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初探

2013-04-11胡传淮胡云柯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蓬溪县大英县氏族谱

胡传淮,胡云柯

(1.蓬溪县政协,四川蓬溪 629100;2.蓬溪县三凤镇宣传文化中心,四川蓬溪 629100)

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初探

胡传淮1,胡云柯2

(1.蓬溪县政协,四川蓬溪 629100;2.蓬溪县三凤镇宣传文化中心,四川蓬溪 629100)

蜀中蓬溪钟氏家族,从清代至今,先后修谱三次。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尤为突出,内容丰富,价值颇大,是研究清代客家名人钟瑞廷、钟永定的第一手重要资料。文章阐述了蓬溪河西钟氏族谱纂修沿革、体例内容以及体现出的客家文化内核。

蓬溪;客家人;钟氏族谱;民国刻本

蜀北蓬溪,历史悠久,风土秀丽,“农务耕凿,乡里族党,颇相亲睦,俗为近古”(嘉庆本《四川通志·风俗志》)。这种淳朴民风,吸引了许多外地移民到蓬溪安家落业。明末清初,在“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生活在粤东、粤北、赣南、闽西等地的不少客家人,亦纷纷迁往蓬溪,有的繁衍生息,成为了蓬溪望族。如清代乾隆年间从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迁至蓬溪西乡的客家钟氏,百余年间,人才辈出,中式举人1人、贡生4人,入清及民国《蓬溪县志·人物志》者4人,入清光绪《新修潼川府志·人物志》者2人,著述30余部、70余卷之多。影响深远,名噪蜀中,故《志》云:“邑西之钟,为蓬溪巨家,其显于学问、科第者,极盛一时。”

最近,笔者得到一部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它是一部研究蓬溪客家文化的瑰宝,今特作初探,以供研究涪江文化、客家文化、巴蜀文化、家族文化和明清移民文化的专家学者参考。因学浅心拙,寸管窥天,谬误之处,尚祈郢政。

1 蓬溪客家钟氏修谱沿革

族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客家人讲礼节、重伦理、敦亲族、敬祖先,对族谱纂修尤为重视。蓬溪河西客家钟氏亦不例外,从乾隆七年(1742)入川至今260余年,分别于清代、民国和当代修谱三次。

1.1 清同治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

从乾隆七年(1742)钟氏落业于蓬溪西乡至同治七年(1868)已历126年,发展至第六代,始第一次修谱。修谱缘由,清代举人钟瑞廷《纂修蓬溪河西钟氏支谱叙》云:“吾宗族谱,自汉唐以来,始修于洛,继修于江右,后复修于闽与粤,相传不下百余代。至曾祖扶任公(钟扶任)由粤来川,以道远,谱牒繁重,不便携持,手录一册,以志不忘,重宗派也。迨置业蓬西,以耕读起家,屡欲回籍携取原谱,因年衰道远,有意未逮。迄今已六世矣!倘不修辑,后恐无传,如先人之德何?因聚族而谋,佥曰:‘善’。”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冬至日,入川以来第一部客家《蓬溪河西钟氏族谱》修成。参与修谱人员多达18人。主修为举人钟瑞廷。

1.2 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

民国三年(1914),蓬溪客家钟氏第二次修谱,距同治谱,已历46年。此谱三易其稿,民国五年(1916)十一月冬至日完成,共十卷,内容充实,体例完善。具体情况,容后详叙,兹不赘述。

1.3 当代新修《钟氏族谱》

建国后,钟姓于2009年开始第三次修谱,距离二修93年,2012年完成。目前,此支客家钟氏已发展至3000余人,主要分布于遂宁市涪江以西由蓬溪县划出新成立的大英县象山、隆盛、蓬莱、同心、玉峰、郪口等镇乡和蓬溪、船山、安居、射洪等县区,而以象山镇最多。

2 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体例内容

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后出转精,体例完整,资料详实,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下体例和内容:

2.1 谱名

民国五年(1916),蓬溪河西钟氏纂修成钟氏入蓬溪以来第二部族谱,族谱全名为《续修蓬溪河西钟氏族谱》,简称《蓬溪河西钟氏族谱》。谱名要素齐备,有修谱次数(续修)、谱籍(蓬溪河西)以及姓氏(钟氏),便于检索和阅读。钟文楠《叙》云:“谱起于烈公,谓之始祖;传百二十余世,扶任公始由粤迁蜀北蓬溪之西偏,谓之始迁祖;谓之《蓬溪河西钟氏族谱》,不滥不诞,虽欧苏不过也。”客家钟氏落业于蓬溪县境内涪江河以西,故称“蓬溪河西钟氏”。1997年12月,蓬溪分县,划出蓬溪河西一带,成立大英县,故此支客家钟氏今主要分布在大英县境内。

2.2 谱序

谱序是一部族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序的内容包含姓氏渊源、宗族历史、迁徙情况,历次修谱缘由、经过,修谱主持者及人员。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共收序言8篇,即清乾隆庚寅(1770)夏四月、敕授文林郎原任浙江寿昌县署遂安县事护理严州府印务十三世裔孙钟沛撰《原叙》;道光十七年(1837)夏暑月上浣、赐进士出身咸安宫教习现任河南陕州知阌乡事通家生容海福源撰《原叙》;同治戊辰年(1868)仲春月上浣、敕授儒林郎己未恩科举人中书科中书职衔加二级裔孙钟瑞廷撰《纂修蓬溪河西钟氏支谱叙》;以上3篇系老序;新序有5篇:即民国三年(1914),廪生钟永猷、恩贡钟永绍、癸酉科拔贡前署广安州学正裔孙钟永定、詹事府供事官议叙即补分县钟永显、文生裔孙钟文楠5人分别撰写的《续修钟氏族谱叙》。

钟永猷《叙》云:“吾族系出宋桓公孙伯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子孙遂以为氏,而复姓钟离焉。至烈公,乃单以钟为氏。其先迁徙不一,由洛而江右、而闽,继复分支入粤,籍隶嘉应州之长乐县,传至仕公十五世孙扶任公(钟扶任),始携家入川,置业潼川府蓬溪县河西家焉。”将蓬溪河西客家钟氏的姓氏渊源、迁徙情况、入川始祖,叙述得十分清楚。

2.3 目录

目录能提纲挈领地揭示家谱的主要内容和次序排列。从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目录可知:该族谱在编纂体例上继承了正史、方志记载叙述的方法,有史、图、表、志、传,形式多样,兼容并蓄,图文并茂。

2.4 凡例

凡例,又称谱例,它主要阐明族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内容也较丰富。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卷一载有同治本《凡例》及《续修凡例补》,共计23条。同治本《凡例》第一条云:“吾宗系出粤东嘉应州长乐县地名湖塘约回龙砦民籍,自国朝乾隆七年壬戌扶任公,始携子二人,由长乐迁川北潼川府蓬溪县河西家焉。兹颜谱曰《蓬溪河西钟氏族谱》,以明支派所流,庶几后世子孙得以继续勿替云。”

从《凡例》中,可见蓬溪河西客家钟氏原籍粤东嘉应州长乐县湖塘约回龙砦,即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塘湖村回龙寨。五华县,原名长乐县,以境内五华山取名。居民绝大部分是操客家语言的汉族。龙村镇位于梅州市最南端,在五华县城南部65公里。钟壁是五华县钟姓肇基祖,字提龄,南宋后期定居于长乐县。元至正二十年(1360)前后,为谋求发展,钟提龄六世孙钟文进,来到塘湖,但见一片绿洲,四面青山,一湾绿水,方圆十数里,形似圆盆。圆盆中间,自东而西有七个小山丘,神似七星伴月。山丘两侧是平坦的谷地,谷中池湖星罗棋布,波光闪闪,不下百口,是一处理想的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在此建立新家,遂取名“塘湖”。钟文进为塘湖一世祖。今日钟姓为塘湖村之大姓,现塘湖有12000人左右,其中钟姓有10000多人,占全村人口九成以上。

2.5 修谱名目

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卷首列有“修谱名字”,开列本届与上届同治本修谱人员名单、职务。民国五年(1916)十一月冬至刊《蓬溪河西钟氏族谱》,修谱人员15人,名单如下:续修:癸酉科拔贡前署广安州学正裔孙永定;协修:供事府供事官议叙候补县丞裔孙永显;监修:文炳、文楠;校录:文楷、文靖;校刊:文芹、华燊;总理:文直、文诚;副理:文霭、文林;经事:文策、文焘、华注。

2.6 钟姓源流

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卷一载有钟永定撰《钟氏源流考》,简明扼要地追叙了蓬溪河西客家钟氏的历史渊源、得姓始祖、迁徙、世系等。从《钟氏源流考》可知:蓬溪河西客家钟氏,原为中原人氏;唐代由洛入闽,定居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宋末由闽入粤,定居嘉应州长乐县塘湖村回龙寨;清初由粤入蜀,卜居蜀北蓬溪县西乡,至今繁衍为当地大族。

2.7 先祖像赞

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登载有钟氏近世先祖及族中名人赞语、像赞,对先祖的相貌、业绩、功德,画龙点睛地予以颂扬,加深子孙对这些先祖的印象。如《宋妣赞》、《贤贵公赞》、《贤才公赞》、《贤珍公赞》、《祥麟公像赞》、《何妣像赞》、《郑妣赞》等。

2.8 家规家训

家规、家训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卷一载有《家规十二则》,即敦孝弟、敬祖宗、尊长上、睦族党、举族长、禁讼端、慎婚嫁、戒渎伦、禁冒宗、矜孤寡、择术业、正心术。以上十二条家规,系同治七年(1868)蓬溪河西钟氏第一次修谱时,主笔钟瑞廷制订。民国续修时,主笔钟永定又作《戒子书》,教育钟氏子孙。在这些家规中,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规中亦保留了许多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尚节俭、戒赌博、戒淫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9 风俗礼仪

风俗礼仪,又称风俗、家礼、婚丧习俗、祭奠、家礼仪节等,系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卷一载有《家礼挈要》、《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时祭仪节》等等。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在家礼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中,客家人的风土人情、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此家谱中亦有记载。因此,民国《蓬溪河西钟氏族谱》是研究客家文化、客家民俗、客家礼仪的重要资料库。

2.10 字辈排行

字辈是指名字中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字派。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我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起源于宋朝,延续到当代。其形式有类诗体(四言、五言、七言、八言诗)、对联等。民国《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卷三载有《士公足下十五世字派歌》、《蓬溪旧字派歌》和《蓬溪新字派歌》等。《士公足下十五世字派歌》是钟氏迁川之前居住在广东长乐时的字派,共计15字。《蓬溪旧字派歌》是蓬溪河西钟氏以入川始迁祖钟扶任为第一代制订的字派,即:“扶贤祥瑞永,文华庆国奇。敬天承祖德,世有大昌时。”共计20字。《蓬溪新字派歌》是民国三年(1914)续修家谱时在旧字派的基础上新增的字派,共计20字。因此,蓬溪河西钟氏入川后共制订字派40字,可供40代人使用,现已繁衍至第12代了。

2.11 传记

族谱中的传记,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的人的事迹的文体。传记主要记述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祠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并荣耀家族。

民国《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卷一、卷二中收录了不少传记、墓志铭,如:《扶任公贵公才公珍公合传》、《赖妣墓志铭》、《祥光公碑文》、《陈妣传》、《瑞廷公墓志铭》、《梅花瘦人传》、《李妣墓志》、《瑞金公生传》、《永绪公暨任妣墓志》、《永绍公墓志》、《永定节略》、《漆孺人墓碣》、《永显生传》等等,这些传记、行状、墓志,对研究蓬溪河西客家历史人物、客家妇女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2.12 世系

世系是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统,也叫世系表,是用图表的形式来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通常是五代为一表,由男性子孙排列而成。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卷三至卷十全部是钟氏世系,主要有《始祖烈公足下分支世系谱录》、《长乐士公足下五世世系谱录》、《迁蜀始祖任公足下五世世系谱图》、《任祖各房五世孙足下世系图》、《任祖长房五世孙足下谱录》、《任祖二房五世孙足下谱录》、《任公三房五世孙足下谱录》等。其中《始祖烈公足下分支世系谱录》,列出了钟氏从第1世得姓始祖钟烈至101世钟志达的完整世系;《长乐士公足下五世世系谱录》,列出了原籍广东长乐县钟氏支祖钟士至钟扶任,共计15世世系;《迁蜀始祖任公足下五世世系谱图》等,以清乾隆时入川始迁祖钟扶任为第1世,列出钟扶任至民国五年(1916)修谱时钟永定等5世世系。从得姓始祖钟烈至民国钟永定,共计120余世,其中钟志达至钟士之间有10余世不可考。

2.13 图像

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像资料为辅。家谱中的图像,主要包括祖先图像和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等。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卷一载有《五服图》、《神主图式》、《三父八母图》、《祠堂时节陈设并家众序立图》、《正寝时祭图》、《两位并设馔图》、《任公祖屋场墓图》、《碑图》、《宋妣司家坝墓图》、《贤才公葫芦嘴墓图》、《贤珍公花园墓图》、《祥麟公暨何妣深福湾墓图》等,使族谱内容更加丰富、直观,图文并茂。

2.14 艺文

族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少不了族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钟氏家族善诗文者,代有其人,钟瑞廷、钟瑞璿、钟永绍、钟永猷、钟永定、钟永显等,均有诗文集行世,故民国《蓬溪河西钟氏族谱》中刊载的诗文甚夥。如:《扶任公赞》、《贤贵公赞》、《贤贵公蒸尝会序》、《贤才公赞》、《祥麟公七秩双寿序》、《祥麟公像赞》、《祥光公八秩双寿序》、《宋妣八十贞寿征诗启》、《瑞朝公乔迁序》、《瑞朝公七秩寿文》、《瑞朝公生圹记》、《瑞朝公祠堂记》、《瑞廷公六秩双寿序》、《瑞廷公七秩寿文》、《八秩自寿诗》、《龙溪诗草序》、《龙溪诗草题词》、《过龙溪有怀诗》、《永定七十寿文》、《永定中书公祠堂记》、《龙溪诗草后集题词》、《养正诗选序》、《梅峰溯源图记》、《溯源图题词》、《题梅峰溯源图诗》等,这些诗文,多为钟氏家族中名人所撰,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亦是研究地方史志和客家文化的宝贵资料。

2.15 领谱字号

古代为保持家族的纯洁,防止外族冒族认亲,家谱修好后,家谱数量按房、支数印刷,家族内部发行,且秘不示人。各房各支按字号签字领取家谱,对收藏家谱、及时验谱,都有具体规定。

《蓬溪河西钟氏族谱》于民国五年(1916)完成,共订谱32部,分存三大房。领谱字号为四言八句诗:“自义率祖,收族敬宗。奉先思孝,追远明恭。老泉谱记,万石家风。聪听彝训,福禄攸崇。”是谱修成后,族众以为完善,皆出资添印,所以民国谱共印了60部。增印28部的领谱字号为七截诗一首:“颖川遗泽庆椒繁,万叶千枝一本联。好诵葛蘽宏庇荫,读书为善力耕田。”谱中还规定:“凡领谱者,须尊重敬惜,安奉妥适,不可视为寻常物件,漫不经心。”这对保存族谱有益处。

因时代动荡,民国本族谱至今存世者,仅五、六部了。2008年,大英县(原蓬溪河西)钟氏第三次修谱时,在象山镇龙溪钟氏家族中寻找到一部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保存完好,遂以该谱为蓝本,复制翻印了100余部民国本族谱,以供钟氏族人使用。其中,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收藏了一部大英县隆盛镇飞钟村钟国德先生赠送的翻印本民国《蓬溪河西钟氏族谱》。

3 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体现出的客家文化内核

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方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重要价值和作用。客家文化,丰富多彩。此特略述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体现出的客家文化内核和特点。

3.1 开拓进取

客家是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的一支重要而独特的民系族群,自古以来形成一种开拓进取、敦亲睦族和团结协作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在蓬溪河西客家钟氏家族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记载了不少族人的开拓事迹。如:钟氏入川始迁祖钟扶任就具有不甘沉沦、不安于现状,敢为天下先的性格。清钟祥麟撰《扶任公贵公才公珍公合传》载:始迁祖钟扶任(1694—1768),“有四方之志”,三次到海外经商,最后入蜀创业,从“余银二十两有奇”到“所积不下二三千两”,终于获得成功。

3.2 爱国爱乡

客家先民大多因异族入侵,故国沦陷,被迫逃离故土,漂泊迁徙他乡。流落他乡的悲惨生涯,引发了客家人强烈的爱国思乡情感,他们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刻骨铭心。蓬溪河西客家钟氏,血管里流淌着客家祖先的血,爱乡爱国之情十分强烈。钟瑞廷《龙溪诗草》卷下,有诗题为《余原籍广东,频年西洋入寇,王师屡出未克,感而有作》。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1841年2月,英军攻陷虎门;5月,英军占领泥城、四方炮台,炮击广州。1842年6月,攻陷吴淞;7月,陷镇江;8月,犯南京。钟瑞廷深感忧虑,故作此诗,有云:“回首瀛东路八千,海云红处起狼烟。挑来巨寇应谁咎?让出重城也自怜。将帅闻风甘避贼,楼船填海欲遮天。至今未报王师捷,惆怅乡关泪涌泉。”“故乡蹂躏已三年,放眼重围望纸鸢。战具贼偏工造作,屯兵我竟任牵延。血腥海水悲鲂鱮,魂断家山哭杜鹃。犹幸熙宁(长乐县古名)无警报,先茔几处尚依然。”“怕向东南望,兵戈负好春。”鸦片战争结束,瑞廷又作诗《西洋贼退志感》,有云:“最好故乡今乐土,海波澄处望雷琼。”钟氏诗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爱乡之情,“惆怅乡关泪涌泉”、“魂断家山哭杜鹃”、“犹幸熙宁无警报,先茔几处尚依然”、“最好故乡今乐土”等句,充满了对故乡广东长乐县的思念。虽然迁蜀已有100余年了,但在钟氏的心目中,长乐县是“家山”、有“先茔”,那里才是他真正的“乡关”!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爱国爱乡与敬宗睦族的传统精神。

3.3 崇文重教

崇文重教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蓬溪河西钟氏,贡举辈出,从教者众。举人钟瑞廷(1805—1884),终生传道授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之精神。钟瑞廷从教50余年,历任蓬溪县蓬莱书院、蓬山书院、象山书院、经义书院讲席,弟子上千人。其弟子有来自重庆、乐山者,故清射洪举人胡文魁《挽钟瑞廷》诗云:“父子为师友,文章蔚国华。化风敷四院,教雨及三巴。”四院,即蓬莱、蓬山、象山、经义四书院。钟瑞廷活到老,教到老。到八十高龄时,还撰有《象山书院碑记》,谆谆教导学生,一片婆心,跃然纸上。钟瑞廷在《八十自寿》诗中云:“眼青每为看书损,头白依然被墨磨。自笑伏生强项甚,传经直到鬓婆娑。”这是他一生从教的真实写照。钟瑞廷重视子女的培养,子侄们也不负重望,个个学有所成。三子钟永定,字子安、止庵,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官广安州学正,历主中江、三台、蓬溪诸书院,学养深纯,也是一位受人崇敬的客家教育家。

3.4 刻苦勤奋

当年,客家人从中原一带长途跋涉来到赣南、闽西、粤北等地;后又由粤入蜀。平原地区早已有土著民居住了,新来的客家人只能在深山野岭、交通不便的偏远未开垦的蛮荒之地定居。没有任何依靠或外援,要创建新的家园,只能靠一双勤劳的手。客家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精神。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中记载钟氏先祖来蓬溪创业的艰辛。乾隆七年(1742)五月,钟扶任是年48岁;岳父宋仁锡,50余岁;妻子宋氏32岁,且有孕在身;长子钟贤贵12岁;次子钟贤才7岁,一家五口,辞别父老乡亲,带着80余两银子,从广东长乐县塘湖村回龙寨出发,冒暑迁川。经过漫长的三个多月,跋涉三千余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到达蜀北潼川府遂宁县,已是九月了,身上仅余银20余两。九月二十日,在遂宁县途中,宋氏生下了第三子钟贤珍。全家旋移居蓬溪县河西隆盛场五里许之单山子(今属大英县隆盛镇四村),佃甘姓田土耕植。日则偕孺人力作,虽劳苦不倦;夜则篝灯课二子读,孺人亦纺织于其旁,每更深乃止。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家境渐裕。至第二代,季子钟贤珍善经营,经商兼务农,家运蒸蒸日上,到嘉庆七年(1802)钟贤珍去世时,蓬溪河西钟氏,已置业祖屋场(今属大英县隆盛镇同心)、司家坝(今属大英县象山镇)、葫芦嘴(今属大英县蓬莱镇)、花园(今属大英县象山镇)、龙溪(今属大英县象山镇)、青龙滩(今属大英县象山镇)、红花坝(今属大英县蓬莱镇)、毛轨寺(今属大英县象山镇)等地,田土各数百亩,号称“蓬溪巨富”。同治七年(1868)第一次修谱时统计:钟扶任共有子5人、孙15人、曾孙43人、玄孙120人。《族谱》卷三云:“吾族之兴,创之者,任祖(钟扶任);大之者,公(钟贤珍)也。”卷一《扶任公贵公才公珍公合传》云:“吾祖携家入蜀,眷属仅五人,余银才二十余两。今裔孙已百有余,丁田地已千百余亩。谨志之,俾后世子孙咸知先人之创业维艰云。”

3.5 乐善好施

蓬溪河西钟氏,有了钱不挥霍、不摆阔,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出资兴学,修桥铺路,争相为家乡公益事业出力。民国本《蓬溪河西钟氏族谱》中记载了许多这样的族人,例如:钟祥光(1778—1862),钟扶任之孙。族谱谓其“平生善持家,置业累巨万,而性好施济。其提携亲戚、周恤邻朋者,不具论。三邑(三台县)新建象山书院,诸生满舍,膏火不给,慨然捐资数百两助之,士林咸啧啧称道不衰。晚岁守老聃知足义,颐养山林数十年,足迹不入市廛。至乡闾有裨益事,则怂恿后辈为之,一时仰之如泰山北斗。”钟永久(1833—1892),钟扶任玄孙。《族谱》云:“生平奉亲以孝,事长以恭,持己以严,待人以恕。宗族乡党间,事无巨细,俱赖公一言而决。其不肖子弟常畏知名,人以王彦方比之。”钟永定(1842—1929),钟瑞廷第三子,拔贡,广安州学正。《族谱》云:“生性俭而有致,严于取予,虽一介不苟。至义所当为,则略不吝惜。先祖著书甚夥,刊印费数百金,皆先生一手经理,从无旁助。族中孤孀,有志不能直立者,必委屈调护周济之,以全其守。蓬镇(今大英县蓬莱镇)至石场(今大英县象山镇)几卌里,路极狭小,每淫雨,泥泞没膝,行旅苦之。数议募修,皆畏难不果。以端县丞(蓬溪县丞端秀)之威猛,屡敕团保修治,卒无人肯任其事。先生奋然捐募,得数百金,不期月而成,履周道者,咸以为百年来未有之善举也。”

以上三人,就是蓬溪河西客家钟氏族人中家业有成、热心公益事业之优秀代表,他们深受族人和乡民爱戴,他们身上体现出了客家人敦亲睦族、助人为乐、团结友爱之美德。

[1]钟永定,钟永显.蓬溪河西钟氏族谱[M].蓬溪:民国五年刻本,1916.

[2]钟瑞廷.龙溪诗草[M].蓬溪:清光绪十六年红雪山房刻本,1890.

[3]周学铭,熊祥谦.蓬溪续志[M].蓬溪: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1899.

[4]阿麟,王龙勋.新修潼川府志[M].三台:清光绪二十三年刻本,1897.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Version Pengxi Hexi Zhong’s Family Tree

HU Chuanhuai1,HU Yunke2
(1. Pengxi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mmittee, Pengxi Sichuan 629100; 2. PengxiSanfeng Town Propaganda and Cultural Center Pengxi Sichuan 629100)

Pengxi Zhong’s family in the middle of Sichuan has revised its family tree for three times from Qing Dynasty. The Republic of China Version Pengxi Hexi Zhong’s Family Tree with rich content and high value is the first-hand important material to research Hakka celebrities Zhong Ruiting and Zhong Yongd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vision history and content of Pengxi Hexi Zhong’s Family Tree, and the Hakka culture embodied in it.

Pengxi; Hakkas; National Culture; Zhong’s Family Tree; The Republic of China Version

K820.9

A

1672-2094(2013)05-0041-06

责任编辑:周哲良

2013-04-28

胡传淮(1964-),男,四川蓬溪人,四川省蓬溪县政协编审,主要研究清诗、巴蜀文化。胡云柯(1988-),男,四川蓬溪人,四川省蓬溪县三凤镇宣传文化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蓬溪县大英县氏族谱
四川省农村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究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大英县:走实“四条路” 全力稳就业保民生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新时期气象为农服务的体系构建
大英县:纪委议事协调机构精简27.8%
>> 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举行清代李氏族谱捐赠仪式
四川省大英县水稻栽培技术
迁琼《海氏族谱》研究
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时间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