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琼《海氏族谱》研究
2014-04-01阎根齐
阎根齐
(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海南海口570228)
族谱是记载血缘脉络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的文本,是联系姓氏家族的纽带,对研究一个姓氏家族的起源、繁衍、变迁、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文字依据。我国家谱的起源很早,大致有殷商时期、周朝、春秋战国时期、宋代四种起源说法[1],有人甚至将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称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经过几千年的兴衰、发展与繁荣,到明清时期,在我国农村几乎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没有无谱之人”的地步。
由于生活在海南岛的人群大部分从中土大陆迁徙而来,既需要记录迁琼始祖,又需要追溯大陆的远始祖,才能使本氏族确知有本有源、有源有流,因此,海南古代各氏族迁琼后的族谱就比其他地方的族谱内容更多,是研究氏族变迁或海南历史人物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笔者在《海瑞祖墓考古调查》课题中,从考查各个时期的《海氏族谱》入手,近访海南农村的海氏后裔,远赴上海查阅谱系资料,进行了广泛调查,收获颇丰。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自从迁琼始祖海答儿于明朝洪武十六年﹙1373年﹚来到海南岛之后,明清时期因海氏家族支系的繁衍,有大宗也有小宗,有长支有旁支,《海氏族谱》经过了初创、重修和续修①古代族谱一般首次撰修称“创修”,第二次及以后再修均可称为“重修”或“续修”。,时间跨度从明朝一直延续到清末;族谱有刊刻本,也有手抄本,究竟有多少个《海氏族谱》版本、经过多少次重修或续修,世人一直不甚清楚。况且,有些版本的《海氏族谱》因一代代的传抄,难免出错,甚至存在几种版本相互抵牾的现象。如据海口市白龙区坡道乡道客新村现存的《海氏族谱传》记载,海答儿于明洪武十七年(1374年)从军海南,而在另一些族谱记载中,海答儿却是明洪武十六年(1373年)从军海南。对《海氏族谱》中这些记载的出入与矛盾,有必要重新梳理。
一、明代撰修的《海氏族谱》
(一)明代嘉靖以前的穗本《海氏族谱》
海氏家族的族谱最早创立于什么时候,海氏家族中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不过,从各种《海氏族谱》的序中可以发现,海氏家族迁来海南以前,已经有了《海氏族谱》。海答儿五世孙海瑚在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迁琼《海氏族谱》时,因不知本族所源及先祖来自何地,曾借赴广东乡试之际,寻访广东的海氏族人海秀,“得其旧谱考之”[2]855。这个“旧谱”,便是当时迁琼海氏家族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族谱。
这本最早的《海氏族谱》今已失传,该族谱是手抄本或是刊刻本亦不见记载,族谱保存者为海秀。海秀是南宋迁穗始祖海俅的重孙②海俅排行第三,由闽地福州迁至广东,娶杨氏为妻,生海钰,海钰曾任广东惠来县训导。海钰生二子,长子为海甫震,次子为海甫云,海甫云生海秀。,海俅的长孙海甫震生独子海逊之、海逊之生海答儿,海答儿迁海南,成为迁琼始祖;而海俅的次孙海甫云及重孙海秀一支则留居广东。
(二)迁琼海氏首创的《海氏族谱》
据周济夫先生考证,迁琼海氏从第一次撰修海氏族谱以来至清末,经历了5次修撰[3]55。初编于“明代嘉靖之前,主修者乃海氏入琼始祖海答儿四世孙海澄﹙海瑞的伯父﹚。”[3]55这是海氏迁琼后最早的海氏族谱,记载时间从迁琼始祖海答儿开始,至海瑞的父亲海瀚时止。该《海氏族谱》版本已经失传,仅在后世的海氏族谱中留有记载,撰修具体年代不详。现海南大学周伟民工作室存有1986年海氏族人重修的《海氏答儿公族谱》(以下简称“周伟民存《海氏答儿公族谱》”),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新镌”版本为底本。该族谱目录中收录了《创修族谱序》,该序署名“明辛卯科举人、拣选知县周昌皞”③周昌皞是辛卯科举人:1462年以后的辛卯有成化七年,即1471年到1531年的辛卯年,海澄已经去世。,结合周济夫的考证可知,迁琼海氏族谱的首次创修由海澄执笔撰写、周昌皡作序的。
海澄生于明代宣德八年(1432年),于天顺六年﹙1462年)中举人,成化十一年﹙1475年)为进士,官至四川兵备道监察御史,卒于弘治十年﹙1497年)。按一般情况推算,海澄作为《海氏族谱》的主笔,至少应在天顺六年他中举人之后,若把拣选知县周昌皞作序的时间联系起来推算,海澄创修海氏族谱的时间当在成化七年后至弘治十年前,即1471~1497年之间。
(三)海瑚重修的《海氏族谱》
周济夫先生认为:“第二次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主修者乃海答儿五世孙庠生海瑚(海瑞的从兄)”[3]55。在这本《海氏答儿公族谱·创修族谱序》中卷目录中,在原《创修族谱序》下又有《重修族谱序》,是“明天启甲子科举人冯嘉遇”④天启甲子年为天启四年,即1624年。所作,记载的时间是嘉靖壬辰年,即嘉靖十一年(1532年)重修;而在《海忠介公全集·海氏族谱序》中记载的是“嘉靖甲午年夏月吉日,五世孙瑚、夏甫氏敬撰”。甲午年,即嘉靖十三年(1534年),与前述的嘉靖壬辰年相差2年。疑为《重修族谱序》作者抄写时的笔误。
海瑚生于弘治五年(1492年),卒于嘉靖二十五年(1545年)。海瑚为海瑞的从兄,他在《续修海氏族谱》时,海瑞才22岁,还在求学时期。这是继海澄创修后的第一次重修,也是迁琼《海氏族谱》的第二个版本。
从海瑚为《海氏族谱》所作的序中可知,海瑚在重修族谱前曾访问过族谱的创修者——他的叔父海澄。这次修谱将广东取来的旧谱与海澄初创的《海氏族谱》“合二谱而修之”,并“至于六世而止”,即止于海瑚、海瑞的下一代海鹏。
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海对苏(海答儿十五世孙)重修《海氏族谱》卷5记载、结合其他文献考知:海瑚,字夏甫,迁琼海答儿五世孙,琼州庠生,嘉靖十三年主修《海氏族谱》,为大宗的一支。
由于这次海瑚重修海氏族谱时,第一次将迁琼海氏家族的族源、迁穗、迁琼世系都记述下来,以后的《海氏族谱》皆以此为依据,故对后世《海氏族谱》的续修影响深远。可能因手写而未刊刻的原因,该族谱也未流传下来,仅在《琼山县志·艺文志》卷19中录有海瑚的《海氏族谱序》。
二、清代《海氏族谱》的几次续修
(一)康熙九年海廷芳的《续修海氏族谱》
周济夫先生记:“第三次在清代康熙年间,主修者为海答儿十世孙举人海廷芳”[3]55,并作《集议续修海氏族谱小引》。周先生没有说明该版族谱修于哪一年。保存至今的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海氏答儿公族谱·海氏从合谱卷之一·续修族谱序》中记有“大清康熙庚戌年仲冬月吉,大宗支十世孙廷芳、紫山谨书”,可知续修时间为“康熙庚戌年”即康熙九年(1670年),“紫山”是海廷芳之字号。
海南明末清初的动荡时间较长,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建国定都北京后,海南仍为南明的残余势力所控制。顺治四年﹙1647年﹚,清军渡海入琼,琼州府文武官员开城门降清,海南岛始归清朝统治。但此后不久,海南各地叛乱不断,战争纷起,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海南岛的反清势力最后被平定,清朝对海南的统治才趋于稳定[4]。
海廷芳于康熙八年(1669年)中举人,他校注了《忠介公备忘集》,接着又续修了《海氏族谱》。
据迁琼海氏第十五世孙海连天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海氏答儿公族谱·海氏从合谱卷之一·续修族谱序》中记载:“康熙初年,十世紫山公版本至乾隆五十年十二世云山公版本皆系手抄,未经刊版”。这就是说,至少从第三次海廷芳续修的《海氏族谱》到乾隆五十年(1785年)十二世海岱的版本,皆系手抄本,没有刻版印行。
关于这次修谱的海廷芳,《海氏答儿公族谱·海氏从合谱》卷1记载:廷芳“字馨轩,号紫山,行一。由郡庠生康熙八年己酉科举人,习《易经》,未出仕。迈公孙。”同时记载:海廷芳为大宗十世“郡庠生,中乡试。”但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海对苏主修的《海氏族谱》称其为“九世祖”,是海昌之子,乏嗣。该族谱还记:海昌(八世)为海迪次子,海迪(七世)则海一龙子,海一龙(六世)为海鹏子,海鹏(五世)为海应乾长子,海应乾(四世)为海潣子,海潣(三世)为海方次子,海方(二世)为一世祖海宁子。由此推算,海廷芳为小宗海宁的一支,故世系记载与推算有所不同⑤迁琼海氏族谱因大宗和小宗世系的不同,对先祖的称谓也不同,如光绪三十二年海对苏主修的《海氏族谱》称海宁为一世祖,海宁之子海方为二世祖,直至八世祖海昌、九世祖海昌之子,而其他族谱则称海答儿为一世祖、海宁为二世祖。。
(二)乾隆五十年海岱的《重修海氏族谱》
这是第一次有明确年代的《海氏族谱》重修,周济夫先生称重修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周伟民先生存《海氏答儿公族谱》记载得更明确,重修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九月,称《重修海氏族谱》,主修者是海答儿十二世孙海岱并作《重修海氏族谱序》,由定阳莫村莫见龙作序。海答儿十五世孙海连天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作的《海氏答儿公族谱·重修海氏族谱序》记载:海岱为应雷次子,字云山。生于乾隆辛酉年(1741年)九月,娶定安县仙屯庠生莫岱女。生女嫁莫村莫氏,故与莫见龙家是姻亲。海岱卒于丁亥年(1827年),曾“建宗祠以妥先灵,修家谱以联宗族”。
莫见龙在为此次《重修海氏族谱》所作序中记载:“处旧谱后,以残缺所藏者,亦不过仅存什一,于千百寡陋因循百余年”。意思是,自十世海廷芳于康熙九年(1670年)续修《海氏族谱》到乾隆五十年(1785年)十二世孙海岱《重修海氏族谱》,已115年未有续修。
按照《海氏答儿公族谱·海氏从合谱·大宗世系行略》卷5的记载,海岱为大宗的一支,故该族谱主要记载的是海氏大宗。
(三)道光二十五年的《海氏族谱》
笔者在原海口市东营镇东营村⑥东营镇原为文昌市大致坡镇,在2010年的调整中划归海口市。的调查中,于海氏第二十一世孙海行新的家发现了一种《海氏族谱》版本,编撰于清代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该版本未见于文献记载。该族谱为宣纸质,折叠页,右侧装订,封面中间竖行楷书“道光贰拾五年五月立□□”;左边竖书“海氏族谱□”,空格内能够辨别的是右有“耳”旁的字迹。该《海氏族谱》为刊刻本。
(四)咸丰初年的《海氏族谱》
咸丰(1851—1861年)初年的《海氏族谱》,既没有留下任何手抄本或刊刻本,也未见任何人的序,只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45年)海答儿十五世孙海连天作的《续修海氏族谱·序》中记有“十四世海定清于咸丰初年又一次续修,自今又三十余年”。由此可知,从乾隆五十年到咸丰初年,《海氏族谱》有过一次续修,这符合海氏家族“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族谱撰修的规则。
(五)光绪二十五年海连天的《续修海氏族谱》刻本
海答儿十五世孙海连天的《续修海氏族谱》刻本,是流传最广的《海氏族谱》之一。海连天为庠生,由他主修并作《续修海氏族谱序》的《海氏族谱》,完成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周济夫先生称此《海氏族谱》为第五次修撰。海连天在光绪二十五年的《海氏族谱》目录中,称此次修撰为“续修海氏族谱”,由海答儿十五世海连天撰文、定阳上林居士吴丕熙作序。该《海氏答儿公族谱·海氏从合谱卷之一·续修族谱序》中记载:“康熙初年十世紫山公版本至乾隆五十年十二世云山公版本皆系手抄,未经刊版”。
据这本《海氏答儿公族谱》卷1记载:大宗十五世海连天为“邑庠生”。他在《续修海氏族谱序》中说:“溯其本源,详其支派,信者传之,疑者阙之,记载必求其实也”,道出了这次续修族谱所遵循的原则。海连天在该序中说:《海氏族谱》自乾隆五十年距今又百余年矣。查光绪二十五年距乾隆五十年有114年,也就是说,在这一百余年的时间内,大宗《海氏族谱》可能未有重修或续修。
(六)关于“明代”《海氏族谱》木刻版
海南省博物馆现藏《海氏族谱》木刻版13块,其说明写道:“明代木刻,一级文物”。据海口市博物馆档案记载:《海氏族谱》木刻版原有176块,现仅存8块13面,5块阴阳两面皆有字,3块单面有字,版面17~26.8×21.5~22.3 厘米。
此《海氏族谱》木刻版,原藏于琼山区甲子镇天池村海瑞旁系处(系迁琼海氏小宗海宁的一支),后由琼山市收藏;2004年琼山市博物馆与海口市博物馆合并后,转由海口市博物馆珍藏;现由海南省博物馆于建成开馆前接收为馆藏。据黄培平先生调查:“琼山区甲子镇天池村是目前海氏居住最多的村庄,共14户30多男丁,村中存有一间残破的祠堂——象贤堂,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琼海、文昌等地宗亲都来此地祭祖,称为‘祖庄’之地。此村是四世祖大宗次支海浩后裔第十世祖海廷芳在清顺治康熙年间从府城移来,属琼山德兴都”[5]6。该《海氏族谱》木刻版真实、直接地显现了早年族谱刊刻的情形,十分珍贵。
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海氏族谱》木刻版,现存卷1、2、3局部,为“象贤堂”刻版,未见刻版的具体年代和编写人。但从该族谱现存所记内容及光绪二十五年的《海氏氏答儿公族谱》等记载可知,这些《海氏族谱》的木刻版可能是清代光绪二十五年的木刻版本。主要理由是:
1.该版本卷1收录有海瑞坐像和大量海瑞文书及对海瑞的赞语等。而《海氏族谱》在明代的惟一一次重修是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主持这次重修的是海瑞的从兄海瑚,海瑚生于弘治五年(1492年),卒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当时重修《海氏族谱》时,海瑞才22岁,因此,该刻版不可能是嘉靖年间的版本。
2.《海氏族谱》的第三次续修是海廷芳时期,时间是清康熙年间,海廷芳在作《集议续修海氏族谱小引》中说:“其家谱创成于澄,续修于瑚,传至廷芳百有余年,当易姓之交,海外遭兵燹者数年,廷芳抱残守缺,重加篡辑编校忠介公《备忘集》付梓行世,重修家谱未及刻成,遽归道山。”这说明,从海瑚在1532年修撰《海氏族谱》到康熙初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海氏族谱》虽有重修,但都没有刊刻印行,故该木刻版不太可能是这期间的版本。
又据海连天在光绪二十五年作的《海氏答儿公族谱·重修海氏族谱序》记载:“康熙初年十世孝廉紫山公续之,至乾隆五十年十二世云山公续之,然皆系手抄,未经刊版,百孔千疮,補罅缺漏,在所难免,距自今又百余年矣。即十四世庠士明川□定清于咸丰初年虽邀族人而续修之,然兄弟末许而剞劂遂付乌有……距自今又三十余年于此矣。”很明白地告诉人们,康熙九年海廷芳续修的《海氏族谱》虽已完稿,但并未刊印;到乾隆五十年海岱等人再次进行了续修,也只是手抄笔记本;咸丰初年又一次续修,也未刊印。到了光绪二十五年海连天修的《海氏答儿公族谱·重修海氏族谱》,才有了刊刻版。说明从康熙初年的海廷芳到乾隆五十年的海岱,这一百余年重修的《海氏族谱》都是手抄本,而非木版刊刻。于是,排除了该版本出于康熙至乾隆五十年之前的可能。
3.从刻版内容上分析,《海氏族谱》木刻版现存卷1、2、3的局部,有海瑞戴官帽、着官服的坐像。另有“《海氏族谱》卷之一 ,狮子像图,五十一,象贤堂”,右上角刻“宗器狮子像图”字样,其中一块为“卷之一,獬豸像图 ,五十二,象贤堂”,左文:“獬豸像赞:‘曲直能明,疑狱可决’”等内容。海廷芳续修的《海氏族谱》也有“狮子像图”、“宗器狮子像图”、“獬豸像赞”等,而且,图像的形制、花纹及族谱中收录海瑞的文章、赞语等都一样,说明二者应是同为清代的版本。海南省博物馆保存的《海氏族谱》第四块木刻版中有:“卷四十五,法家有规,法者惩失礼于已,然规者防失礼于未然也。无失礼亦无犯法,而家即为良家矣”等内容,文后署有“修合族仝志”标记,与海连天在光绪二十五年作的《海氏答儿公族谱·海氏从合谱》也称为“合谱”,有相同之处。该《海氏答儿公族谱·海氏从合谱》中不但有“象贤堂”的标记,还有“狮子像图”、“宗器狮子像图”、“獬豸像赞”等,造型与海南省博物馆保存的《海氏族谱》木刻版一样。
4.据《海氏答儿公族谱·海氏从合谱》卷5记载,清初康熙年间,已有十世海廷芳支系移居文昌何恭都排坎村(也称土芦村),后移居文湖村(今文昌市东路镇);“十世祖廷兰也在清康熙年间移居琼山育英都高丛村(今三门坡镇)”[5]6;加上海廷芳的另外一支移居德兴都天池村(今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天池村),可以看出一个重要史实:康熙年间因实现了清政府对海南的统治,琼州府城的大户和前朝遗老纷纷迁居乡下或偏远地带,海氏家族在这时至少有三支已迁到乡下。尤其是移居琼山德兴都天池村的海廷芳一支,在此建造了祠堂“象贤堂”,成为后世迁琼海氏家族的“祖庄”。省博物馆收藏的《海氏族谱》木刻版中的“象贤堂”是天池村海氏祠堂的名称,以“象贤堂”作为刻版的标志,说明该《海氏族谱》木刻版应是海氏家族迁居天池村后所出,而不可能是明代的版本。即便如此,该木刻版仍是迄今所见《海氏族谱》中时代较早的版本。
(七)光绪三十二年海对苏的《海氏族谱》
这是《海氏族谱》中最常见的一个版本,现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东头村委会拾桂村海行新家里有一卷。该版本修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一月,由海答儿十五世孙海对苏主修,琼山举人李向桐作序,为手抄本。此谱的记述起于一世祖海答儿,止于海答儿十八代孙海对苏。该版本将迁琼海答儿称为“始祖”,而将海答儿长子海福称为“一世祖”,海福之子海宽为“二世祖”,以下类推,称自海答儿“公而后相传又十三代矣”。此本在《海氏族谱序》中记:“族人有海充盈者,以宗子携谱图来见,仅一纸耳,虫蚀迹污,难垂久远”,说明海氏家族除了比较正规的《海氏族谱》之外,还有“谱图”。
关于“谱图”,有的称《海氏世系表》⑦见海对苏主修的《海氏族谱》。。笔者曾在灵山镇东头村委会拾桂村海行新的家中见过一张,清末以前的世系为刻版,民国以后为手写,上起迁琼始祖海答儿,只记男性的人名、第几代,谱图中已记至20余代,均由男性本人补写。虽然较为简单,但支系沿革非常清晰,一目了然,这些“谱图”应该是《海氏族谱》的世系简本。由刻印与手写两种书写方式可知,该“谱图”应为清代版本,民国后的世系由手写补上。
按光绪三十二年海对苏重修《海氏族谱》卷6的记载,迁琼海氏家族支系有的已在九世、十世时分别迁到今琼海、定安、文昌居住。如该卷记载:九世海口“移居会同”,十世海廷英“移居定邑李家园”。另外,该《海氏族谱》记载世代最晚的是十六世海尚廉,尚廉之子海充富(十七世),充富之子海对苏(十八世)。海对苏以后的世系均为手写体,显然是后人所添加。海对苏所处的时代已是清末,可能是《海氏族谱》在古代的最后一次撰修。
三、其他《海氏族谱》
(一)朱逸辉编《海忠介公全集·海瑞家谱》记载,在海口市白龙区坡道乡道客新村海对贤家存有《海氏族谱传》。该文是转述,未说明此《海氏族谱传》的撰写年代,据“一直传到今天已经十八、十九代了”[2]855一句推测,应是“清末—民国”时期。
(二)上海图书馆是全国现存姓氏族谱最多的单位,却没有《海氏族谱》。但从上海图书馆编写的《中国家谱总目》中得到如下记载:“《海氏族谱》311-0001:广东番禺:海氏族谱七卷,篡修者不详。1999年油印本,一册,平装。始迁祖海答儿,字心毓,明代人,国图﹙国家图书馆藏﹚”。在编号311-0002中记载:“[海南琼山]《海氏续修族谱》,篡修者不详。清刻本,二册,存卷四、八。先祖同上。明人海瑞出于是族。海南档(海南省档案馆)”。同时还记载:“[海南琼山]《海氏续修族谱》,(清)海对苏篡修,佚名续修。抄本,五册。书名据书衣题。书名页题海氏答儿公族谱。记事至1985年。先祖同上。琼山市灵山镇东头村委会拾桂村海行新”。从编号311-0003的记述中可知,该号所谓的《海氏续修族谱》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海对苏主修的《海氏族谱》。
从上述迁琼海氏家族各个时期的族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迁琼《海氏族谱》自明成化七年(1471年)至弘治十年(1497年)之间初创,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300余年间,至少经过了7次以上的重修或续修。如此丰富的族谱资料,为研究海瑞的族源、籍贯、祖居、迁徙路线等,提供了来自其本族记录的史料线索。
[1]韩冬冬.中国家谱起源、发展及意义研究[J].商业文化,2008(1):264-265.
[2]朱逸辉.海忠介公全集·海氏族谱序[M].香港:东西文化事业公司,1998.
[3]周济夫.琼台小札[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4]李勃.海南岛历代建置沿革考[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374.
[5]黄培平.海氏祖居地及其后裔浅探[M]∥海口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海瑞研究文集.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