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志雄教授应用麻杏甘石汤医案评析

2013-01-24李巨奇张横柳沈创鹏张毅之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1期
关键词:肝风温病心包

李巨奇 张横柳 沈创鹏 张毅之

1.广东省深圳市第五人民医院 (罗湖医院)中医科,广东 深圳 51800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3.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清远 511500

麻杏甘石汤方出《伤寒论》26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临床常用于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化热入里,邪壅于肺而致汗出咳喘者。后世医家则多有发挥,凡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或内热外寒,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方中以麻黄为君,石膏为臣,麻、石相合,发表宣肺,清热透邪,止咳平喘。全方寒温并用,清宣相合,共凑发表透邪,清热平喘之效,具有宣表、清热、透邪的特点。

广东省名老中医、现代岭南伤寒名家何志雄教授(1913.10~1983.10),历任广州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学院侨联主席、广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治学深受海派中医及近代岭南伤寒四大家的影响,以经方、时方加减,临证治验颇丰。针对伤寒经典古方麻杏甘石汤,以“热”为纲,“渴”、“喘”为目,多灵活运用,加减辨治,应用于伤寒、温病的治疗,临证尤具特色。兹举隅一二,与同道共析。

1 清宣透合泻肺化痰,治伤寒肺壅热喘变证

黄某,男,3岁,在顺德某卫生院住院部留医。发热咳嗽三天,体温39.8℃而入院治疗。气急鼻煽、微咳、微汗、夜间烦躁不安、纳差、口渴但不多饮、小便短赤、脉浮数、舌红、有少许淡黄苔,西医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中医辨证为外感风寒,郁久化热,邪热迫肺。方用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24g,黄芩6g,桑白皮9g,甘草6g。服药两剂后热退喘平,停药观察一天,精神饮食及二便如常,拟予四君子汤加减二剂,嘱回家调养。

评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乃麻黄汤之变方也,以石膏易桂枝,变辛温发汗为宣散肺热蕴结之剂。麻黄性虽辛温,但发散之力甚著,《本草求真》云:“是麻黄虽太阳发汗重剂,实散肺经火郁之邪”,为“轻可去实”之品。何志雄教授认为,麻黄对于肺系疾病,如外感、咳喘、麻疹等疾而兼有邪实者,无论寒热皆可配伍用之,是宣肺散邪治表之上品。本汤以麻黄配石膏,用治表寒化热入肺,邪热郁闭肺气之高热喘促汗出之证。

本案患儿,高热气促鼻煽,脉浮数,而外证无寒热,为邪气郁肺之证;而口虽渴而不多饮,舌红苔黄而不厚燥,为邪热伤津而不至太甚,邪热未入阳明,而仍在太阳也。肺气郁闭较甚,而有喘脱之虞,病情较重。《伤寒论》原文第63条云:“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何志雄教授遵“火郁发之”之旨,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宣散肺中郁热,巧妙地将原方中石膏和麻黄2:1的比例关系改为4:1,如此重用石膏清泻肺胃邪热,亦防邪入阳明;仿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之意,加桑皮、黄芩皆重在治肺热也。

“拟予四君子汤加减二剂,嘱回家调养”,是何老常言小儿“脾常不足”,故病后常常调理脾胃为本。再言患儿因邪热迫肺,其病后以四君子汤调养胃气,又属“培土生金”之法。

2 清宣透合凉血养阴,治温病麻疹温毒内蕴

李某,男,2岁。因疹出不透,高热气急,晚上其母抱来某卫生院治疗。其母诉:患儿发热三天,今晨出疹,疹色尚红润,傍晚体温突然升高,气息喘急,咳声不扬,疹子隐没,胸背及两上肢尚有紫黑色疹点。烦躁不安,曾抽搐一次。诊其口唇干燥、口渴不多饮,腋下体温39.5℃,昏睡,脉滑数,舌红、苔薄白。西医诊断为麻疹合并肺炎。中医辨证为疹出感寒,麻毒内攻,肝风内动,邪将传入营分。协议采取中西医合治。先予至宝丹三分,开水送服。中药用麻黄5g,杏仁6g,甘草1.5g,生石膏15g,紫背浮萍2.5g,红条紫草6g,、红花3g,另煎芫荽趁热熏洗并擦身。翌晨三时许,疹子重见,色泽红艳,热势稍降,喘亦减轻,精神清醒。继将上方去紫背浮萍、红条紫草、红花,加茅根、花粉、蝉蜕,并将麻黄减为2.5g,生石膏减为9g,再服三剂,疹收热退。共住院四天出院。

何志雄教授按:本病例虽见神昏烦躁、疹色紫黑,然脉滑数、苔薄白,这是邪偏于气分之候。抽搐是热盛引动肝风,故用清透解毒法便迅速转危为安。

评析:《温热论》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麻疹者属温热毒邪,俱传染性,由口鼻而入,首犯于肺,故初起有发热重恶寒轻等温热犯肺卫之证。本病的病机转归一般为:以疹出邪毒由表而散者为病顺;邪毒不表散而传于心包者为病逆。本案患儿即为疹出不畅,邪毒内闭心包营血分而引动肝风,故何志雄教授先与至宝丹清热开窍,以解心包营血分热毒,继与麻杏甘石汤,引邪毒从肺卫表散,并加紫草、红花以治营血,与叶天士“透营转气”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以“另煎芫荽趁热熏洗并擦身”之外治配合内服之法,以促疹透。一剂则疹透风熄、热减喘平。后营血邪毒从表而透散,则何志雄教授在宣散肺热以达表的同时,加入养津之白茅根、天花粉,顾及肺胃津液,目的在于益阴以抑阳。

3 结语

何老学本“内难”,融汇百家,深谙经典,尤重伤寒。临证以“寒温统一”观指导外感热病诊疗,以六经辨温病,注重顾胃存津。治病求本,见证知机,擅抓主症,依症施方,随证治之,变化灵活,标本缓急,次序分明,善调脾胃,以固后天。

何老比较伤寒和温病临床特征,认为伤寒表寒化热入里之后,伤寒和温病的治法基本相同,但二者的不同点是温病多有邪热引动肝风,而伤寒则无。外感风寒,失于表散而表寒入里化热,郁结于肺而成喘证,属太阳伤寒之变证范畴;外感温热麻毒,结于肺卫,逆传心包,引动肝风,则属温病范畴。从临床脉证上看,二者俱有高热喘息,口渴但不多饮;从病机上看,均为邪热郁闭肺气,属异病同治,均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而取效,体现了何老“寒温并用”、“寒温并治”的临证特色。无论伤寒、温病,凡高热不退,喘息烦躁,口渴但不多饮 (邪热未入阳明),均可以“热”、“喘”、“渴”为麻杏甘石汤临床应用的指征。石膏实因“热”而设,实热当宜,至于阴虚生热,非仲景本意。麻黄、石膏二药,麻黄通阳,石膏泄热,麻黄以石膏为用,从阴通阳,故本方亦有调和阴阳而趋平复之效。本汤证后期,尚需养阴生津,顾护脾胃,体现仲景“顾胃存津”的基本思想。

猜你喜欢

肝风温病心包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基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研究多发性抽动症“肝风”发生发展机制及泻青丸干预作用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完全性心包缺如一例并文献复习
心包穿刺的诊断及治疗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
心包转移瘤的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