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满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创新视角研究

2012-08-15刘立强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满族产业化文化

刘立强

(长春师范学院图书馆,吉林长春 130032)

吉林省满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创新视角研究

刘立强

(长春师范学院图书馆,吉林长春 130032)

满族文化产业化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本文阐述了满族文化产业化的巨大现实意义,分析了满族文化产业化的客观基础、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吉林省满族文化产业化的创新对策。

吉林省;满族文化;产业化;发展

构建多维视野下的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而其中满文化产业化是它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此同时,它也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昭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曹保明指出:吉林省最大的特色,是以长白山为中心的长白文化,在这个神奇、神圣、神秘的文化中,涵盖着人参、木帮、放排、二人转、查干湖冬捕等等,而其中最突出的还属“满族说部”。吉林省文化厅主管领导也指出:吉林省的文化企业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初始、成长阶段,要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制订专项政策,全力以赴,把亮点变为卖点,再把卖点变为经济增长点。推介品牌形象,拓宽发展平台,延伸产业链条,做好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文化集群。

一、满族文化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1.满族文化产业化有利于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满族文化是满族人民经过漫长历史过程创造出来的,具有极高保存与发展价值的优秀民族文化。多年来,无数满学研究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作,创造出璀璨的文化成果;现如今,还有许多满族文化的研究者们依然在辛勤耕耘,从事着这项研究工作。将满族文化研究推向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为众多满族文化研究者提供更为规范、优越的研究条件,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研究视野,从而促使满学研究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产业化意味着制度化、规范化,将满族文化研究推向产业化,意味着满族文化研究领域的制度变迁和为制度创新提供更为具体、全面的规范。毋庸置疑,文化研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相对宽松、鼓励创新的外部环境,同时在内部也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的运行体制,这些都需要在产业化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满族文化研究的产业化发展必将促进满族文化在新的环境和氛围中更好地被继承和创新。

2.满族文化产业化有利于满族文化自身更加健康合理地发展

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产业化,原因在于它本身具有生命力和生产力,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互为动力,形成良性的依存关系,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的建设,推动小康社会的发展。满族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形成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才能使满族文化研究事业更加合理稳定地向前迈进。满族文化研究一旦形成产业化发展道路,将有利于满族文化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形成良性发展轨道。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满族文化资源将得到更深、更广的挖掘和开发,宣传力度也会进一步加大,而满族文化研究必将在这种环境中更加健康合理地发展。

目前,从事满族文化研究与传播的行业、企业和部门在探索满族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和相当幅度的突破,他们根据满族文化自身特色,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及当前国民消费趋势和社会发展规划,创造出了一批满族文化产业化精品模式,诸如满族文化景观旅游圈、旅游带。

3.满族文化产业化有利于满学、民族学等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

满族文化,即满族人创造的文化,涉及满族的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科学教育、宗教习俗、法律制度、人物家谱、工艺建筑等,以及满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比较研究,是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因此满族文化研究也是民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满族文化研究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满族文化研究的产业化发展必然对相关学科、文化的研究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满族文化产业化具备的客观现实基础与障碍问题

所谓满族文化产业化,简而言之,就是要宏观规划,微观实施,建立起一套满族传统文化保护、挖掘、整理的长效机制,以利于文化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1.满族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

(1)满族文化产业化具备可行性的文化基础

当前,满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已越发受到业内专家学者的重视,并被很好地挖掘与保护起来。在满文古籍文档等方面,我国现存满文档案和图书千余种。就满族发祥地辽宁来说,辽宁省图书馆和大连图书馆珍藏的满文古籍的数目就十分可观,其中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18部,省级珍贵古籍名录有25部。另外,近些年,辽宁省挖掘、整理、出版的满族文化方面的书籍颇有学术影响的也很多,诸如《兴京旗人档案史料》、《辽宁省图书馆满文古籍图书综录》、《盛京皇宫和关外三陵档案》、《大清全书》,以及即将出版的满族珍贵文献——《满文老档》。另外,吉林长春地区重视对满族家谱、族谱的整理,长春师范学院满学研究所专家吕萍出版了《中国满学》等系列研究专著,其中满族家谱的探讨占据很大篇幅。在民间文化的保护上,吉林长春地区花费了很多人力去搜集整理萨满文化、萨满教的文献,出版了满族有关萨满方面的专著(如《萨满文化解读》、《多维视野的萨满文化》、《乌布西奔妈妈》)和民间故事集、民间歌谣集,这一举措对于民间口头文学等是一种上好的保护措施,值得提倡。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或文艺团体根据民间故事和民间传统编排了十分富有满族特色的歌舞等,传述着满族古老的历史。凡此种种,都是对满族文化的有效保护,通过这些方式,很多散落于民间的满族传统文化精髓得以更好地保存下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认识了解与弘扬光大。

(2)满族文化产业化具备可行性的实践条件

第一,满族居民主要集中在东北,辽、吉、黑三省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满族旅游资源,通过大力宣传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到此欣赏满族风情,体验满族文化,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及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弘扬满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契机。目前,在东北一些地区正在开展满族风情旅游,吸引八方宾客到满族自治区、自治县甚至满族村屯,感受拥有悠久历史的满民族这个奇特游牧民族渐进发展的本土化别样风情。

第二,新世纪到来之际,也是中国传媒产业体制改革的时期。各地相继组建大型的传媒集团,通过资产重组加强了各大传媒企业的实力,形成良性竞争的产业机制。与此同时,媒体业十分重视与高新技术结合,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在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很多媒介或企业在宣传过程中都更倾向采用网络载体的形势,传播力度和效率都有很大提高。在这种环境下,从事满族文化研究与传播的行业、企业和部门除了利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满族文化外,也开始利用网络等一些新兴的媒体技术传播满族文化,建立各种有关满族历史、满族文化的网站,并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满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通过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对宣传满族文化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开发出来的满族文化产品包括书籍、纪念品、画册、服饰、食品等,延伸到旅游、建筑、餐饮、医药等各个行业,并且在少数民族市场板块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2.满族文化产业化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与领航,就目前来讲,并没有形成一套合理、规范、值得参考的样板模式。许都地区、部门都在思考满文化的产业化运作,也都在呼吁“保护、抢救满族文化”,但时至今日没有形成能够四方借鉴、八方共享的理想模式。

其次,“统一管理”与“地方放权”协调失衡。过于强调“统一”,一味由政府掌控,就显得僵化,就会失去“特色”、“生机”;但一味地由地方自主开发,盲目经营,利润至上,产业园也好,旅游景区也罢,最终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要力争使二者协调、均衡起来。为此,在策划与打造产业链之前,对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民族学价值、史料价值、文化遗存、生态景观及再造价值都要做好考察与论证,之后方可进行商业化包装,以及产品化、品牌化、市场化。

再有,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引导保护。今年国民经济已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但有关文化产业化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这无疑会对满族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后,满族文化研究缺乏海内外交流,缺乏国际化视野。满族文化研究产业化,既要纵向研究满族文化,力求博古通今;更要横向加强合作,扩大国内外的交流协作,建立起跨地区、跨省、跨国的产业链条,悉心保护和传播满族文化,使得满族文化这朵华夏文明中的璀璨奇葩,在交流合作的友好氛围中盛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三、吉林省满族文化产业化的新思维及策略

1.针对吉林省情,完善相关法律与经济政策

吉林省既是农业大省,也是文化大省。要发展文化大省,实现文化产业化,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和经济政策,构建良好安定的满族文化产业化环境。第一,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满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的同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立法工作,构建较完善的法律系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服务。同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满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加大扶持的力度,使整个满民族文化产业能够有法可依。第二,建立健全有关专项资金制度,建立满族文化产业化运行的合理机制,完善文化产业化发展所必需的配套体系,建立能够吸引外资及各种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并对满族文化产业税费实行减免优惠等特殊政策。

2.培养与打造高水准的专业人才后备军

要实现满族文化及民俗产业化,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满族传统文化业已成为吉林经济的较大增长点。满族文化产业作为吉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要想充分实现满文化的产业化,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要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企业、民间团体、非物质文化继承人、高校等的鼎力合作。政府通过在高校开设与满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院系,及设立与其相关的基金会或采取必要的奖励、激励手段来刺激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更多、更优秀的学生选择相关专业。通过培养懂专业、会管理、能运作的高素质专业满族文化传承人、经理人、企业家,不但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产业化理论的探索,而且可以使真正懂得文化、市场、经济和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投入到满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实践当中,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进程。

3.加强满族文化资源的抢救与保护,打造满族文化品牌,使其可持续发展

满族文化综合了东北地区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因素,经过悠久的历史沉淀而形成,一旦遭到破坏将失去它旺盛的生命力,而且,难以还原其原汁儿原味儿。因此,在走产业化道路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需要继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汉族群众对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理念。

2008年,满族的“枕头顶刺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白山满族剪纸也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针对吉林地区的满族自治区及满族文化分布,打造一些切实可行的文化品牌十分重要,诸如吉林市建设乌拉街满族风情一条街;抚松县、长白县、靖宇县建立长白山满族风情旅游带、地道满族乌拉火锅——萨满文化主题餐厅的连锁经营等。

4.制定明确的发展思路,建立一些文化传播基地

要实现满族文化链条产业化,必须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满族文化产业化,是一个处于试验阶段的新兴做法,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不多,再加上满族文化产业化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其过程是较为艰难的。对于经研究、讨论之后在理论上可以实现产业化的项目,目前有吉林省蛟河的杨泡满族自治乡,已被列为省里重点开发项目,全面打造满族特色乡,加快杨泡满族遗址萨其城和满族文物馆的开发建设,使其与老龙口水库、烟筒垃子革命遗址形成旅游新路线。从目前来看,预计404平方米的满族文物馆已投入先期建设,正在多方收集文物,旨在充实文化馆馆藏;“萨其城”的开发维修需要上亿元的资金投入,需要国家、省委省政府的资金与设备的大力支持。

满族文化的产业化,要进行全面的、合理的规划,在实施建设的满族文化基地,一方面要推广满族语言交流,另一方面要狠抓产品研制和开发,发掘、创作、宣传、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都应制订明确、详细的规划,并使其所有环节协调一致,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产业链的运作过程中,还要根据市场反馈和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修改和调整,并对发展战略进行进一步完善和矫正。

5.完善产业化运行机制

要实现满族文化及民俗的产业化,必须完善产业化运行机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并运用经济学原理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管理手段;要全面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筹资和融资渠道,扩大招商引资和融资的辐射面,建立多元化、多形式的资金来源体系;更要加快满族文化产业的实体化转变,加快满族文化、民俗相关事业单位或个人的企业化改造进程。就目前来讲,吉林省的满族文化结构依然是复合式结构,有些是事业化形式,有些是产业化形式,有些是二者兼而有之。

6.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多渠道进行文化产业化的宣传

满族文化的研究不仅在中国是热门,国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也十分热衷,我们在开展满族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要充分加强国际间的协作,如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国学者的越洋合作,充分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文化产业与国际业界之间的交流。要打破地区、部门间分而治之的局面,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研发和打造产业链:吉林省是东北产业链上的链条,东三省是全国产业链上的链条,必须形成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国的产业链条,传播满族文化,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

四、结语

要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大工业社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弘扬,最简捷的方法就是实现“产业化”。吉林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标识:自然标识有长白山、松花江等;民族景观标识有伪皇宫、乌拉街等;产业标识有汽车制造、原油采炼、粮油加工及新兴的文化产业等;艺术标识有长影、二人转、浪木雕刻、琵琶弹奏、长白山满族剪纸、萨满单鼓舞等。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吉林地区满族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务必抓住这次机遇,将满族的文化产业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促使满族传统文化得到合理和谐的发展。

[1]胡大敏,胡冬梅.满族文化产业化刍议[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6).

[2]辛儒.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的可行性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3).

[3]唐利芹.满族文化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J].人民论坛,2011(32).

[4]首届满族文化研究机构联席会议暨满族文化研究发展与创新论坛开幕[J].满族研究,2009(4).

[5]曹保明.深化长白山文化的精神与内涵[N].吉林日报,2010-08-09.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Manchu 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 from Innovation Perspective

LIU Li-qiang
(Library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2,China)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Manchu culture is a hot issue of academic circles in recent years.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Manchu culture,analyzes the objective basis and existing problem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and thus puts forward some innova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Manchu 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

Jilin Province;Manchu culture;industrialization;development

G124

A

1008-178X(2012)08-0013-04

2012-04-21

[基本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古教科文合字[2010]第188号)。

刘立强(1967-),男,吉林双阳人,长春师范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从事图书情报与东北民族研究。

猜你喜欢

满族产业化文化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谁远谁近?
系统产业化之路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作用