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野下社会交换运作模式的差异比较
——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

2012-08-15朱鲲鹏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人情报酬义务

朱鲲鹏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跨文化视野下社会交换运作模式的差异比较
——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

朱鲲鹏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中国人情社会下人们交换方式的策略和思路同西方社会交换论的原理有诸多不同,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提醒我们,创新管理要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注重地域差异,要因地制宜。

社会交换;人情;管理

西方社会交换论与中国人情社会视角下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换,交换模式都是以人类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中国社会是一个讲人情面子的社会,人情往来是中国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模式,人情与权利的勾连是中国人日常运行的一种方式。中国人社会交换的运作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交换论有契合之处,但并非完全吻合,故在解释中国人的交换模式上就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社会交换论。

一、社会交换论

(一)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一般被称为行为主义交换论。他批评功能主义理论缺乏解释力,忽视了社会中作为行为者的人的重要性。霍曼斯在吸收与修改经济学原理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用于阐述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即刺激、行为、报酬、惩罚、价值、成本、知觉、期望,运用这些概念建构了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包括六个交换命题,即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这些命题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可以用来全面解释社会结构,包括对社会制度和社会本身存在的解释。同时,霍曼斯又提出了社会交换中的“公平分配”原则,即人们在交换中要对成本和报酬、投资和利润的具体分配比例作出判断,判断的标准就是个人以往的经验和个人的比较群体。霍曼斯在建构社会交换理论时,强调了三个基本点:功利主义取向、行为主义取向和理性主义取向,其中理想主义取向是指交换双方都理性地计算代价与报酬。

(二)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

布劳的社会交换论侧重探索从人际互动的交换过程到支配社区与社会复杂结构的交换过程,一般被称为社会结构交换论。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并非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受到交换考虑的指导。他所理解的社会交换是指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社会交换包括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和混合型的社会交换三种社会交换形式。布劳提出了影响社会交换的条件,同时也指出了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观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交换与宏观社会结构中的间接交换。布劳用对等性原则解释部分交换,用不对等原则解释另外一些社会交换,认为不对等交换产生了社会的权利差异与分层现象。

二、差异比较

(一)社会交换模式运作的社会背景不同

社会交换模式运作的社会背景不同是两者最大的差异。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任何事物均有自身的价值;社会交换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将行为当作一种有形或者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交换是一种互动式的理性行为,即人们都是在权衡了行动过程之利弊得失并选择最有吸引力的东西之后才有所行动的。西方社会倾向于强调在大多数交易情境下,个人应当根据自我的利益作出理性的决定。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交换是为了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追求的是一种可以预期的利益。社会交换论强调的人是“理性人”、“经济人”。

中国社会则不同于西方,中国强调的是天理与人情的糅合。天理具有普遍主义色彩,是比较理性的,它代表的是天的运作规则,人不能改变与反抗;而人情具有特殊主义的特征,是比较个别化的,是能改变的,是随意的。中国人用“礼”将这种普遍与特殊连接起来,在这一前提下,“人情往来”就成为中国社会交往方式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人们构建各自的社会网络。中国社会的人情往来强调的人是“性情中人”、“社会人”,从“理”上说,是能预期得到回报的;从“情”上看,人情很难用客观的标准加以衡量,故不仅回报的时日遥遥无期,而且回报的方式也难以预计。

(二)社会交换互动的法则不同

霍曼斯的交换论坚持对等交换的思想,主要适用于小群体的研究;布劳的社会交换论提出理性的原则,坚持互惠的规范。但是,布劳社会结构交换论中所界定的社会交换概念范围过于狭窄。总体上来看,社会交换论构建起来的社会互动法则是根据自我的利益作出理性的决定。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学术界一般将人情交换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侧重于“报”,这种“报”强调的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包含着浓厚的情感成分,是自觉自愿的。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人遇到了大难时,得到了他人的帮助,这在人情往来中属于“恩情”范畴,对此困难提供帮助的人叫做“恩人”。虽然中国社会强调“施人慎勿念”、“施恩拒报”的思想,但受恩方自我强化这种报的义务,强调“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种“报”的过程具有情感性、区别性、增量性和延迟性四大特点。第二种方式侧重于“送”,俗语称“送人情”。这种人情交换方式是一种比较有目的的人情投资,通过投资,让接受方产生亏欠或愧疚的心理,从而构成人际间的“人情债”关系,此后,接受方将不得不按人情投资者要求回报。这种人情往来中的“报”讲求委婉和迂回,接受方在回报过程中,需要考虑个人在其差序性关系网中所处的地位,他/她对这些关系将维持多久的期待,以及将来继续交易时可能会造成的义务之性质等;同时实践这些回报义务时,通常必须先做种种面子工夫,并考虑接受或拒绝请托可能造成增强或减损社会关系的后果。第三种方式侧重于“往”,即人情交往中一般性的礼尚往来,有来有往的互相走动、请客或过节时的送礼行为,以加强彼此之间的感情联络。这种人情往来中的“报”讲求的也是一种义务,是一种潜在的社会规范所衍化出来的义务。“来而不往非礼也”,是礼在调节互动双方的行为。

三种人情交换方式均强调义务,每一种方式所强调的义务内涵不同,是个人在特定社会情境中作出的反应,因为中国人之间的相互交比西方文化更加重视社会互动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个是中国人将交换上升到义务这个层次,另一个是中国人人际互动中包含更多的人情法则。这种交换法则与西方社会交换论相比,无论在交换的自觉性方面,还是在交换的策略和思路方面都是不同的。

(三)交换内容不同

霍曼斯曾指出,用来交换的东西除去金钱以外,还有其他商品,包括认可、尊重、顺从、爱恋、情感以及其他物质性不强的东西。布劳也将社会报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内在性报酬,即从社会交往关系本身中取得的报酬,如乐趣、爱、感激、社会赞同等;第二种是外在性报酬,即在社会交往关系之外取得的报酬,如钱、商品、劝告、邀请、帮助、服从等。

中国人情社会下,人情往来不是一般性的交换,除了西方社会交换中所提到的交换内容以外,中国学者根据中国社会的特征将关系本身也当作一种资源,所以,关系是中国人的人情交换中的一种特殊资源。

三、结语

西方社会交换论和中国人情社会下的交换方式在社会背景、交换法则以及交换内容方面存在着不同,两者不能完全契合,因此在解释中国人情社会的交换模式时,就不能直接置于西方社会交换论的框架下,要注重两种文化的差异,践行本土化研究,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方法。

[1]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利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2-163.

[2]黎民.西方社会学理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78-179.

[3]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7.

C912.6

A

1008-178X(2012)08-0020-02

2012-05-19

朱鲲鹏(1979-),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硕士,从事社会心理学及社会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人情报酬义务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幸福的人,有一项独特的义务
职场不公平,所有人都变懒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三十载义务普法情
不要透支人情
人情之美
跟踪导练(一)(4)
“良知”的义务
医生的最佳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