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听诊在预防PICC导管误入颈内静脉中的应用
2012-08-15周竞奋袁文华
周竞奋,邢 红,袁文华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病人舒适度高、并发症少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因其置入导管较长、病人血管变异、穿刺者置入手法等因素,置管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导管异位[1,2]。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0%~9.8%[3],甚至达到12.5%[4]。我科从2011年4月—10月行PICC置管术180例,其中发生颈内静脉异位10例,复位时,通过边冲封管液边听诊颈部血流变化声,判断导管走向,术后行胸部X线定位,导管尖端均抵达上腔静脉的下1/3处。现将颈部听诊方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共180例,男97例,女83例,年龄23岁~78岁,其中11例病人发生导管异位,反折异位腋下1例、异位颈内静脉10例,异位发生率为6.1%。均选择美国BD公司生产的头端开口的4F中心静脉导管。
1.2 方法
1.2.1 用物准备 自制PICC护理包1个(内置无菌治疗巾1块、洞巾1块、治疗碗1个、弯盘1个、镊子2把、纱布、棉球)、无菌手套、0.5%碘伏、75%乙醇、透明敷料、10mL注射器、生理盐水、肝素盐水、胶布。
1.2.2 穿刺方法 根据病人病情、静脉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肢体,测量定位,肢体消毒,导管预冲、修剪,进行穿刺,置入导管,抽回血,生理盐水冲管,无菌透明敷料固定,妥善固定延长管及外露导丝,X线片定位,撤除导丝,连接正压接头,重新固定延长管。
1.2.3 正位操作方法 X线片定位:发生导管异位病人,嘱其取平卧位,穿刺肢体外展与身体成90°,无张力揭除透明贴膜,铺无菌治疗巾,建立无菌区域,戴无菌手套,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皮肤,包括PICC导管外露部分,铺无菌洞巾,更换无菌手套,助手协助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手套,去除手套上的滑石粉末,将导管缓慢外拉,体内留管20cm,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导管,去除导管上的血迹,助手协助病人去枕,嘱病人将头转向穿刺侧,下颌尽力靠近肩部,用20mL注射器一边脉冲式冲管,一边重新送管,再次送至0刻度处,抽回血良好。助手协助病人垫枕、平卧,并听诊病人颈静脉血流声为轻微的持续“呼呼”声。穿刺者再次用10mL注射器连接导管末端,用生理盐水行脉冲式冲洗导管,与此同时,助手听诊此时颈静脉血流声变化。如仍为轻微的持续“呼呼”声,说明导管未进入颈内,病人主诉无不适,再次行X线片定位。如听诊时,颈静脉血流声为与生理盐水脉冲导管相关的断断续续的“气过水声”,即可判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按上述方法,重新调整导管位置。
2 结果
11例导管异位病人,经过重新送管,配合颈静脉听诊,确认颈静脉血流为轻微的持续“呼呼”声后,X线片定位显示,导管尖端均抵达上腔静脉下1/3处。
3 讨论
PICC以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因人体的解剖特点决定:锁骨下静脉在第1肋外缘续于腋静脉,向内侧行于腋动脉的前下方(斜角肌间隙前方),并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无名静脉),汇合处称为静脉角,左侧颈静脉角为81.5°,右侧静脉角为79.4°[5],PICC置管过程中,即便使用调整病人体位、超声探头压迫病人颈内静脉等各种方法,仍不可完全避免导管异位的发生。调整异位导管,虽大多均能达到理想位置,但反复插管不仅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增加纤维蛋白鞘的形成,而且会使病人的精神高度紧张,对治疗失去信心,同时引起血管收缩,增加送管难度,甚至导致送管失败。多次异位导管位置的调整,不但增加局部感染的机会,而且影响了穿刺者的置管信心。送管结束后,反复的X线摄片定位,同样也增加了病人接受射线刺激的频率。鉴于导管异位以颈内静脉异位最常见,约为5.6%[6]。因此,在置管结束时,X线片定位检查前,边冲封管液边听诊颈部血流变化声,先判断导管走向,预防颈内静位异位,从根本上降低了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此方法经济实惠、简便可行,可在初次置管时使用此法,它不仅大大减少了上述问题的发生,提高了成功率,还增加了穿刺者及病人的信心,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郭文霞,卢素芳,宁爱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分析与改进方法[J].全科护理,2011,9(12B):3257-3258.
[2]陈红光,刘茜,向冬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预防和正位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1,9(11A):2898-2899.
[3]程乐梅,雍自庆,刘秀水,等.PICC置管错位于胸外侧静脉原因分析与对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5):55-56.
[4]陈向荣,王晓娅,李丽,等.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异位14例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7):68-69.
[5]张朝佑.人体解剖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83-884.
[6]周和清,扬落.PICC的 X 线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8):2009-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