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攻击性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2012-11-30段好宁
段好宁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职生攻击性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段好宁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目的 探讨中职生攻击性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某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499个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女生在愤怒和身体攻击这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攻击性在总分和各因子上得分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 中等职业学校女生较容易体验到愤怒,男生较容易进行身体攻击。
中职生;攻击性;心理健康
早期心理学家如 S.Freud(1921,1922,1927)的“求死本能”和K.Lorenz(1966)的“打斗本能”都强调攻击和反社会行为来自于天生的暴力习性,认为攻击就是“本能”。但A.Buss认为攻击行为是向另一个有机体传递有害刺激的反应,着重强调攻击的目标导向性和行为后果。直到2001年,B.J.Bushman等人提出攻击行为是指向另一个体的有意或接近有意的伤害行为,并且实施者能够意识到他们的行为给目标造成伤害,被伤害目标也有逃避这种伤害的动机[1]。对攻击的定义比较一致的认可观点认为,攻击是旨在伤害或者损害他人的行为,攻击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此外,构成攻击的范畴和成分主要有伤害或毁坏性、有意性、唤醒性及厌恶性[2]。
目前已有研究中攻击的定义不一致,对攻击、攻击性和攻击行为三个概念未能明确区分,大多数文献都将攻击、攻击性视为攻击行为的附属概念,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将三者混同为攻击行为。
这种在理论上长期缺乏清晰而统一的界定的情况,导致研究者对“攻击性”的操作定义的不一致(Barratt,Slaugher,1988)[3],从而对攻击性的测量方法也不同。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攻击性是指可能实施攻击行为的心理倾向和准备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4]。
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是生理—心理—社会—物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5]。本文拟从心理因素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或青年初期,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6]与中职生的攻击性,以及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的各种因素之间是否相关,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国内专门针对中职生攻击性的研究极为有限,一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中职学校的校园暴力。中职学校的校园暴力通常发生在学生之间,包括身体遭受攻击、语言侮辱、被胁迫做事、被勒索财物、财产被破坏等[7]。
本文拟通过初步探析心理因素对中职生攻击性的影响,考察中职生在攻击性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上是否存在特异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某中职学校1000名在校生进行攻击性和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93份,回收问卷541份,其中有效问卷499份,有效回收率84.1%,其中男生405人,女生94人。
1.2 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攻击性测量采用《攻击性问卷(AQ)(修订版)》[8],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抽取《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人际敏感、偏执、焦虑、抑郁4个因子的相关题项形成的“心理症状问卷”,共38题项。
全部问卷由以上两部分组成,共59题项;使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性研究
分别以性别、生源地、年龄为自变量,对攻击性总分、心理健康状况总分,以及对攻击性的4个因子(愤怒、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4个因子(人际敏感、偏执、焦虑、抑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生源地的中职生在攻击性和心理健康状况两个维度上的总分及其各因子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男、女生在攻击性的愤怒和身体攻击这两个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体验愤怒,而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进行身体攻击(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中职生攻击性t检验结果
2.2 中职生攻击性与心理因素的相关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攻击性各因子与心理健康状况的总分以及各个因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显著水平为0.01。这表明,中职生在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的各因子分和总分中得分越高者,其可能实施攻击行为的心理倾向越强,即攻击性越强。
表2 中职生攻击性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男、女生相比较,女生较容易体验到愤怒,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女性本身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而耐受性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可能是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在正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遭受了较多的压力,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女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往往大于男生。然而,研究结果显示,在更多地体验愤怒的同时,与男生相比,女生少有身体攻击的倾向,这说明女生在表达愤怒时更倾向于采用其他较温和的方式;也可能说明中职学校的男生在较少体验到愤怒的同时却较容易进行身体攻击,这与我们了解到的中职生有关校园暴力事件多发的情况较为一致。一方面,可能因为中职生大多数正处于青春期后期,具有一般青春期学生易冲动、情绪控制力较弱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中职学校注重教授学生技能,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培养。
[1]杨光辉,周宗奎,王宁丹.攻击的结构与测量范式[J].心理科学,2010,33(4):922~924.
[2]纪林芹,张文新.儿童攻击发展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122~127.
[3]王镜,韩秀华,孙连荣.攻击性的自陈测量方式[J].心理科学,2009,32(5):1169~1171.
[4]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宏利,宋耀武.青少年攻击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4,27(4):1005~1009.
[6]康勇军,屈正良.中职学校学生校园暴力犯罪成因分析与预防[J].社会心理科学,2010(2):189.
[7]熊娜.中职学校校园暴力问题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8]杨文姬,孟宪章.攻击问卷(修订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G444
B
1671-1246(2012)15-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