话”又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释放出新的光芒。
三、激发情感,加深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认识会更丰富,体验会更深刻。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爱深切感人,不舍杀害大黑骡子却又不得不杀这一矛盾的情感贯穿故事始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的情感变化,在对话中走进人物内心,体验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
师:战士们都舍不得杀大黑骡子,作为大黑骡子的主人彭德怀舍得吗?
生:舍不得。
师:是啊,彭德怀更加舍不得呀!既然舍不得,为什么又要杀呢?
(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
师:是啊,纵有万般的不舍,但为了战士们能走出草地,彭德怀不得不忍痛割爱。但战士们仍在请求,彭德怀只得下了第二次命令。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生:其实,彭德怀的心里比谁都难过。大家每请求一次,其实就让彭德怀的心痛一次。
……
师:然而,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谁也不愿意开枪,彭德怀不得不第三次下命令。此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彭德怀的内心正承受着巨大的煎熬,也许怕自己会改变决定,所以他已是非常恼火。
……
课堂上,学生与彭德怀一起经历了“爱”与“痛”的心路历程,整个教学成了学生心灵中难以停止的“情感之旅”。师生动心动情,师生间的对话更为体验文中的情推波助澜。这样的心灵对话,对学生来说,也一定是深刻的。
四、巧设话题,交流互动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能得到两种思想。”对话教学就是提倡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强调让学生在互相交往中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教师要通过解读文本,确立教学内容,设计精当的问题,在触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感召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体悟文本的蕴蓄,引起学生整体性阅读,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有效的课堂对话。
《水》是一篇体现水之珍贵的课文。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水太普通、太常见了。因此,在教学伊始,我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文中有哪些地方是你万万没有想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自读课文后,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看似不经意间提出的一个问题,却架设了生生互动的平台,形成了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交流的学习氛围,开阔了学生思维,使其达到任意驰骋的境界。学生在这个话题的引领下,自由表达,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达到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升。
五、启发想象,迸射活力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多彩的,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多维的,有着惊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语文课堂也应是丰富的。教师应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引领学生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让语文课堂迸射生命的活力。
《渔歌子》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春天秀美的水乡风光图。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把平面的、抽象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的画面。孩子们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世界里:“快瞧!一只只高雅美丽的白鹭在山前忽高忽低地盘旋着,时而扭动着自己纤细的身躯,好像在展示自己;时而悠悠低飞,似乎有什么心事;时而扇动着矫健的翅膀,调皮地与水面来个‘擦肩而过。”……每一种景物在学生的眼里都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对话,现实世界与文本世界得以沟通。文本在孩子的内心成为鲜活的画面,生成的内容更为精彩,空间更为广阔,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迸射出无尽的活力。
六、激活思维,彰显个性
语文教材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而是一个富有生命的载体。打开课本,就是激活一个生命。新的“课标”提出三个维度,提出尊重学生的阅读见解。语文课堂应当激情荡漾,个性飞扬。“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体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异。但只要是学生自己个性的感悟,是自己真实的体会,我们都应当为他们的发言喝彩。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舞台。当我们的课堂上闪现出学生独特的智慧火花,课堂必然会激情荡漾。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体悟与感受,让“对话”为这份荡漾的激情、飞扬的个性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苏教版第九册《林冲棒打洪教头》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精彩场面,刻画了林冲的谦让、宽容的胸怀与高强的武艺。文中配有一幅插图,形象地再现了当时扣人心弦的场面。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次对话以后,学生已然感悟到了林冲的高大形象。我决定以这幅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于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仔细品读课文,认真观察插图,你能给这幅插图起个名儿吗?”学生再次趣味盎然地与文本开始了“对话”。片刻之后,一个个充满灵性的命名出自学生之口。有的说“一棒决胜负”,有的命名为“精彩一瞬间”,有的概括为“一棒扬名”,有的直接说成“大快人心”……看,这就是充满智慧,涌动灵气的课堂。学生的灵性,学生的激情,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在“对话”这个编导之下,释放出了无穷的力量。
对话,让语文教学充满了人文性;对话,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对话,给予了语文教学一片灵性的天空。让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交流思想,让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贯穿这美妙的“对话”吧!课堂将会更加鲜活、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