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2012-08-15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教育学教师职业师范生

郁 芳

(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论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郁 芳

(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高师公共教育学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基础理论课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师范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及原因,揭示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中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高师公共教育学;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现而展示个人。

一、师范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果将这一时代主题具体落实到师范教育领域,加强师范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熏陶则成为实现这一时代主题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师范生人文素质培养,是高师院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举措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师院校只有加强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在未来教育中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人才,形成良性循环,使高师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成效通过中小学教育向整个社会逐步辐射开来,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

(二)加强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高师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高等师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其基本素质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学科专业素质、文化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技能等。相比较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人文素质更值得重视,它从深层次上反映了教师素质。因此,师范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是一种比专业知识更基本和更值得重视的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精神境界,使他们能从更高的角度认识自己所要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意义,增强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事业;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人文情怀,增进他们对人的关爱、尊重的情感,培养他们尊重学生的人格,从而最终提升他们的人文品质。

二、当前我国师范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当前我国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过于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对高师学生多元智能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关注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

(一)人文价值迷失,缺乏教师职业信念

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没有了“热爱”,也就谈不上忘我的敬业精神。高师学生对从事教师职业的意向是他们学习教育学的主要动机,如果师范生“无心向师”,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对教育学的学习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正常的教学效果。许多高师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清贫而艰辛,只是一种甘于奉献的职业,看不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不断地完善自我,追求完美人生。这种对教师职业人文价值认识的迷失,导致高师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价值不能充分理解,妨碍职业理想的树立。课堂随机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师范生都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

(二)人文知识贫乏,妨碍教师职业发展

大多数师范生在校期间,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专业知识上,较少接受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专门教育,这样就造成了人文知识的贫乏。走向社会后的表现大多是专业理论基础比较好,而实际工作能力比较差,出现“高文凭,低素质”的现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考察,更注重内在素质的综合考量,人文知识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师范生未来的教师职业发展。

(三)人文素养较低,影响自身人格的完善

新时期的师范生独生子女居多,优越的成长环境造成一部分师范生性格上的缺陷,如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少数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遇上工作不顺、上岗挫折、爱情失意,便产生沮丧、自卑、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缺乏应有的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大学生自杀、“清华学子泼熊”、“马加爵事件”等恶性事件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这种自身人格上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不够,高师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得不到提升,从而缺乏对人性、关怀、尊重、交往等基本价值规范的理解和认同。

三、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契合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应力求生动,充满人文关怀与启迪理性思考的乐趣,注重个性发展。我们认为,在加强师范生的人文教育方面,公共教育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这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发掘和充分利用。

第一,从课程性质来看,对师范学生的专业课教学是一种科学教育,而公共教育学则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注重向学生传递一个道理,即“师”之所以“为师”,除了具备应有的专业科学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师道”,这是关乎品行、方法、信念、情怀等人文领域的内容,属于一种人文教育。由此可见,高师院校专业课程与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合理搭配是一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师范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第二,从课程目标来看,公共教育学通过传递教育学理论知识,突出教师职业特性,逐渐培养师范生成长为面向基础教育的合格中小学教师。新时期的基础教育改革积极倡导素质教育,要求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基础教育的这种要求赋予了公共教育学培养师范生人文素质的使命。

第三,从课程内容来看,公共教育学课程中包含了许多涉及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信念、美育等方面的人文主题,教师需要做的是通过灵活、丰富的方式,将涉及这些人文主题的枯燥理论和空洞说教转化为生动的案例和趣味互动,复苏公共教育学课程内容的人文价值和美感,从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师范生的专业信念、专业理想、专业精神、教育智慧、探究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达到教师职业的角色情感、角色行为和角色能力的一致。

四、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加强师范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可行性策略

(一)充分利用课程相关内容,彰显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人文价值

在公共教育学中,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方面涉及职业理想。例如“教师与学生”一章,在介绍教师的地位、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教师的根本任务等方面都可以进行相应的职业理想教育,推动师范学生逐步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将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满腔热情地投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二)授课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提高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除了课程内容的影响之外,授课教师本身也潜移默化地在影响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授课教师本身人文素质的程度,直接对师范生树立职业理想起着重要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身份上的体现和要求,教师是学生社会道德和行为习惯模仿的对象,教师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重要保证。要确保人文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师要以渊博的知识打动学生,以严谨科学和审问慎思的态度认真治学,以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教风和亲近随和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这样必然促进校风、学风、师生关系健康协调发展,也必然能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和思想道德素质。

(三)借助多元化的教学媒介,丰富师范学生的人文知识

教育电影的艺术构成元素丰富,其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给受教育者展示了无限的观摩和交流体会的空间。教育电影虽然主要是关注和表现教育主题与题材,但同时也会涉及天文地理、时事政治、山水风景等,可以极大地拓宽师范生的视野。而教育就需要多元的内容和形式,教育学内容本身的单调限制了学生对教育的全面了解。于是,教育电影的媒介特性与教育的多元性相契合。例如《放牛班的春天》美妙的歌声、《蒙娜丽莎的微笑》出色的绘画作品贯穿影片始终,给师范生以艺术熏陶,间接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这类教育电影可以带来教育结构的多元性和教育效果的丰富性,使得教育学课堂摆脱了枯燥的教育理论。

(四)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促动学生自觉接受人文教育,完善自身人格

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则是“叙述发生在一个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蕴涵一定的教育道理、能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教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可能也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教育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并且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很多高师学生成长环境优越,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就显得手足无措,出现攻击、逃避、冷漠、自卑等非理智的反应,甚至做出轻生自杀的极端行为。人文教育强调自我感悟与心灵觉醒,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这正是对师范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关键方法,是进行挫折教育的基础。在公共教育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从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等方面认识自我。在案例教学中要多采用情景再现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要赋予人文教育新的时代特色和道德理念,引导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从人文角度和人本角度分析,辩证地认识挫折具有的两面性,消除面对挫折时的悲观情绪,树立战胜挫折的必胜信心。

[1]刘高远.大学生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5).

[2]王芹萼.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1).

[3]刘志琰,武博.浅议高校人文素质的缺失[J].管理科学文摘,2007(4).

[4]黄杰锋,任兰群.高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7(33).

O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Public Pedagogy Teaching in Normal University

YU Fang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Public pedagogy of normal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basic theory courses for cultivating future teachers.Through an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 and reasons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the present normal school students,the thesis reveal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and proposes some feasible strategies on how to reinforce it in public pedagogy course of normal university.

public pedagogical of normal university;normal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G652

A

1008-178X(2012)08-0136-03

2012-04-13

郁 芳(1973-),女,上海人,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学教师职业师范生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