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得气”的客观化研究概述*
2012-12-09刘美琳诸毅晖成词松
刘美琳,诸毅晖,成词松
(1.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针灸英语2005级,四川 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
得气,是针刺腧穴产生的一种经气感应,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环节。但针刺得气具有主观化、多样化的特点,其是否产生、具体表现形式及维持时间的长短受到患者个体差异、医者施术手法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运用现代化医疗检测仪器从微观、量化的角度,寻求一种客观参数来反映针刺得气的研究日益增多。以下从四个方面对已开展的研究予以概括。
1 以腧穴局部为研究内容
腧穴为针刺刺激的直接作用点,是针感的直接感受部位,不少研究者就得气时毫针所在的解剖位置,针刺前后腧穴局部肌缩活动、血流动力学、皮温等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郝治中等[1]利用CT扫描观察芒针深刺中脘穴得气后针尖部位的腹部横断面,发现得气层与腹腔神经丛及腹腔神经节关系密切。刘志朋等[2]发现针刺腧穴得气时,腧穴处有肌电信号发放,肌电信号的强度、次数与得气程度呈正向关系。邓丽芬等[3]通过电针刺激足三里得气点和非得气点,记录小腿肌肉收缩力,发现得气与否影响电针肌缩反应强度,足三里得气点位于皮下2.73c m处,范围小于1c m。冈贞充等[4]通过针刺右侧合谷穴观察颜面(左侧太阳穴附近)及左手指尖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发现针刺前后颜面部皮肤血流量增加或无变化,指尖部血流量均减少,而且颜面部血流量增加的病例,多数针感强烈。林庶茹[5]、杨凤江等[6]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以保护大鼠胃粘膜,增加其血流量,且伴随着血浆NO水平和胃肠激素含量的变化。张通等[7]通过浅刺和深刺足三里穴及深刺足三里外侧1.5 c m(A点),发现深刺足三里得气3 min后与针刺前相比,胫前动脉相关指标(收缩期峰值Vmax、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内径Dist)有显著性差异,浅刺足三里运针3 min后与针刺前相比,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足三里和A点深刺在运针3 min后Vmax和Vm具有显著性差异。
2 以远离腧穴的部位为研究内容
由于机体的整体统一性,除了邻近腧穴局部的一系列变化,针刺得气后在远离腧穴的其它部位也可产生理化性质的改变,在大脑组织可引起电生理活动及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
严智强等[8]研究表明,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对腧穴的冷光性质展开研究,发现在腧穴远端与其相关的井穴上会产生发光强度的显著改变,发光强度变化发生的时间及幅度,与针刺得气出现的时间、受试者得气的感觉程度以及产生的循经感觉传导的速度、距离和性质,均呈相应的定量关系。尹岭等[9]利用PET和f MRI等脑功能成像方法,发现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可引起脑内视丘下部、同侧室旁核和双侧颞叶的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增加。周诚等[10]运用f MRI观察到针刺伏兔和足三里可引起下丘脑、海马回、额回的神经生理兴奋,针刺光明和阳陵泉可引起同侧枕叶视皮层神经生理兴奋。张贵锋等[11]运用PET检测发现,与假针刺比较,右侧外关穴真针刺可引起左侧颞叶(BA42)、颞上回(BA42)、岛叶(BA13)、小脑等脑功能区的电生理活动。杨晓燕[12]发现针刺治疗后脑出血患者患侧EEG的δ、θ波明显减少或消失,α段持续时间延长,调幅变好,甚至出现了正常脑电波,但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EEG无明显变化;针刺治疗后患侧脑电地形图(BEA M)δ、θ频带功率明显下降,α频带功率增高,两半球α功率分布不对称消失。宋小鸽等[13]发现过电针刺激足三里可引起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和外周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含量增加,5-羟色胺含量降低。刘文舟等[14]发现电针刺激家兔合谷穴与太溪穴均可引起视皮质层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与5-羟色胺)的变化,但这种效应具有相对的穴位特异性,电针合谷穴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与5-羟色胺含量的增加,而电针太溪穴对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影响不明显,只引起多巴胺含量的增加。韩毳等[15]发现电针刺激百会、三阴交穴可降低抑郁模型大鼠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升高大脑前额皮层中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3,4-二羟基苯乙酸,海马中的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下丘脑中多巴胺的含量。
3 以电针参数为研究内容
随着电针使用的日益广泛,电针参数(频率、波形、强度、刺激时间)针对不同的疾病和患者有其特异性,故其量化研究被提上日程。
郑利岩等[16]对声电针的频率进行临床研究,发现50 Hz有类似补虚泻实的双向调节作用,适用于各种证的治疗;30 Hz有类似针灸补法的作用,适应于虚证;70 Hz有类似针灸泻法的作用,适应于实证。丁光宏等[17]研制了一套临床针灸针体实时受力监测系统,检测到在人体曲池穴上运用提插、捻转等6种针刺手法的主频率参数较为集中,范围为0.60~1.80 Hz,平均值约为1.20 Hz,并认为这个频率平均值,可以作为一个有规律的得气指标和参数。孟庆越[18]观察电针的三种波形(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发现连续波即每秒输出2次的脉冲波形(疏波),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波形。杨静等[19]发现电针脉冲刺激大鼠百会穴可诱导脑缺血耐受,波形和频率为重要的参数,频率为疏波2 Hz,密波15~30 Hz的疏密波电针刺激所诱导的脑缺血耐受效应最好。周杰芳等[20]观察电针强度在血压调整中起重要作用,发现强电针(3.7 mA)有兴奋性调整作用,使实证患者血压升高,相当于“补”的功用;中强度电针(2.7 mA)有抑制性的调整作用,使实证患者血压降低,相当于“泻”的功用。
4 以针刺手法为研究内容
针刺手法亦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的进针深度、行针频次、留针时间均可产生不同大小的刺激量,故使针刺手法的量化也不容忽视。
卞金玲等[21]介绍了石学敏院士提出的针刺手法量学理论,提出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为每个穴位操作1~3 min,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最佳参数为3~6 h。雎明河等[22]观察不同捻转幅度、捻转频率和捻转时间决定的捻转补泻法对血虚证大鼠模型的红细胞数产生的影响,发现以刺激量大小决定的捻转补泻法是客观存在的,并存在一个临界点,当刺激量小于这个临界点时产生补的效应,大于这个临界点时则产生泻的效应,即:当捻转刺激量≤2圈/次、60次/min、2 min操作时间时,呈现补法效应,红细胞数增多;当捻转刺激量大于此时,呈现泻法效应,红细胞数减少。刘堂义等[23]通过针刺手法仿真系统,采用轻(144°,75次/min)、中(255°,111次/min)、重(360°,140次/min)的捻转手法刺激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比较其降压效应及对心肌血管紧张素AngⅡ含量的影响,发现轻、中刺激量捻转手法均有显著抑制血压上升的作用,重刺激量捻转手法抑制血压上升的效果不明显,而三种不同的刺激量均对AngⅡ水平无明显影响。
5 总结
针对针刺及得气后产生的结果的相关研究,虽证实了针刺得气后腧穴局部有肌电、血流量、冷光性质等的变化,在大脑皮层功能区有神经电生理活动,能引起中枢与外周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但这些现象中尚不能提炼出一个统一明确的客观参量及其量变范围,因此,寻找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客观参量是现今所面临的难题。另外,目前针对电针参数及针刺手法的量化研究虽已进行,但由于疾病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患者个体差异性,还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故而寻求一个临界值或者各种参数的变化范围的研究方法是可取的。
[1]郝治中,啜振华,高彤 .芒针深刺中脘穴得气层解剖学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1):35~37.
[2]刘志朋,殷涛,关晓光,等 .针刺得气与手法的客观评价参数和方法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研究,2005,9(29):119~121.
[3]邓丽芬,周杰芳 .电针足三里得气与否对肌肉收缩反应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668~669.
[4]冈贞充 .针刺时颜面及指尖皮肤血流量的变化[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2,24(1):55.
[5]林庶茹,阎醒宇 .电针足三里穴对胃粘膜损伤大鼠NO及血流量影响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4):725~726.
[6]杨凤江,王景杰 .针刺足三里穴对实验性脾虚大鼠胃黏膜血流量及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J].武警医学,2008,19(8):716~718.
[7]张通,公维军,李雪梅,等 .针刺足三里穴时胫前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的 初 步 研 究 [J].中 国 康 复 理 论 与 实 践,2009,15(7):646~648.
[8]严智强,迟玉荣,朱欣荣,等 .体表超微若冷光信息规律在中医“证”、针刺得气和腧穴特异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杂志,1998,(1):51~53.
[9]尹岭,金香兰,石现,等 .针刺足三里穴PET和f MRI脑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9):523~524.
[10]周诚,王嘉洲,陈敏,等 .针刺穴位与大脑皮层之间关系的脑功能MRI表现[J].中国放射学杂志,2005,39(3):253~255.
[11]张贵锋,赖新生,唐纯志,等 .针刺外关穴中枢激活效应的PET脑功能成像研究[J].广东医学,2009,30(1):133~136.
[12]杨晓燕 .针刺治疗脑出血60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5,22(4):286.
[13]宋小鸽,唐照亮,陈全珠,等 .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单胺类递质的调节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7):41~42.
[14]刘文舟,段俊国,江文珊 .电针对实验性家兔视皮质层中几种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美眼科杂志,2001,9(3):107.
[15]韩毳,李晓泓,郭顺根,等 .电针对抑郁大鼠中枢及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4,22(1):185~188.
[16]郑利岩,王巍,张江艳,等 .于经络输入不同频率的声波调节人体虚实证的探索[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7.
[17]丁光宏,沈雪勇,戴建华,等 .针刺提插和捻转手法运针频率在得气与非得气状态的差异[J].中国针灸,2002,22(10):679~681.
[18]孟庆越 .电针的不同脉冲电流波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疗效比较[J].现代康复,2001,5(8):88.
[19]杨静,熊利泽,王强,等 .不同刺激参数及其组合对电针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效应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3):208~212.
[20]周杰芳,靳瑞 .不同电针强度对高血压实证病人血压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4,29(9):286~295.
[21]卞金玲,张春红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和核心[J].中国针灸,2003,23(5):287~289.
[22]雎明河,周宇姝,马文姝,等 .大小刺激量捻转补泻法对血虚证大鼠红细胞计数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4,29(3):213~216.
[23]刘堂义,杨华元,顾训杰,等.ATP-I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的研制[J].中国针灸,2003,23(11):6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