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探村上春树与“中国”
2013-01-31刘倩
刘倩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村上春树,深受世界众多读者喜爱的日本后现代作家,他以敢于追问战争、追问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的严肃态度,向我们展示了其独特而值得钦佩的社会责任感。“战争”带给了人们太多悲痛的回忆,而面对过往的“战争”应采取怎样的人生态度,是一个处于和平时期的东亚人都应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只有树立正确的态度才能避免历史性悲剧的重演。同时我们又应如何认识村上,如何看待其对战争的态度。以下从村上春树的“战争观”,作为斗士的村上春树角度探究本论。希望中日都能做到正视历史,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1.村上春树的“战争观”
1.1 村上春树——“正能量”
村上春树,一位当代知名的日本作家,一位具有社会良知的探寻者。其作品之所以深受读者的喜爱,那可能不仅仅是被小说中奇特动人情节所触动,更多的是被作者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所吸引,尤其是在追问历史,正确看待历史战争问题上所做的努力。对此,村上春树作品的国内知名译者林少华就曾这样提到:从《奇鸟行状录》开始,村上开始告别‘淡漠’和‘距离’,转而拥抱责任,尤其是对日本渐渐怀有社会责任感,其中最主要的是开始质疑那段不少日本人讳莫如深的历史。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天的日本社会尽管战后进行了许许多多的重建,但本质上丝毫没有改变。归根结底,日本最大的问题在于战争结束后未能将那场战争劈头盖脑的暴力相对化。人人都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以非常暧昧的措词改口声称再不重复那样的错误了,而没有人对那架暴力机器承担内在责任,没有认真地接受过去。
林少华教授的见解为我们认识村上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此外,了解村上春树正面的战争观,其笔下的“诺门坎战役”也不可忽略,相信这场战争会带给我们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这场战役发生于1939 年春夏之交的一次惨酷的边境冲突,由驻扎在满洲里的日军对垒苏联和外蒙联军。对于这场战役,村上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他认为,也许“我之所以如此着迷是因为这场战役的根源太日本式了,太能代表日本人了”。那根源究竟是什么?这场在有限区域内进行的四个月不宣之战可能是日本秉着其非现代性的世界观——其“战争观”——与一个知道要打赢战争该如何建立可靠的补给线而非仅仅靠所谓意志的国家的第一次接触。在诺门坎有将近两万日军丧生,而在二战,这个数字飙升至两百万。在这两次战争中,他们都是那个不惜一切牺牲但求保住“面子”以及盲目坚信好运而非有效的现代化体系的牺牲品。
“他们是被杀的”村上道“被当做这么多微不足道的消费品给消耗了——在这个密不透风的我们称之为日本的封闭体系中以低到可怕的效率消耗了。”这种情况在诺门坎头一次发生,但日本从这一惨酷的经验中什么都没有学到,所以它才继续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村上看来,“现代日本愚蠢的根源在于我们在跟其他亚洲民族的接触中什么都没学到。”的确,日本人现在“热爱”和平(或者不如说他们热爱处于和平时期),但那个“封闭的体系”却完完全全地保留下来,丝毫没有因为痛苦的战争经验受到丝毫触动。
诺门坎之后的日本这几十年间,什么都没有改变……
的确,能做到像村上一样敢于深刻反思战争、反思日本官方对于国家曾对亚洲其他民族所犯下罪行的认识问题,需要很大的勇气。可以说,村上是一位严肃、自觉,对待战争具有相对清晰认识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1.2 村上春树——“负能量”
在认识战争问题上,身为日本人的村上可以超越国家,从叙述者个人的记忆深处跳出来,以相对客观的视角指出日本在战争中没有吸取任何经验教训,揭露日本黑暗、残暴不堪入目的过去,在这个角度上分析,可以说村上对战争是惊醒与批判性的。然而,笔者认为村上对待战争的历史性批判性视角并没有超越民族主义的文化立场,他对战争的追溯也并未构建出一种批判性的历史意识。对此,我们可以从其作品中渗透出的“受害者意识”来探究。
笔者可由《奇鸟行状录》主人公的境遇亦推出此种倾向。小说主人公间宫中尉虽是军官,却从未真正参战,也没有杀过人,也就是说他没有沾过中国人的鲜血。当他失去了左臂和十二年的宝贵光阴重回日本时,他的父亲和妹妹死于原子弹,母亲也由此伤心过度而病逝。他的未婚妻也早已与他人结婚生子,留他一人过着孤独生不如死的余生。作为侵略者成员,间宫本应在逻辑上有赎罪意识,但从殖民地回国发现失去一切的那种感受,压过了罪恶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一种受害者意识。
村上自己曾指出,“日本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战争结束后没能把那种压倒式的暴力相对化,好像大家都成了受害者,大家都用一种‘这样的错误决不能犯第二次’非常暧昧的措辞置换了战争暴力,谁也没为暴力的装置负责。”村上在此似乎表明日本要为战争负责,但其作品文本中的设定以及读者在实际阅读中的感受却显然与他的创作意图存在着巨大差距。其作品《边境·近境》也显示出了村上对死去日军的同情及由此带来的“受害者意识”转变。
“天黑以后,天空布满了数量多得劈头盖脑的星星,夏天日暮时分的草原风景,漂亮的叫人透不过气。然而,围绕着这块几乎没水、根本不能耕作且到处是蚊虫的土地,五十五年前人们竟然在这里浴血激战,数万之多的士兵被击毙、被火焰放射器烧死,被坦克履带碾死,被因炮击而崩塌的战壕活埋,或者不愿意当俘虏而自杀。还有数倍于此的人身负重伤,失去手脚。想到这里,心情不能不黯淡下来。这一代草原本是牧民赶着家畜,按季节从这里移去那里的‘谁的东西也不是’的土地,必须在此作战的几乎唯一的理由是军部的面子和‘万一碰巧’这样的冒险主义算计。远离故土满身是蛆在痛苦不堪中不得不死去的当时的青年人,想必是死不瞑目的。”
日本战败后的反战与和平主义主要建立在“受害者意识”之上,村上在潜意识层面也许同样无法摆脱日本国民的这一共通意识。在这个层面,村上对战争的记忆与回顾并尚未构建出一种批判性的历史意识。在某种程度疗癒日本国民内心的同时,却让中国读者感到这样的历史叙事或许是在否认或掩盖侵略战争事实。
2.作为斗士的村上春树
当代日本作家对于战争责任的态度主要有三类:一类选择忽略,转而把玩自己的内心世界;一类与日本主流文化站在同一战壕,继续宣扬民族主义;一类勇敢地站出来,告诉日本人真相是什么。村上则选择了最艰难的第三类。尽管村上对战争的认识并未完全超越民族主义立场,怀有与众多日本人相近的“受害者意识”,对战争的批判未必是十分彻底,但从对其作品的分析可看出,村上是一个对中国抱有好感、富有正义感的作家。身为日本人,身为东方人,村上春树虽不是刻意追寻,但他身上总是有民族的影子。随着岁月的推移,曾几何时,他也屡次展露了作为日本人的社会责任和对中国问题的关心。日本著名评论家水牛健太郎认为村上作品中一直流露着中国情结,特别是《天黑以后》,实际上表现了村上对战争的态度,即日本应该对战争负有责任和日本人对战争未负责任的恐惧。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村上作为一个日本人所思考的关于责任、未来等问题,更加值得我们去关注、领悟。村上作为一个日本人所思考的关于中国、战争等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回想、深思。因为他是一位具有社会担当的作家,一位值得我们去尊敬的作家。
3.小结
村上春树作为一位后现代作家,一位深受世界众多读者喜爱的日本作家,以敢于追问战争、追问一般作家不愿或不敢追问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的严肃态度,向我们展示了他独特而值得钦佩的社会责任感。尽管村上并未超越民族主义的文化立场,他对战争记忆的追溯也并未构建出一种批判性的历史意识,但他为中日人民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所做的积极贡献也是不可忽略的。
“战争”——带给了人们太多悲痛的回忆。希望中日双方都能做到正视战争,承认史实,尊重彼此。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日间的长久的友谊,才能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促进双方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以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这才是真正的造福于国民。
[1][美]杰·鲁宾著,冯涛译.洗耳倾听: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P183 -P215.
[2][日]小森阳一著,秦刚译.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M].北京:北京新星出版社,2002.
[3][日]黒谷一夫著,秦刚王海蓝译.村上春树:转换中的迷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台出版社,2008.
[4][日]内田树著,杨伟,蒋葳译.当心村上春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5][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奇鸟行状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6][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去中国的小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7][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边境?近境[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8][日]纐缬厚著,申荷丽译.何谓中日战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日]藤井省三著.村上春树のなかの中国[M].东京:朝日新闻社,2007.
[10][日]村上春树.河合隼雄「河合隼雄との対话.村上春树全作品1990 ~2007(7)」[M].东京:讲谈社,2003.9.
[11]雷世文.相约挪威的森林[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2]岑朝天.村上春树和后虚无年代[M].北京: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3]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4]林少华.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15]林少华.作为斗士的村上春树——村上文学中被东亚忽视的视角[J].外国文学评论,2009.(1).118.
[16]刘研.村上春树可以作为东亚的“斗士”吗?——《奇鸟行状录》战争叙事论[J].外国文学评论,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