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加拔罐治疗带状疱疹50例
2013-01-24涂慧英李鸿雁王友芳
涂慧英 李鸿雁 王友芳
(湖北省长阳县中医院,443500)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火丹”,多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为成簇疱疹沿身体的一侧呈带状分布排列,且疼痛剧烈。60岁以上老年人50%会留下后遗神经痛,时间长,缠绵难愈。笔者2010年2月~2012年12月采用放血加拔罐疗法治疗带状疱疹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37岁;病程最长30d,最短7d。
治疗方法
暴露病变部位,用碘伏棉球消毒疱疹处及红肿处皮肤,右手夹持三棱针,快速点刺疱疹处及红肿处皮肤3~5下(后遗症期沿疼痛的区域点刺或散刺),然后用右手点燃酒精棉球,左手持火罐,用投火法或闪火法将火罐吸附在点刺的部位,可见火罐内立即渗出少量血液,留罐5~10min取下,用干棉球擦净血液。
上述方法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每天更换拔罐部位。疗程之间休息2d,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和比较。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1]:治愈:皮疹消退,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无疼痛等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治疗结果:50例患者中治愈44例,好转5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达98%。
典型病例
患者,女,64岁,2012年4月10日初诊。左侧胸胁疼痛5d,皮肤疱疹1d,患者自述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胁处疼痛,皮肤灼热刺痛,在家自行服用去痛片,疼痛未见明显好转,1d前发现左侧胸胁皮肤发红、疱疹。诊见患者表情痛苦,左侧胸胁处皮肤红,成片疱疹呈带状分布于左侧背部及左侧肋弓处,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诊断:带状疱疹,证属肝经郁热。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治疗:暴露病变部位,用碘伏棉球消毒疱疹处及红肿处皮肤,右手夹持三棱针,快速点刺疱疹处及红肿处皮肤3~5下(注意保护疱疹处皮肤),然后用右手点燃酒精棉球,左手持火罐,用投火法或闪火法将火罐吸附在点刺的部位,见火罐内立即渗出少量血液,留罐5min取下,用干棉球轻轻擦净血液。上述方法每天1次,每天更换放血拔罐部位,5d后疱疹、疼痛明显好转。改为隔日1次,经过10次治疗,疱疹消退,疼痛消失,随访半年无疼痛发作。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内,当身体抵抗力低下时,病毒使神经发生炎症,并侵袭皮肤而发生节段性疱疹。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低下,神经组织修复过程较慢,因此疼痛持久,有时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病在中医学称“蛇串疮”,因肝脾内蕴湿热,兼外感邪毒,浸淫肌肤、脉络发为疱疹,病久则皮损火毒外泄,疱疹消退,但余邪久留不除,以致气滞血瘀,经络瘀滞不通而疼痛。治则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湿消肿。
放血法有祛瘀泄热、利湿消肿、驱邪外出之功,点刺放血后拔罐,利用火罐的负压吸出体内火毒、湿热之邪,以活血行气、疏通经络,火毒、湿热之邪随瘀血排出,通则不痛,故瘀祛病愈。
多年来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带状疱疹初期单纯用药物治疗,疱疹消退后多留下后遗神经痛,经久不愈。经观察,越早运用放血加拔罐疗法,疱疹消退越快,疼痛缓解快,病程缩短,疗效显著,不留后遗神经痛。本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掌握,经济实惠,值得推广应用。
[1]杜元灏,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