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树锦名老中医医学文献整理*
2013-04-07邵燕燕王维英杨晓媛范彩文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710001
邵燕燕 王维英 黄 伟 杨晓媛 范彩文 曲 黎 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710001)
姚树锦先生,乃全国第二、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陕西省著名老中医。为了充分继承和发扬老师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探索其成才之路,笔者对其公开发表的各种文献及相关资料,进行了研究整理,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促进老师学术思想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1 姚树锦先生简介 姚树锦,男,1936 年生于河北省武安,出身中医世家,清“太和医室”第四代传人,九三学社成员,全国第二、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指导老师。曾任全国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新药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光明中医大学陕西分校副校长,西安市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班主任,陕西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西安市中医学会名誉理事长。现任西安市文史馆馆员,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陕西中医学院兼职教授,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遵其父姚兴华老先生“儒可通术,术非儒不精”之训言,早年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积淀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1958年随父行医,继承家学。6年后,复深造于陕西中医学院师资班,溯源歧黄之道,专修仲景仁术,博采众家之长,夯实了中医理论基础。从学习继承常见病、多发病,整理继承专科专病,研究继承疑难杂病的不断攀升的成才三步曲,到继承不忘创新,融入辨病思路,发挥中医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将“扶正固本”、“阴阳升降”、“补脏通腑”学术思想贯穿于疑难病治疗的始终,临床疗效卓著,在我省乃至全国、海外均享有声誉。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 余年,精于内科,通晓妇、儿科,擅长常见病、多发病、专科病(消化、血液、心肾疾病)、疑难病症(红斑狼疮、类风湿、癌症等)的治疗。从西安市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骨干教师到担任学习班主任,他将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光,奉献给西学中教学工作,为全省培养了数千名西学中人员和高级中医师。1997 年之后,先后带教全国第二、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7名,其中俩人获得硕士学位,目前仍有俩人跟师学习。2011年受广东省中医管理局和陕西省中医管理局委托,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带教三年制继承人一名。主持了国药准字号新药“固本咳喘丸”和“胆胃通降片”开发研究,其治疗颈椎病和紫癜性肾炎血尿的有效验方“颈病宁”和“血尿宁”经西安市科委课题的临床研究分别成为西安市红会医院和西安市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树锦先生自1988年起先后担任《光明中医杂志》、《陕西验方新编》、《黄河医话》、《西安医药》等书籍和期刊的编委,为陕西中医药的发展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姚树锦先生发表的相关主要论文概述 树锦先生知识渊博,思维开阔,乐于笔耕,自1959年首次发表《中药治疗中毒性紫癜病四例报告》一文,先后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整理总结其父的临床经验,发表于《陕西省名老中医经验荟萃》第一辑。自1975年始,撰写和发表了“对《伤寒论》中有关扶正观点的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舌象观察”等论文,并获省、市科协优秀论文奖十余次。
2.1 总结姚兴华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文章 《姚兴华》经验论文中,详细论述了兴华老先生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兴华老先生身处世医之家,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勤于探索,勇于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高度概括为:治内伤善补阴精,治外感注重阳气,治腑证以通为用,治脏病以补为法,每以调气血,促升降,以轻取胜为法则。文中还介绍了姚氏家传的治疗肺气虚损的“蛤蚧散”的详细用法,治疗眩晕的“镇降汤”等的辨证施治要点。
2.2 学术观点相关的主要文章 在“对《伤寒论》中有关扶正观点的理解”的一文中,树锦先生从《伤寒论》所用112 方与93 味药来看,补多于泻,热多于寒,里多于表,从不同的侧面对伤寒论扶正观点做了详细探讨。仲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在古代天人相应的观点下,以人的整体观出发,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疾病的正邪斗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创立了系统地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规律。其中标本邪正的概念,阐发的详尽透彻,对祛邪,仅仅是手段,而对于固本才是治疗的目的,这种扶正固本的思想对后世中医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树锦先生扶正固本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对研究“扶正固本”的一些认识》一文中,树锦先生阐述了对“扶正固本”的深入理解。首先从“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来理解“本虚”。中医生理学观点认为“精”为“物质基础”,“气”为“功能活动”,“神”为生命活动之外貌。“精”和“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宝贵的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本虚”的原因不外“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先天不足”由于精气不充,每致脏器虚衰,呈现出一系列功能不足,虚失所养的征象。“后天失养”包括久病虚弱及病后失养,由于给养不足及病患之消耗,培补不力,造成精气內亏,脏腑功能活动低下,虚侯层出不穷。其次“从代谢障碍”来认识“标实”。“正虚”不管是因于“先天不足”,或是“后天”疾病所伤,总为“正虚”。“邪实”,不论“实”到何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于脏腑功能不足之“正虚”形成的。再次从“治病勿犯胃气”联想到的问题,提出治病“护胃气”的原则是“扶正固本”思想的又一体现。最后详论了从临床辨证入手,正确运用“扶正固本”法。
在《脏腑阴阳升降之初步认识》一文中,树锦先生认为阴阳升降之说贯穿于祖国医学理法方药之中,行之有效已为历代医家所赞许。探讨阴阳升降之规律,意在临症时知其常而后察其变,不被其反常所致之疾患而困惑,在疾病的治疗之中,顺应脏腑升降之性,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姚老师认为病之本同则治同,病之本异则治异,识得病本之异同,则治于根本,顺脏腑升降之性,能治此者必事倍而功半。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舌象观察》的论文中,树锦先生通过对63例患者的舌苔观察,认为舌象与邪正消长相关。该病的舌象动态规律是舌苔由腐→腻→黄→白→薄者示邪去病退为顺,预后较好,若舌苔由薄转为后腻或突然出现腐苔为毒邪转盛,示病进,为逆,预后差。舌质由暗红→红→淡红为顺,为正气恢复。反之为逆。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3 姚树锦先生参与编写的相关著作 由树锦先生指导编写的《姚树锦中医世家经验辑要》(陕西科技出版社2002年出版,获西安市卫生局2006年科技成果二等奖),此书从家传史略、学术特点、临床经验、祖传验方等方面,对姚氏家族的学术经验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总结。
本书阐明的学术观点:树锦先生秉承三世家学,上溯《灵·素》、《伤寒杂病论》集诸子百家之所长,师古不泥,赞同张元素“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时异则事异”之观点,潜心研究中医理论,深入探索,不断实践,在临证中重视阴阳升降的运动规律,认为“病因脏腑升降而生,治宜从脏腑升降之性”,形成以“扶正固本”为主的学术观点。对疑难病有虚损类疾病有很大的临床指导价值。以“祛邪勿伤正”,“扶正勿留瘀”,“治病勿犯胃气”为总则,固本不离气血阴阳,但补气要行气,补血要疏络,补阴要助阳,补阳要和阴。除此补虚泻实外,还要疏通肝气,调畅气机,促进升降,才能增强功能,促进代谢,消除障碍,不可简单从事。
用药思路初探:树锦先生继承了先辈对精品细料中药的应用经验,特别是对人参、藏红花、沉香、三七、金石斛、冬虫夏草、牛黄、麝香、犀角、羚羊角等,颇有心得,使许多危重患者得以起死回生。比如对细辛的临床应用,树锦先生通过数十年的临床观察,做了以下总结:①祛风散寒抗过敏:细辛性温味辛,有升浮之性,既能发散在表之风邪,沟通表里,使内之邪出于外。临证常以细辛配麻黄、附片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②辛温通络止疼痛:细辛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善搜肝、肾血分之寒湿滞邪,治疗腰脊、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顽固性头疼,癌性疼痛及牙痛等。常以细辛配䗪虫、甘松、苏木、降香以通络止通,疗效显著。
4 姚树锦先生参加指导的科研课题 1985年,依据“补脏通腑”学说,姚树锦先生与西安国药厂联合研制开发成新型中成药制剂-胆胃通降片,经药理实验研究胆胃通降片可以明显加快胆胃排空,增强小肠活动。用现代科技手段支持了该方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升清降浊的组方理论。同年5月树锦先生向国家无私地献出了具有益气健脾、补肾而促肺之宣发和肃降功能,源于清代“太和医室”之家传秘方—“固本咳喘丸”方剂,与西安自力中药厂合作,研制成了国药准字中成药“固本咳喘丸”。在1987年获陕西省医药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8年获北京百病克星大奖赛奖励,销往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研制的“健身先天宝胶囊”和“健身先天宝酒”由自强中药厂生产,深受中、老年虚损患者欢迎。
5 与国际和海外同道的交流 树锦先生于1992年在中医与针灸走向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新加坡)上发表了《关于中医进一步走向世界的设想及有效措施》一文,在文中重申了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药学有相当优越的特色。在与日本、台湾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发现一些人从源到流对中医药学认识上存在有问题,有的忽视了中医药的系统理论,有的临床医疗非常局限,所以很有必要使中医学术走向世界,为更多同行同道所掌握,以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古代朴素的治疗方法,容易被各国患者所接受,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故乐于将中医药学知识宝藏奉献给世界各国,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财富。1993年8 月在西安参加了“海峡两岸”(台湾-西安)中医学术研讨会,同与会的台湾方面专家、教授、同行畅谈,对加深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友情往来起到了积极作用。随之又为台湾中医同道举办了3期中医讲学班。树锦先生始终为中医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努力,尽自己所能来奉献。
6 初议“儒医” 2010年树锦先生曾应上海市文史馆之邀,发表《初议“儒医”》一文,在文中树锦先生引经据典,洋洋洒洒数千言,详述“儒医”,顾名思义是指靠读书学成的医生。古往今来,历代文化名人,学医者比比皆是。我们所说的儒可通术,术非儒不精,也正是要求的中医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先儒后医,儒医并进,终是殊途同归。古代医书历来被描述为“汗牛充栋”,各代医家无不秉烛夜读,勤学不倦,融会贯通,方成大家。“儒可通术,术非儒不精”。多当儒,而达儒雅,则左右逢源,纵横捭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之谓也。
综上所述,树锦先生从医五十余年,拥有广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多样的医学文献资料,源于我们浅薄的学识,可能对树锦先生文献的初步研究,仍存在有不少的偏颇,为促使树锦先生的学术思想得以全面系统的整理,泽及后学,就此付梓。
[1] 姚树锦.姚树锦辨证治疗免疫性疾病[C].西安市中医医院资料选编,1979:2.
[2] 姚树锦.脏腑阴阳升降之初步认识[C].陕西中医药研究,1998:22.
[3] 王维英.姚树锦中医世家经验辑要[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20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