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伤寒论》引发古代伤寒学派思考

2022-03-07李泽明程绍民徐晓英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医家伤寒论学说

★ 李泽明 程绍民 徐晓英(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学派在《辞海》中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医学学派是指不同医家观点、学术主张、角度、方法手段不同,故有不同见解从而形成不同医学派系。如明代《明医杂著》中“内伤法东垣,外感法仲景等”;《中国医学源流论》也提出伤寒学派、河间学派、东垣学派、景岳学派等[1];《中国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温病学派、伤寒学派、易学学派等;《中国各家学说》四版教材提出温热学派、伤寒学派、经方学派、汇通学派等;后《中国各家学说》五版教材改为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攻邪学派、温补学派等[2]。

《伤寒论》作为医学经典著作之一,由汉末仲景先师所著,经年久远,加之战事连年,导致原著丢失残缺,后经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编纂、排序,近乎还原真貌。因其指导临床治疗疗效显著,为后世医家所奉,尊为圣书,广为藏读。深谙此书的医家层出不穷,各有借鉴,代有发挥。研究方法、角度、手段等各辟蹊径,研究成果也有所不同,呈现百花齐放、学术争鸣的态势,形成一股学术流派,简称“伤寒学派”。本文拟从古代该学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的代表医家及著作进行初步探析,简要梳理各代表医家的伤寒学术思想,以期为研究仲景学说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使伤寒学能更好地指导、应用于临床。

1 形成于晋唐

毋庸置疑,伤寒学派肇始于医圣。东汉末年仲景(150—219)因感自建安纪年以来,不到十年,百余族人大部分均死于伤寒病,感病之迅猛,叹亡者之惜,愧所学无用,乃勤求博采,创《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以活人寿世。因战争连绵、时代久远,竹简残缺丢失。后经晋代王叔和(210—280)收集残简、整理、编纂、排序才得以重新问世,命名《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分为伤寒十卷、杂病五卷。当代中医文献大家张灿炠先生经考证,认为《张仲景(药)方》是叔和整理仲景旧论遗书所成[3];钱超尘教授在《伤寒论文献通考》一书中也明确认为《张仲景(药)方》十五卷是仲景遗著最早的传本[4]。此外,后世伤寒学家研究认为,伤寒十卷中大篇幅的辨脉内容,可能系叔和所创,非仲景本意。唐朝初年,孙思邈(541—682)见当时太医治疗伤寒唯石膏、知母寒凉之品投之,戕害生灵,遂于晚年独研伤寒,收集整理仲景旧论,创《千金翼方》卷九、卷十,如其所云:“方虽旧论、弘之惟新”,大胆删除(叔和版)辨脉内容,重新编排,提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原则,如太阳病篇,以方归类,划分桂枝、麻黄、青龙、柴胡、承气、陷胸六类[5]。此期代表医家及著作见表1。

表1 晋唐时期伤寒学派代表医家及著作

2 发展于宋元

北宋名医韩祇和(1030—1100)著有《伤寒微旨论》,分上下两卷七篇,主张倡导伤寒乃郁阳为病,创辛凉解表法,避开病因寒邪,更侧重病机邪阳发热,治疗更突出宣透郁阳、清解郁热,药物上多选择柴胡、薄荷、葛根等辛凉之品。韩氏认为时值太平盛世,世人饮食动作过妄,非仲景年代之战火频仍、饥不裹腹、气候寒冷等,外感证属单纯寒邪致病不多,而多由邪阳发热引起,故治疗多用辛凉解表之剂。阴黄方面也论述超然,注重寒湿中求之,创小茵陈汤、茵陈四逆汤、茵陈茱萸汤、茵陈茯苓汤等一系列方剂[6-7]。同时期的伤寒名家庞安时(1042—1099)著述《伤寒总病论》六卷,将《伤寒论》内容分类叙述,有方有论。该书多从病因病机入手,结合患病体质、自然气候,全面阐述。其力倡寒毒、疫气学说,提出伤寒、温病分治法,其中对温热病的论述颇有特色,认为疫气所致的温热病具有传染及流行等特性,对后世温病学发展产生极大影响[8]。同时期伤寒派代表医家朱肱(1050—1125)撰写的《类证活人书》二十二卷,探析伤寒侧重方证研究,以方证为核心,尤重问诊,海纳后世各家之论,以问答体例论述经络、切脉、表里、阴阳。此外,该书辨病位侧重经络循行,论治则侧重表里阴阳辨证[9]。

金元时期代表医家许叔微(1079—1154)著有《伤寒九十论》。研究伤寒侧重八纲理论,以症类证,首创伤寒医案集,开启以医案形式研究伤寒的新方法[10]。而后,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注解伤寒论》问世,为伤寒名家成无己(1063—1156)所著。全书包括十卷二十二篇,书中列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证候,合计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首方,本《内经》之旨,重视“以经释经”研究方法,忠于原貌,顺文释意,首开全面注释伤寒之先河,堪为后世以经释经之典范[11]。继而医家郭雍(1106—1187)撰《伤寒补亡论》二十卷,其晚年独研伤寒,发前人之所未发,感伤寒理论之深邃,广纳博采,正如书中所言“补亡”即采撷《素问》《难经》《金匮要略》等诸论及朱肱等前名家之说,补《伤寒论》所阙,为伤寒病辨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理论治疗体系[12]。此期代表医家及著作见表2。

表2 宋元时期伤寒学派代表医家及著作

3 争鸣于明清

明清时期,研究伤寒的医家更是层出不穷,大体又可分为三大支系:一是错简重订派,创始人是明代新安名医方有执(1523—不详)。方氏因妻儿均死于伤寒病,故专研伤寒,其认为王叔和、成无己整理之《伤寒论》有较多窜乱之处,易误导后世研究伤寒学的医家,因而首次提出《伤寒论》错简之说,重考、重订、重编、重释伤寒条文,以求接近仲景原意。方氏认为六经辨证适合一切疾病,六经属人体六部,不仅含阴阳属性,亦包括周身内外一切之物,而伤寒尤以六经为纲,乃风寒袭人由躯壳三重(太阳、阳明、少阴)至内脏三层(太阴、少阴、厥阴)逐层渐进,各经又各有所主。其勇于创新,大胆提出“三纲鼎立”学说,即“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对后世影响颇大。而后喻昌、张璐、程应旄、黄元御等医家继承其学,形成伤寒学派下一大支派即错简重订派[13]。二是维护旧论派,该派代表医家有明代张遂辰(1589—1667),伤寒代表著作《张卿子伤寒论》,后其高徒张志聪与张锡驹继承衣钵,誉为“钱塘三张”。清代医家陈念祖亦属该派系较有影响医家之一[14]。该派认为王叔和编次属于仲景旧论,无需错简重订,成无己注释伤寒,引经析奥,实为诸注家所不胜,尤其是六经证治部分,只可依文阐发,随文释论,不能随意更改。三是辨证论治派,代表医家大致分为以方类证的柯韵伯、徐灵胎;以法类证的尤在泾、钱天来;分经审证的包诚、陈修园等,此派医家认为应侧重研究仲景《伤寒论》辨证规律,不必纠结于书稿为仲景原著、亦或叔和编纂,与其争论不休,不如在仲景心法上下功夫,成为伤寒学派研究中又一支特色派系。此期代表派系、医家及著作见表3。

表3 明清时期伤寒学派代表派系、医家及著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自东汉末年医圣创伤寒学开宗以来,活人无数,古代医家研习其学说者,层出不穷,著书立说,代有发微,各有见地。历经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不断深入阐发《伤寒论》中的病、证、机、法、方、药等,极大提高了历代医家的临证辨治水平,使伤寒学能更好地指导、应用于临床,不断推动了中医药学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医家伤寒论学说
浅议《伤寒论》中“脾家实,腐秽当去”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学说英语
旷云学说普通话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
《伤寒论》重言词医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