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39例瞬目反射的检测与分析
2012-09-11李晶玉李海平王凤章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吉林吉林132011
李晶玉 李海平 王凤章 李 威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吉林 132011)
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它主要是由于微血管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所致的神经本身的脱髓鞘改变〔1〕。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周围方面,而糖尿病患者的颅神经及脑干损害易被忽略。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神经纤维会丢失及阶段性脱髓鞘〔2,3〕,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神经脱髓鞘的损害与其他糖尿病患者不同。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颅神经及脑干的损害研究未见报道。瞬目反射(BR)是脑干反射的一种,对于评价三叉神经、面神经及脑干的功能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39例,男17例,女22例,年龄55~84(平均65.7)岁,病程3个月~24年,全部符合1997年ADA及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排除抑郁症、高血压、酗酒、颅外伤、面神经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对照组43例,年龄55~78(平均64.5)岁,男14例,女29例,检测前详细问诊及全面体格检查排除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1.2 方法 采用美国Nicolit Viking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测,被检查者均在安静、屏蔽环境中,室温保持在22℃ ~25℃,同时确保皮肤温度在32℃ ~37℃,清醒、安静、放松、闭目仰卧位。表面电极置于眼轮匝肌下方,参考电极置于颞部。局部皮肤以酒精脱脂并置导电膏,尽量减少电阻。表面刺激电极阴极置于眶上孔处,阳极置于眶上正上方2 cm处,地线置于下颌处。方波电脉冲刺激,刺激强度10~28 mA,先刺激左侧,之后刺激右侧,双侧刺激强度一致,每侧连续刺激5次,每次间隔10 s以上。以出现清晰稳定的波形为准。取平均潜伏期与波幅值进行统计。双侧同时记录反应波,同侧的R1、R2与对侧的R2'。R1波为单个三相波,而R2和R2'为多相波。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包,潜伏期正态分布数据用表示。两样本均数用t检验比较差异的显著性。波幅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M)描述其集中趋势,组间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2 结果
老年糖尿病组左右侧R1、R2、R2',的潜伏期与波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老年对照组的左右侧的R1、R2、R2',的潜伏期与波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由于不考虑侧别于的因素,两组相对应的R1、R2、R2'的潜伏期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波幅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表1 两组BR各波两侧潜伏期及波幅比较()
表1 两组BR各波两侧潜伏期及波幅比较()
组别 R1潜伏期(ms) 波幅(mV)R2 R2'潜伏期(ms) 波幅(mV)潜伏期(ms) 波幅(mV)老年糖尿病组 左 12.37±2.03 167.56 33.23±2.07 203.15 33.41±3.32 157.34右 12.81±2.56 150.34 33.57±2.31 187.01 33.01±3.14 139.03老年对照组 左 10.31±0.33 183.04 30.17±2.57 230.17 30.28±2.76 140.71右 10.41±0.36 160.05 30.58±2.78 198.34 30.98±2.34 157.04
表2 两组BR各波潜伏期及波幅比较()
表2 两组BR各波潜伏期及波幅比较()
与老年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 R1潜伏期(ms) 波幅(mV)R2 R2'潜伏期(ms) 波幅(mV)潜伏期(ms) 波幅(mV)老年糖尿病组 12.025±2.341) 153.37 33.04±2.231) 190.78 33.47±3.561).81 173.42 150.34老年对照组 10.28±0.39 170.08 32.68±2.81 211.68 32.34±2
3 讨论
BR是一种简单易行、客观可靠的电生理检测手段,可以反映三叉神经、面神经及脑干功能状态。BR通常包括R1、R2及R2',三个成分。其中R1传入部分为三叉神经眶上支和三叉神经感觉根,经过脑桥三叉主核的神经元中转至面神经核。R1的潜伏期延长往往与脱髓鞘疾病中周围神经或中枢段通路受损、三叉神经或面神经损害或两者均受损有关。R2'的传入部分包括三叉神经、脑桥和延髓外侧,冲动沿三叉脊束下行至延髓,与外侧网状结构的中间神经元进行多突触的联系后,投射到同侧和对侧中间神经元。它们的共同传出部分为面神经核和面神经。研究表明,对侧大脑半球病变、脑干以外的病变使脑干受到挤压及意识状况差、网状结构受损等均可以使R2和或R2'异常〔4〕。所以对于老年糖尿病人的BR异常我们须正确分析才能鉴别出是哪种疾病引起的异常。
有文献报道,健康人R1的潜伏期为8~12 ms,平均10 ms,R2为 20 ~40 ms,平均 32 ms,BR 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5,6〕。与本实验结果相同,无论老年对照组还是老年糖尿病组BR潜伏期较非老年人延长〔2,3〕,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即随年龄的增长神经纤维的丢失以及节段性脱髓鞘导致其传导速度减慢,从导致BR的潜伏期延长。Peshori等〔7,8〕指出,人类BR各波潜伏期的延长往往在60岁以后出现,可能与随年龄增加含多巴胺神经元的数量逐渐减少有关。糖尿病者糖代谢的紊乱、微血管病变、血液流变学改变、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细胞水肿、缺氧导致神经节段脱髓鞘及神经传导功能降低〔9~11〕,也表现出潜伏期延长。所以针对老年糖尿病人的BR检测中潜伏期延长,我们应该考虑到以上两方面原因,不应该全篇一律地按照正常人的正常值去比较,应该考虑到老年因素,才能对老年糖尿病人的颅神经早期损害及其损害程度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的资料。
1 张 俊,范东升,康得暄.交感神经在周围神经疾病中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35-6.
2 卢慎桂,何瑞荣.健康成人眨眼反射的测定与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86;8:227-9.
3 董艳娟,左金桂,王 苏,等.老年顺目反射的测定与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0;19(6:)422-4.
4 Bour LJ,Aramideh M,de-Visser BW.Neurophysiological aspects of eye and eyelid movements during blink in humans〔J〕.J Neurophysiol,2000;83:166-76.
5 Hess K,Mateo D.Blink reflex:in trigeminal sensory neuropathy〔J〕.Electromyogr Clin Neurophysiol,1984;24:185-91.
6 Hammond G,Thompson T,Pfrofitt T,et al.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e human blink reflex〔J〕.Behav Neurosci,1996;110:7-11.
7 Peshori KR,Schicatano EJ,Gopalaswam YR,et al.Aging of the trigeminal blink system〔J〕.Exp Brain Res,2001;136:351-63.
8 Eddireddy A,Wang K,Svensson P,et al.Influence of age and gender on the jaw-stretch and blink reflexes〔J〕.Exp Brain Res,2006;171:530-40.
9 刘 欣.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若干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外科分册,2001;28:2001-3.
10 卢祖能,王真真,王镇涛,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单纤维肌电图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349-51.
11 Nazlie B,Yetkin I,Inkec C,et al.Blink reflex abnomalities in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1;17:39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