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医家王纶与节斋化痰丸

2012-12-09曹丽娟

亚太传统医药 2012年12期
关键词:医家

曹丽娟,袁 冰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王纶,字汝言,浙江慈溪人。明代成化进士,曾任都御史,巡抚湖广。为官之余,钻研学问,尤其用力医学,是亦官亦医的典范。王纶的学术博采诸家,更多师法朱丹溪,著有《明医杂著》、《本草集要》等书。根柢深厚,临床全面,立方遣药,善于变通,疗效卓著。其中,对痰的认识尤其全面深刻,并创立专治老痰及郁痰的节斋化痰丸,流传七百余年,影响深远。

1 博采诸家,医道大全

王纶治医,以《内经》为基础,博采诸家之长,尽量减少流弊。其中,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及朱丹溪四家尤为服膺。他认为“盖医之有《内经》,犹儒道之六经,无所不备;四子之说,则犹《学》、《庸》、《语》、《孟》,为六经之阶梯,不可缺一者也”,故主张“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并作为“医道之大全”。另外,他认为丹溪“集诸儒之大成”,故更多师法朱丹溪。他对“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进行发展完善,提出:“人之一身,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况节欲者少,过欲者多。精血既亏,相火必旺;火旺则阴愈消,而劳瘵、咳嗽、咯血、吐血等症作矣……世之人,火旺致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疾者,百无二三……故补阴之药,自少至老,不可缺也。”[1]朱丹溪立“大补阴丸”一方,王纶又立“补阴丸”一方,通过加减诸药,使丹溪翁之论,更加详备。他强调:“常补其阴,使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而水升,火降,斯无病矣!”[1]王纶最早明确提出以气、血、痰、郁为丹溪的杂病纲领,“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久病属郁,主治郁之方,日越鞠丸,盖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有郁久而生病,或久病而生郁,或误药杂乱而成郁,则余每用此方,治病时以郁法多之,气病兼郁,故用四君子汤加开郁药,血病、痰病皆然,故四法者,治病用药之大要也。”[2]王纶对丹溪气、血、痰、郁之说,进行继承发挥。治疗杂病时,尤多效法滋阴、化痰、解郁、调补气血诸法;还师法丹溪,化裁制成节斋化痰丸。

2 师法丹溪,首揭痰本

元代朱丹溪认为“百病多有兼痰”,且“痰来去无定,聚散无常,五脏六腑莫不为患,或贮于肺,或贮于胃,或凝滞于心膈,或聚于肠间,或客于经络四肢等等”。[3]朱丹溪突破《金匮要略》痰饮范围,提出广义痰的概念。在治疗上,朱丹溪独辟门径,首先提出“顺气为先,治脾为本”,即“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及“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最主要的方剂是二陈汤。另外,朱丹溪对于“痰淤”空前重视,提出“痰淤并存,痰淤同治”的理论,即“善治痰者,必先治气,同时也要治血”,从而开创痰淤致病之说。

《明医杂著》设‘痰饮门’和‘化痰丸论’两个专论,把丹溪的“百病多兼痰”进一步发挥。“痰属湿热,乃津液所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或吐咯不出,或凝滞胸膈,或留聚肠胃,或流注经络、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其为病也,为喘,为咳,为恶心、呕吐,为痞膈壅塞、关格异病,为泄,为眩运,为嘈杂、怔忡、惊悸,为颠狂,为寒热,为肿痛。或胸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点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痒不仁,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在痰的概念上,王纶指出:“痰者病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焉。”在痰的本质上,他认“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明代赵献可对此十分赞赏,云:“节斋论痰而首揭痰之本于肾,可谓发前人所未发。”[4]对赵献可提出“肾为生痰之本”有启迪作用。

王纶把痰分为八类,治疗思想如下:“痰生于脾胃,实脾燥湿。又随气而升,宜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又气升属火,顺气在于降火,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积痰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气虚者,宜固中气以运痰。若攻之太重,则胃气虚而痰愈盛矣。”

3 制化痰丸,专攻老郁

王纶对痰的认识和治疗全面深刻。最被后人称颂,并一直沿用的方剂是化痰丸,《明医杂著》称为“化痰丸”,后人尊称为“节斋化痰丸”。节斋化痰丸,专攻老痰及郁痰。

关于痰的治疗,王纶认为“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者,所以实脾燥湿,治其标也。然以之而治湿痰、寒痰、痰饮、痰涎则固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及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吐咯难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为火熏蒸凝浊郁结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而其原则火邪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间,非中焦脾胃湿痰、冷痰、痰饮、痰涎之比,故汤药难治,亦非半夏、茯苓、苍术、枳壳、南星等药所能治也。”[5]王纶创制节斋化痰丸,组方如下:“天门冬(去心)、黄芩(酒炒)、海粉橘红(各一两)、桔梗、连翘、香附(杵碎淡盐水浸炒,各五钱)、青黛(另研)、芒硝(另研,各三钱)、栝蒌仁(取肉另研,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入姜汁少许,和药杵极匀,丸小龙眼大,噙化一丸。或嚼烂,清汤细咽之。或丸如黍米大,淡姜汤送下五、六十丸。”[5]

王纶进一步解释,“老痰,饮酒之人多有之”。大率饮酒之人,酒气上升为火,肺与胃脘皆受火邪,故郁滞而成。痰因火动,然就火而论,有湿火、燥火之分。肺火成痰为燥痰,胃火成痰为湿痰,俱宜开郁降火消痰。此方用燥不犯辛燥,用润不犯凝滞。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治疗因膏粱积热的燥痰,才用节斋化痰丸。

4 七百余年 影响深远

王纶的节斋化痰丸自创制以来,被众多医家采用,并一直沿用至今。从十五世纪产生以来,已经流传七百余年。

4.1 明清两代医家沿用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痰饮论列方》,引用众多医家方剂,最后一个即是王纶的节斋化痰丸。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43也引用王节斋方。“老痰丸:清汤送下;或丸如绿豆大,淡姜汤送下50-60丸。各家论述:此方天冬、黄芩泻肺火,海粉、芒消咸以软坚,瓜蒌润肺消痰,香附、连翘开郁降火,青黛去郁火,故不用辛燥之药”。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卷二引用节斋化痰丸。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卷五云:“痰泻,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此因痰留肺中,以致大肠不固。”泻下物如白胶,或如蛋白状,泄泻时泻时止、时轻时重,常兼有头晕恶心,胸闷食减,肠鸣,苔微腻,脉弦滑。宜化痰祛湿,用节斋化痰丸。”明代秦景明撰,清代秦皇士补辑的《症因脉治·咳嗽总论》卷二,治疗肺经咳嗽引用节斋化痰丸。《症因脉治·中风总论》卷一,‘内伤痰壅’原文:“若见咳嗽喘逆,此肺气受病,当用节斋化痰丸。”

清代尤在径在《金匾翼》,提出“治痰七法”。其中,对于肺虚阴涸,枯燥日至,气不化而成火,津以结而成痰者,尤在泾选用节斋化痰丸。他认为此方咸苦合用,苦以泄热,咸以软坚,可清化老痰而不伤阴。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卷十六,罗列治痰飲方五十一个,第十八个方子即节斋化痰丸。“节斋化痰丸[郁痰]天冬、黄芩、橘红、海粉、瓜蒌仁各一两,芒硝、盐水炒、香附、桔梗、连翘各五钱,青黛二钱,蜜入姜汁少部,丸芡子大,细嚼一丸,开水下。”

明清时期,国外医学著作也引用王纶的节斋化痰丸。朝鲜许浚《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二,引用节斋化痰丸。原文如下:‘郁痰·节斋化痰丸’。

4.2 民国及现在医家沿用

近代中医论痰治痰,有许多真知灼见。何廉臣治哮病分肺、胃、督脉三证。对于起于风寒之肺证,用麻黄二陈汤散外邪以豁痰,送下加味紫金丹,通内闭以除哮;审其客寒包火者,用白果定喘汤、调下猴庸二室散。胃证起于痰积者,审其湿痰上泛窒滞中气者,初用者香苏二陈汤,继用三子导痰汤加炙皂角,豁痰利气以燥湿;审其痰火随火升上堕胸膈者,初用竹沥涤痰汤送下节斋化痰丸,以调降痰火:继用费氏鹅梨汤,缓通肺窍,除其积痰。督脉证与肺证常相因,初起用小青龙汤加减,辛散太阳似温肺;继用金匾肾气丸加减,温通肾阳以煦督脉。

1913年,曹炳章在绍兴药界支持下,与何廉臣等创设和济药局,考正传讹药品,改革不良炮炙,订正丸散膏丹方书。和济药局曾经印行《痰证膏丸说明书》。在“外感痰”里,第三个方子即是节斋化痰丸。前两个是“除痰二陈丸及和胃二陈丸”,第四个是朱丹溪的“星香导痰丸”。可见节斋化痰丸地位的重要性,可称是治痰当家药。原文如下:“节斋化痰丸(载王节斋《明医杂著》)效用:湿痰、寒痰、痰饮、痰涏,治以二陈为主,若久而不治,两寸坚滑,名曰老痰,根深蒂固,致肺胃两脉伏结,曰结痰。胶粘坚固,消吐不尽,曰顽痰。随火上升,为狂为癫曰火痰。急服此丸,以消化之。每用三四钱,奏效甚捷。”[6]方剂组成,与明代一样,没有改变。另外,和济药局经常在《绍兴医药学报》刊登广告。题为“和济药局冬令痰证要药八种”,第三种即是节斋化痰丸,内容与上文一样。

曹炳章和济药局所用节斋化痰丸与《明医杂著》相比,治疗范围有所扩大。最初,王纶创造节斋化痰丸,专治老痰及郁痰。可以看出,曹炳章用节斋化痰丸几乎治疗所有痰症。

目前,上网即可查到医家使用节斋化痰丸的情况。需要指出的是,节斋化痰丸的主治范围,多写“化肺经燥痰和郁痰,兼化胃经湿痰。”与曹炳章相比,范围缩小一些,仍是大于王纶‘专治老痰及郁痰’的原始范围。

5 结语

中国古代医家往往固守一家,可以说有利有弊,有时流弊较多。明代王纶主张“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并作为“医道之大全”,确属全面可贵。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临床文献专家余瀛鳌先生曾撰“王纶及其《明医杂著》”,也强调王纶的学术全面性。

关于郁痰治疗,元代朱丹溪提出“痰夹瘀血,遂成巢囊”,对后世影响颇大。明清时代,出现不少治痰名家,王纶是较早一位。王纶辨痰不落前人窠臼,制方不失前人准绳,强调痰之根源本于脾肾,临床治疗或开郁降火、清润肺金,或水火既济、补脾益肾等诸多经典法则,对于现今痰证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王纶.明医杂著·补阴丸论[M].

[2]王纶.明医杂著·医论[M].

[3]朱震亨.丹溪心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76,85,86.

[4]赵献可.医贯[M].卷四.

[5]王纶.明医杂著·化痰丸论[M].

[6]民国绍兴和济药局.痰证膏丸说明书[Z].

猜你喜欢

医家
基于《伤寒论》引发古代伤寒学派思考
明清医家对纵欲与疾病关系的思考
从元明清医家对《王叔和脉诀》的批判看脉学的发展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我国古代的女医学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书目研究
燥邪致泻说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